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给我一片绿(两课时)

  • 投稿无聊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24次
  • 评分4
  • 17
  • 0

徐振维

第一课时

师:初次见面,请——多关照(鞠躬)。(生笑)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要求是……(读《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略)题目嘛,很有意思,保证每个同学有话可讲,五个字一一给我一片绿(板书)。清大家先在心里把题目默念一遍。(稍停)再大声地念一遍。

生(齐):给我一片绿。

师:好,合作得非常好!(生兴奋)现在我们一起先来把题目的意思弄清楚(板书:审题),请问这个题目最关键的是哪个词?

生:绿。

师:对,是“绿”。如果单以“绿”为题和“给我一片绿”这个题目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儿?请这位男子汉来说说。

生:有区别。首先是“绿”的含义不同,“给我一片绿”中的“绿”有多种含义。

师:其次呢?有首先,必有其次,’谁来说?

生:其次是有一个限制词:“一片”。

师:还有吗?第三呢?请这位同学说说。

生:还有“给我”,是“给我一片绿”,含有“祈求”“渴望”等意思,总之,要把我摆进去。

师:这位同学发表了多好的意见啊!真让我喜出望外。刚才那位男同学说了“绿”有多种含义,我很想听得再仔细一点,请你就此阐释阐释。

生:可以从生态平衡和和平方面来考虑。

师:说了两点,贡献很大了。(众笑)他说的都是象征意义,想一想,绿还可以象征什么?

生:由绿可以想到生命、希望、军营、艺术、宁静、和平……

师:太好了,你的发言让我想到你是一位爱写诗的姑娘,你的话怎么那样有诗意呢?(一时间,生十几只手都举起来了。)

生(纷纷说):绿象征希望,象征事业,象征未来,象征万古长青的友谊……

师:谁还有新的思路?我们请第二位男同学发言。

生:绿还象征着平凡,因为红花还要绿叶扶。

师:哎呀,你看。我们同学的思维多么活跃,把一个“绿”字开拓出这么广阔的意境出来。那么,我们要做“给我一片绿”的口头作文,需要选哪些材料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板书:选材)刚才有位同学已经提醒我们,作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才能有感而发。那么,如果以“绿”来寓和平,从和平的角度来谈,能不能把自己摆进去,能不能谈得具体?

生:能,必须说自己心中的那片绿。

师:你没有十分听清楚我的问题。我是问从和平的角度来谈,能不能说具体。

生:能。因为和平鸽嘴里叼的橄榄枝是绿色的,可以联系着说。(众笑)

师:我的周围有战争吗?没有!我不在伊拉克,不在科威特,不在索马里。战火和硝烟都离我很远很远。如果说“绿”就是和平,那我拥有了没有呢?(生点头,思考)应该说,现在热切盼望“和平”这片“绿”的是正处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的难民,我们虽然处在和平之中,当然也可以为他们想,为他们盼;但是,从“给我”这一题目来看,“我”所盼望的绿应该更切合“我”的实际。同学们选材时不妨拓展思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有同学说绿象征着宁静,那么宁静的反面是什么呢?

生:喧闹、喧嚣。

师:和谐的反面呢?

生:杂乱。

师:我希望我的生活是宁静的,和谐的,但我的住所里深夜还听到车声不断;我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我希望自由、和谐、有章法的生活,但各种课业负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宁静、自由、和谐,不正是我希望的那片绿吗?请给我吧!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采取相互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探讨选材的问题,并且同时考虑如何组织材料(板书:构思),这就涉及构思了。文要好看不喜平,写文章要讲究起伏照应,说话也得有层次,有详略。(生讨论,师巡视并不时地与学生交流。五分钟后)

师:为了相互启发,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想到的先说一说?

生:绿象征着生机和活力,象征着希望与生命……近年来,这片绿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垃圾成堆,水源污染,臭氧层遭破坏,洪水泛滥,酸雨肆虐……我作为一个公民,要用自己的双手和爱心去保护这一片绿。

师:好,很好。开头抒情,结尾发议论,讲的都是真心话,给100分。(生哗然)怎么,不能给100分?

生:不能。

师:为什么?我们只要求谈谈材料和构思,她就在作口头作文了。她已走在时间的前面了,(众笑)应该鼓励。不过,她的口头作文在选材和组材上有没有缺陷呢?

生:有,内容平淡,没有重点。

生:她说得太空洞了,光喊大口号。

师:你对她俩的意见是否想得通?

生:想不通,我说的都是真心话。

师:说她光喊大口号吧,我不赞成,说有内容吧,又不够具体。我并没有限制这个作文的文体,但这样的题目还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抒情议论好。再谈谈选什么材料吧。

生:我选生活琐事,选父母、同学朋友对我的爱。

师:你是把父母、同学对你的爱比作绿吧?那么,请问他们爱不爱你?

生:爱呀。

师(风趣地):哎呀,你已经有了一大片绿了,还祈求什么呢?

生:我可以谈我的生活,谈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师:我对那位同学的意见也适合你。想想吧,你们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

生:绿代表生机勃勃,我希望我的祖国更绿更美。

师:他有具体的材料了,他准备结合祖国来谈。但想想选这样的材料容易把自己摆进去吗?“给我”两个字能不能落实?

生:我准备从对军人的崇尚这个角度来说,因为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军人总是站在第一线。

生:我觉得要选的材料不一定要很具体,因为绿有各种象征意义,可以包容一切。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发言很踊跃,反映出思维的活跃。围绕“给我一片绿“这个题目选什么材料才能谈得具体、生动,还须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谢谢合作!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合作得很好,我很高兴。但我的课有欠缺,我在引导同学们审题选材的时候出了一点毛病,毛病在哪儿呢?

生:我们忽视了题目中的“给我”两个字。

师:对,上节课,“绿”字已发出最强音,“给我”两字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给”在题目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有祈求、渴望、希冀……

师:对,现在我们把“给我”两个字再读一下,让它在脑海印得深一点。

生(齐):给我。

师:既然有祈求、有渴望、有希冀,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还有——

生:欠缺,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师:所以,我们不妨从反面也想想,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欠缺?我们最希望得到什么?

生:课业负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感到压抑……我渴望有自己的天空。

师:我非常喜欢你的口才,你是能够出口成章的。

生:谢谢徐老师的鼓励。

生:我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希望生活中有歌唱、有欢乐,而不仅仅是读书。

师:说得很好,很动情。

生:读了这么多年书,感到很累很累,甚至觉得生命的局促和稍稍的停滞,……很想有人能把我带入另一个天地。

师:哎呀,很受你的语言的感染。

生:人口增多,耕地减少,令人忧虑……

生:父母安排了我们的前途,而不考虑我们的爱好、愿望,我们希望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师:是啊,五十年前父母要包办年轻人的婚姻,半个世纪后父母还要包办年轻人的前途。让我有一点自由吧!给我一片绿吧!

生: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缺少真诚和爱心……

师:你的绿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真诚。

生:我喜欢文娱和体育,毕业后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父母不赞成,我的理想难以实现……

师:你的绿色梦想是自主,是体育和唱歌。

生:社会上有些人对我们中学生唱流行歌曲很反感,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属于我们中学生的并不多。比如民歌、书籍、服装……

师:希望不要过多地干预我们的生活。很好,说的都是心里话。现在“绿”有具体内容了,请同学们用八分钟的时间选材构思,拟出提纲。(老师巡视,解答学生的问题。八分钟后)

师:我们进行口头作文。要落落大方,有条不紊地叙述你的绿色梦想。一个同学讲,其他同学从(指黑板)审题、选材、构思、(板书)中心、语言五个方面来评论。谁先说说?好,有四位勇敢者的手举起来了。请你来谈谈。

生:“给我一片绿”,我渴望有自己的空间……,渴望世界和平……,渴望宁静、祥和……

师:很好,很勇敢。现在大家来评论她的口头作文。

生:她的语言很通顺,很优美,但没有抓住中心,没有扣住“给我”两个字。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她的语言很好,表达也很清楚,虽然她说的中心很多,(众大笑)不,是点很多,但形散而神不散。

师:虽然只有少数人发言,但矛盾迭出,气氛很活跃,再接着评。

生:她的内容太散了,根本没有中心,可以换个题目叫:给地球一个绿。(掌声四起)

生:我不同意!我说的都是真心话。请问:你是如何认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你又如何认识选材中的点面结合呢?

师(对前一位发言的):台下的老师们给你鼓掌是鼓励你的勇敢和直率。不错,你的思想很敏锐,评论的针对性也很强。不过,措辞可不可以委婉一点呢?(众笑)那位同学的口头作文语言是很好的,但材料有点散,扣题不紧。又是战争,又是饥饿——(有意停顿)

生(七嘴八舌):还有生态,还有环境,还有贫困,还有课业负担……

师:还谈到了山坡上的一片绿。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呢?文章的神在哪里呢?我还——捉摸不定。(众笑,师停顿,话题一转)不过,同学们能通畅流利地当众发言,一讲就是五分钟,很不简单啊。我们有的领导同志在公众场合作简短的讲话还需要一个发言稿,这固然是因为领导讲话比较慎重,但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以后当了领导,三五分钟的发言是不会用讲稿的。(众笑,鼓掌)

生(动情地):“给我一片绿,我热爱生命,热爱文学,向往多彩的生活……但我的生活的空间太狭小,学习的内容太单一。上课、作业、考试,机械的学习,刻板的生活,让我感到青春的流逝,生命的短促……(泪水盈盈)我渴望充实,渴求自由,向往丰富,希望能了解李清照、曹雪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惠特曼……就是读点鲁迅、马克思也好嘛。我渴望有更多的时间能读更多的书……(师含泪倾听,不时地点头,会场鸦雀无声。)我渴望自由,渴望理解,渴望开阔视野,渴望了解世界,渴望能与古人、今人、未来人在精神上相通。(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听课老师很赞成你的发言,给你以掌声鼓励。我也很受感动,你的语言太有感染力了。请同学们从审题、材料、构思、中心、语言这五个方面来评评她的口头作文。

生:她说出了她的心里话,我祝她成功。

生:她说出了她的苦恼、渴求和希望。

生:她道出了她的追求和理想。

师:好极了,原来你们都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过,她的口头作文百分之百的完美吗?有没有一点点缺点呢?

生:语言很优美,但不大连贯。

师:语言的不连贯,反映了思维的不周密。举个例子吧!怎么会是“读点鲁迅、马克思也好”呢?从客观上就把革命导师和鲁迅的著作放在比其他文学作品更次要的地位了,不好,得改一改。

生:内容还不太具体。

师:帮她想想,哪些地方可以再具体一点?

生:比如说说她是如何阅读文学作品的。

师:也就是文学作品给精神世界怎样的帮助。(转向作者)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同意,这些意见很中肯。

师:不错,风度很好!刚才不知我听清楚了没有,你的作文里提到了耶稣?

生:是的,他是基督教的上帝。

师:你信教吗?

生:我有点宿命。

师:我尊重你,尊重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但作为青年人,对生活要有信心,有的事要想清楚,想深刻。对不对?仅供参考。啊,时光过于匆匆了,还有很多勇敢者作了发言准备,可惜这节课我们只能聆听两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太遗憾了。今天这两堂课同学们讨论踊跃,发言有水平。今后还希望同学们自觉地多练练口头表达。胆子还要大一点,要经风雨,见世面。还要学习拟发言提纲,有提纲才能构思好。否则,光有水泥、钢材等框架,也建不成楼房。谢谢大家合作。(经久不息的掌声。生献上一束鲜花,表示感谢。)

(“教学实录”由雍星惠老师整理)

策略

两种写作观及其模式,无论在理论研究界还是实践领域,都有剑走偏锋的时候。主张技能训练的,会以为情感熏陶和唤醒只在务虚,对于形成扎实而规范的写作能力于事无补,于是把写作教学等同于写作知识教学,具体化为各种技能训练、模式操练,写作教学取消思想、情感、性灵,写作主体的人被技术放逐,流毒所至,写作跟写作者生命体验无关,和写作者的潜能冲动无关。主张情感唤醒的又会以为技巧训练坠入了技术主义的泥坑,割裂了写作和生活的关系、和心灵的关系,于是写作教学只是应景而为,随心所欲,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怀疑写作教学能否进行技法指导,要不要文体规范训练。更有甚者,教学中没有写作教学的计划,没有文体训练的内容。几年下来,学生没有形成基本写作能力,不会写规范的文章。

这两种写作教学模式的分歧,源于对写作教学的理解不同。归纳如下表:

尽管这两种写作观指导下的教学,都有成功的范例,但是,能不能“叩其两端,允执其中”呢?就写作类型而言,社会写作和教学写作有区别,社会写作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写,教学写作是为学习写作而写。学习写作,当然需要学习文体规范和表达规范,但中学写作除了学习写作之外,存在大量发自内心需要韵写作。以文章体式而论,实用类文章写作需循规蹈矩,文学类文章写作重书写心灵,但是实用类文章也需要写作者的思想见识,文学类文章写作也有文学体式的制约。也就是说,从写作实际和教学实际来考察,我们都能够找到并依循一种中庸的理想的选择。研讨徐振维先生的教例,会给我们做这样的选择提供启发。

学生经验和教师引导兼顾。从作文题目看,“给我一片绿”,“给我”是呼告,是祈愿,是我所欠缺和诉求的东西。这个题目要学生直抒胸臆,有感而发。“绿”不管是什么,总之是我所缺乏的东西。只有意识到在“我”的生活中有需要但又欠缺的东西,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而实际上,中学生需要又欠缺的实在是太多了,这方面的遗憾和伤心太多了,溢于言表而情不能自已的话题太多了。徐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基于学生生活经验,选择了一个动情点来命题。尽管第一课时学生讲到生态平衡、绿色和平、军人橄榄绿、祖国之美、生命希望等,但是没把“我”摆进去。学生习惯于“宏大叙事”忘却了自我的“本心”,这些“宏大叙事”无关学生生活经验,无关学生情感痛痒,很显然这不是徐老师所希望的。徐老师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观照省思,让学生意识到不足和遗憾,并引发情感的波动,“情郁于中,必发诸外”,表达便水到渠成。果然,学生泪水盈盈地说:“给我一片绿,我热爱生命,热爱文学,向往多彩的生活……但我的生活的空间太狭小,学习的内容太单一。上课、作业、考试,机械的学习,刻板的生活,让我感到青春的流逝,生命的短促……”全场被感染了,震撼了。可见,基于生活经验,激发自我观照,寻找情感触发,是这类课成功的前提。

激发兴趣和体验成功兼顾。学生的经验是写作的资源库也是动力源,但是写作是一个过程,该过程是需要持续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一方面来自自我的需要,一方面来自外部的刺激。让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感觉到饶有兴味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是从外部延续写作的内驱力。作为教学的顶级专家,徐老师知道因何时机、用何手段来激发这样的内驱力。除了开场的祈愿(请多关照)、公布题目的悬念(题目嘛,很有意思)、不失时机的玩笑(你有一大片绿了,还祈求什么呢)以及自我反思(我出了一点小毛病)外,最精彩的是及时鼓励和表扬。经统计,徐老师在两节课里用于专门表扬的回应有14处,没有一处用语雷同,每一处都紧扣情景,每一处都干脆利落,每一处都是发诸真心的赞叹,每一处都富有针对性。学生感觉的不是一般课上廉价的表扬,而是实实在在的肯定和鼓励,极大强化了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感,有力地维持着对课堂的专注和喜欢。总之,写作教学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感觉到成功,而不是总感觉差那么一大截;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有持续的动力和兴趣,而不是那种“咬笔杆”的苦差事。这是单纯的技术主义所做不到的。

思想点拨和技术指导兼顾。写作并不排斥技术,但写作更是梳理思维、深化思想、明确认识的过程。面对同一个话题,学生的思想水平有高下,对事物的认识有深浅,教师的作用就是尽量拨开学生认知上的迷雾,纠正思想上的偏见,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两者相比较,显然是思想点拨更为紧要。本课例中,徐老师除了肯定性的回应之外,对于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点拨是很值得赏析的。例如学生把“绿”理解为“和平”,显然就忽略了“给我”这样的语境。于是徐老师说:“我的周围有战争吗?没有!我不在伊拉克,……如果说‘绿’就是和平,那我拥有了没有呢?应该说,现在热切地盼望‘和平’这片‘绿’的是正处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的难民……但是,从‘给我’这一题目来看,‘我’所盼望的绿应该更切合‘我’的实际。”这是对学生习惯性思维极好的反拨。再如学生把“绿”看做父母、同学朋友对自己的爱,徐老师就追问:“你是把父母、同学对你的爱比作绿吧?那么请问:他们爱不爱你?”学生说:“爱呀。”徐老师风趣地说:“哎呀,你已经有了一大片绿了,还祈求什么呢?”这里是通过肯定,让学生意识到“给我”的应是“我”所缺少的东西。当学生谈到耶稣的时候,徐老师及时地说:“我尊重你,尊重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但作为青年人,对生活要有信心,有的事要想清楚,想深刻。对不对?仅供参考。”徐老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宗教信仰,而是说尊重宗教信仰,但是同时提出不可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的思想点拨,已经不仅仅是写作指导了。更为可贵的是,本课例几处思想点拨、思维分拨都是结合审题、构思、选材要求的,也就是说,这里没有纯粹的“说教”。

分解训练和全程设计兼顾。以上三点是侧重在思想、情感、经验的“唤醒”上的评析,从“训练”的角‘度剖析,该课例也是可圈可点的。这两节课是从写作展开过程角度设计的,共有五个环节,分别是审题一选材一构思一发表一评价。作为一次完整的口头作文课,只有这样五个环节兼备,才能展示作文指导的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训练到位,才能完成整个任务,这需要在每个环节进行分解训练。以审题为例,徐老师对于审题方法的训练真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徐老师问:“请问这个题目最关键的是哪个词?”这是教授关键词审题法,学生很快明确了“绿”字应是写作的重点。徐老师再问:“那么如果单以‘绿’为题和‘给我一片绿’这个题目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儿?”这是训练比较审题法,明确写作的范围。“刚才那位男同学说了‘绿’有多种含义,我很想听得再仔细一点,请你就此阐释阐释。”这是延续关键词审题法,目的是厘清写作的主题。再如选材和构思环节是比较难以截然分解的,课堂进程实际也显示了这一点。但徐老师还是进行了多角度的很有效果的训练:一是“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采取相互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探讨选材的问题,并且同时考虑如何组织材料”;二是学生发言,教师通过对话纠正学生选材上的不足;三是第二节课再进行审题训练,因为审题不明导致选材上的迷茫;四是花八分钟时间拟提纲,通过提纲来训练构思。如果没有讨论和拟提纲这十几分钟的训练,选材和构思环节就完不成。值得效法的是,徐老师在训练时很少讲授写作知识,即使程序性知识也很少讲,而是直接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及时诱导、随机点拨、适时纠正。学生是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的,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

徐振维老师虽已仙逝,但她的这一课作为技巧训练和潜能唤醒相结合的极好范例,仍然影响深远。当我们执着一端、怀抱偏见的时候,这样的课例充分证明:理想的写作教学既是技巧训练也是潜能唤醒,两者完全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水乳交融、殊途同归。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31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