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打开“黑箱”介入过程

  • 投稿变美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93次
  • 评分4
  • 21
  • 0

褚树荣

聚焦

作文教学精彩纷呈,但遗憾也多。从作文指导的时间轴上考察,重两端、轻过程的做法非常普遍:煞费苦心地想好一个训练的题目,苦口婆心地进行审题指导,此谓之“前端”。然后布置写作,至于写作过程学生的思维状态,一概不知,一律不管——还振振有词说“思维黑箱”本来就是打不开的。学生交上作文,教师审阅后,再来一节讲评课。讲评课也不是再修改的环节,而是终端评论,此可谓之“后端”。一次写作教学就此结束。

我们以为,“前端”固然重要,任务、体裁、注意事项均在这个环节提醒,有时候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老师也会预先做些警示,但是“前端”环节过分周详,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作文面貌雷同化。“后端”也不可掉以轻心,褒扬优秀者,勉励不足者,经验启发,教训总结,优劣评定,皆在此环节。然而写作是一个不断琢磨的过程,一篇好作文是需要几个回合的磨砺的,但作为作文讲评的“后端”之后,再无后续活动。一次次写作训练,其实就是低层次、浅层次的重复。

显然,要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必须在教学环节上有所改变。从上面看,“前端”和“后端”,我们着力已深,但“中间环节”:学生的写作过程指导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掉以轻心,学生也习惯于“暗中摸索”。

写作固然是一种个人化程度极高的创造性劳动,但我们是否可以尽最大努力打开写作“思维黑箱”?能否寻找最合理的方式展开写作过程,暴露学生运思的障碍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期学生成文的质量更高一些?下面的课例可能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样本”。

实验

《打电话——人物对话描写》课堂片段

高志扬

本次作文课的训练内容是人物对话描写。我从网上找来一张图片,让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观察图片(见下图),同时思索: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生看图思考后发言)

生:三个人在打电话。

生:从他们的表情看,他们在说着开心的事。

生:三个农民工在给家里打电话。

生:他们穿的工作服上全是涂料。马路对面是楼房,他们工作的地点应该是城市。

师:你看图很仔细,能看出是什么季节吗?

生:从树和草的情况看,应该是冬天。

师:有道理。看图的一个要领就是:图上的信息都有用。(板书)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记下来。

师:大家见过这种电话吗?

生:见过,这是IC电话,一般安在马路边。

师:为什么不用手机用lC电话呢?

生(纷纷答):省钱,没有手机,漫游费太贵……

师:从一台电话,我们联想到了好多内容。从图内合情合理地想象到图外,也是看图的一个要领。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板书)同学们想象一下:电话是打给谁的呢?

生:打给家人的。

生:打给爸爸的。

生:我认为电话是打给儿子的。

师(模仿幼儿天真的语气):喂,你是谁呀?

生:我是你父亲。

师(对大家):这话有问题。

(生茫然)

师:电话是人在生活中的口语对话。“我是你父亲”,对年幼的儿子会这么说吗?

生:我知道了,应该说“我是爸爸”。

师: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大家和老师一起记下这句话。(板书)同学们,大家认为电话是打给家人的。有没有可能是打给别人的呢?

生:打给朋友,恋人……

师: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想象要尽可能丰富。下面进入写作时间。(屏显)

写作要求:

1.真情、感动、精彩。

2.同桌同做一篇。

3.注意打电话开始及结束时的礼貌用语。

4.作文格式如下。

打给××的电话

作者:×××

×××

我:……

××:……

(15分钟后)

师:下面我们进行主题活动一——“大家来评改”。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欣赏评价,然后同桌上讲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屏显)

精彩有没有?

不足有没有?

评价有没有?

师:这三个方面是作文评改的思考方面,对于我们写作文和批改作文非常重要。

(请同桌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习作,同桌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写的有感情、真实,就是读得有点做作了,感觉有点假。

师(问作者):是这样吗?

生:我感觉也有点。读的时候声音拉长了。

(同桌再读)

师:你们自己感觉读得怎么样?

生:好多了。

生:比刚才读得好。感觉真实了。

师:自然的、真实的就是美好的。

(大家点头)

师:谁再发言?

生:我觉得他们笔下的妈妈太不近人情了。竟然说:“你今天怎么了,竟然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师(问作者):你们认为妈妈是一个狠心的人吗?她在责怪儿子吗?

生:我不这样认为。妈妈是为了让儿子安心工作,特意这样说的。

师:为什么写妈妈接电话前咳嗽两声?

生:妈妈病着呢,却很坚强,假装责怪儿子打电话。

师:好一个坚强的母亲!在我们民族传统中,大爱无痕,我们会把厚重的爱埋得很深。作者笔下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这两声咳嗽,让我们体会到了太多。同学们,这样的句子就是精彩的句子。我们常常赞叹华美的语言,如朱自清写《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那是优美的精彩。可是我们更要赞叹这样自然平实的语言,也正如朱自清写《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朴实的精彩。大家记在本子上:精彩的语言有两种,优美的精彩和朴实的精彩。下面我们前后桌成立四人小组用“三一评改法”互评作文,之后前后桌上讲台分享作品和评价。(屏显)

“三一”评改法:

①一段精彩的话:用____画出。

②一段不恰当的话:用____画出。

③一点改进的建议:同桌协商写出。

(小组互评)

师:我们举行主题活动二——作者与评者。

(屏显要求:欣赏作品,欣赏评论。)作者和评者有没有意见不统一的?

(生举手,随机四人组上讲台)

师:你们四个人两个是作者,两个是评者。这样分工:作者分角色有感情读作品,一个评者说出精彩和不足之处,另一个评者说出建议。

(作者读完作品)

生评者:有三处毛病,不过我们意见不统一。文中写道:爸爸,这些年在外面打拼,儿子没什么本事,只能挣钱养家,马上就要过年了,这里有好酒我给爸爸买回去!——我们认为既然没什么本事,就不能挣钱养家的。这里写得前后矛盾、不合理。

师(对全体同学):大家怎么认为?

生:我赞同。

生:他们能养家的。没本事,可能是对自己的后悔吧!

师:后悔?

生:比如在上学时没好好学习,没有考上大学,就说自己没什么本事。

师:那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就为了以后的不后悔哦。

(生点头)

生:儿子在外面打拼,又节俭过日子,肯定能养家的。

师(问作者):你们认为呢?

生:农民工靠劳力挣钱,虽然不多,养家是没问题的。

师:一个自认为没什么本事的儿子,说自己能养家,可是你觉得他能过得幸福吗?

生:能。

师:能幸福?那你认为幸福是什么?

生:幸福就是凭自己劳动挣钱,有亲情友情爱情,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众鼓掌)

师:你说的,就是我们的幸福之车开往的方向!请你读出这种幸福的感觉。

(生读)

师:几句朴实的话,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内容。这就是精彩的句子!

生评者:我们认为这句话里“儿子没什么本事”,不应该用“儿子”,应该用“我”。

师:大家怎么看?

生:我认为用“儿子”是可以的。

师:为什么?

生:我说不清楚。

师(问作者):你们认为呢?

生:我觉得用“儿子”是为了表达和父亲的一种关系。意思是:我是你儿子,会给你争气!

师:啊,原来儿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幸福感,还有自豪感。你们用自豪的语气读一下这句话。

(生作者读)

师:同学们,他读的时候把重音放在了“儿子”上,语气高扬,表达了自豪的感觉。我也来读一下。

(师读)

生评者:我们还认为打电话结尾要有礼貌语,他们写得太仓促,直接就停笔了。

生作者:这一点我们同意。

师:同学们,精彩的句子我们去玩味,不恰当的句子我们去推敲——写作的乐趣也在于此。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想象是创作飞翔的翅膀。2.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3.“三一”是作文评改的导向。同学们的作品和评改我们课下展出,有重点问题的大修改后再展出。下课。

(河北省任丘市陵城中学 062551)

策略

上述课例的训练点是看图作文,这是小学阶段就在训练的一种写作能力。从写作时间轴上看,“看图”是“前端”活动,“成文”是“后端”活动,如何成文是中间环节。如果中间环节向两端扩展,则“前端”如何看图?“后端”如何修改,也是属于“过程指导”,而且是更要重视的“过程指导”。正是在这个方面,这堂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我们先来看“看图”环节。这个环节当然是“审题”,但从过程指导来看,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规定写作的内容——应该写什么。时间(季节)、地点(工地)、身份(农民工)、事件(打电话)、此刻心情(开心)、经济状况(节约)、亲情关系(联系对象),画面之内和画面之外的要素都在“看图”对话中提醒。二是预估写作的困惑——写作过程的注意事项。第一,要从画面联想到画面背后的东西,画面是一个“富有包孕的片刻”,背后的故事才是你要写的重点;第二,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特点,即“人有其声口”。如同学对话中的纠正(“我是你父亲”),就是对于写作过程中容易犯的毛病的提醒。这个环节虽然没有正式进入写作,但是显然已经在通过对话的方式,介入到写作过程中去指导了。

再来看“写作环节”。当“前端”活动比较充分后,此环节的展开应该比较流畅,学生进入书写状态较快,较正常,这说明写作过程的困惑和疑难较少。如果进入书写后“咬笔头”的学生还比较多的话,就是因为“前端“的过程指导不够得力。我们从课例里看不到这种情况,只是看到对于写作过程的第二次“指导”,即写作要求:1.真情、感动、精彩。2.同桌同做一篇。3.注意打电话开始及结束时的礼貌用语。4.作文格式。

这次“指导”,其实是形式、内容及格式的规定,主要是格式规定。加上“前端”活动,相信学生的写作过程不会有太大的困惑。当然,指导是否到位,学生是否领会意图并正确表达,还要看学生的成文。因此,对于成文的修改,仍然是过程指导的后补环节。

最后来看“成文”评价。一般的写作课是把该环节放到作文讲评课里完成的。就效率看,滞后性影响了高效性,所以课中写,课内评,是写作指导的“短平快”,是过程指导的重要环节——因为,此后还有正式成文的环节。

对于成文的评价,执教者策划了两次活动,第一次“大家来评改”,采用“三一评改法”互评作文:①精彩有没有?一段精彩的话:用____画出。②不足有没有?一段不恰当的话:用____画出。③评价有没有?一点改进的建议:同桌协商写出。同学们分别围绕“三个一”对习作进行评议,最后重点强调了写作知识“精彩的语言有两种,优美的精彩和朴实的精彩”。第二次“作者与评者”的对话。要求是欣赏作品,欣赏评论。课例中仅仅是一组学生进行对话,实际却是一个示范,让写作者和评论者充分对话,可以揭示出写作过程的深层次问题,从现场效果来看,虽然仅仅停留在一些措词的讨论上,但是此举正是“创举”:写作者现身说法,并回应评论者的评论,这相当于我们打开平时难以打开的“黑箱”,写作的“背后地带”就此敞亮了!可惜的是,这节课这样的对话浅尝辄止。我以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成为过程指导的“重头戏”,也许执教者没有意识到,也许是囿于时间。

好在大修改是在课外。这个环节并不是通常意义的“终端评价”,而是课外“大修改”的前奏和余热,也是“大修改”的修改示范。从这个意义上审议这节课,其价值主要还是“过程指导”。

介入过程,作为一种写作指导的方法论,意义非凡,但成功的教例尚缺。根据上面的课例,结合平时观察,要在写作过程指导上有所突破的话,下面几点对老师们教学会有启发:

1.写作任务的分解和组合

把一次写作活动分解成几个小的训练环节,环节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学生拾级而登,通过设计的几个小环节,就能达成这次写作训练的目标。如课例中“看图”“作文”“评论”三个环节就是这样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分解时要寻找合理的依据,这种依据既要符合学理又需经验支撑。如郑桂华老师执教的《描写的奥秘》(《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写作指导课,她把描写这种技法分解成四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确认学生描写的原初水平,确定训练之前的起点;第二级台阶是运用三条规律,指导修正描写实例;第三级台阶是相关知识和描写能力的迁移训练;第四级台阶是课外练习,试作复杂场景的描写。这个课例在不同地方能够屡试不爽,主要原因就是郑老师对于描写这个训练点进行了合理的富有操作性的分解。

2.写作困惑的预估和排除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拟定一个写作任务后,必定对学生的写作过程有一个评估,学生审题时会产生什么误解,构思时会遇到哪些困难,表达时会出现什么歧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这些预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再以郑桂华的《描写的奥秘》写作指导课为例,学生对于描写的原初认识和原有水平是含混笼统,甚至是低水平的:湖面上有鸭子在游水。在第一级台阶训练中,郑老师预估了学生在描写对象时,仅仅习惯于交代事物的存在,至于怎样的事物、怎样的存在状态以及对这种状态的想象和联想则缺乏意识。于是,第一级台阶又有了三个小步骤:“有什么”,明白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形象起来。这三条原则,其实就是学生在描写时容易忽略的点。

3.写作者的反思和回顾

作文评价时,让写作者来到前台,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示自己的思路,暴露自己的困惑,并且在评论者的建议之下,对作品再次修正,让写作成为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这正是很多写作课忽略的环节。本节课的由小作者回应评论者,正是这样的“匠心”。反思和回顾环节一般是在通过具体的例子示范以后进行的,而不是通过几条写作知识和要求来“悬的”。如“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身份”这是知识要求,“我是你父亲”改成“我是爸爸”,这是具体的例子,学生应该是在具体的例子中学习写作的。所以,写作者的反思和回顾的历程应该有三个阶段:我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人家是怎样写的(写得怎样)——我该怎样修改(向榜样看齐)。郑桂华《描写的奥秘》中的第二级台阶“根据三条原则修改自己的习作”就属于这样的操作。

4.个别指导和共同要求

写作永远是个人化的事情,作品也是私人的东西。但是,写作教学却只能是一个公共性的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相同的任务。教师有共同要求成为教学的必需。但是学生的表现永远是“异步”的,这就决定了过程指导必须要遵守差异性原则。因此,个别指导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这里确实会遇到操作的“两难”。一方面,写作运思需要独立思考,教师的介入指导,会阻碍并打断学生的运思,更何况在集体进行写作的现场,一对一的辅导又会对其他写作者构成干扰。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的障碍和误区需要疏导和纠正,这个时候课外的个别性辅导就成为必需的。

5.“微写作”和“大作文”

“微写作”是近几年见诸报刊的说法,这里不妨借来一用。不管什么体裁,一篇大作文,从形式到内容,总是有很多要素。这些要素可以分解成“片段练习”,犹如一组完整的“体操动作”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单项动作一样,这样的“片段写作”就是“微写作”:譬如记叙文训练中的“场景”描写,议论文训练中的“论证”训练。相对于大作文,这一次次的“微写作”就是过程指导。一般而言,过程指导都是在某个写作节点上的指导,因为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是局部性的,片段性的。传统的写作教学,多的是成篇成文的教学,少的是片段性的专项性的“微写作”,正因为缺少这种侧重过程的“微写作”训练,作文的成篇训练总是在原地打转。因此写作过程指导更需要有像《打电话》《描写的奥秘》这样的专项写作能力的训练。

6.一次写作和再次修改

这是从作文训练的频度来讲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一气呵成,倚马可待,毕竟是少数。写作训练不追求成文的数量,只看重成文的质量,这样,可以把传统意义上的讲评课作为一次写作的过程性环节——既是这一次作文的评价,又是下一次作文的过程指导。增加中间环节,减少终端环节,这也是过程指导的一种策略。《打电话》中的“大家来评改”环节具有这样的过渡性质:既是前一个环节(进入写作)的评价,又是“写作者和评价者的对话”的起始。这样的中间环节使写作训练的过程有了循环往复的意味,写作的结果当然会更可观一些。

对于写作的过程指导,客观上操作的难度较大,虽然成功的课例和研究不多,但不是不能作为。上面谈及的六点启发,仅仅是提供六种思路,并不是在一堂写作指导课中都需做到的。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31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