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能力为本位的问题群导学——以《囚绿记》教学设计为例

  • 投稿菜鸟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9次
  • 评分4
  • 22
  • 0

陈剑峰

从学习过程(认知加工)的角度,可以把学生学习的核心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这三种核心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问题与阅读思维密切相连,问题群导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本文拟以《囚绿记》教学为例浅谈如何以能力为本位进行问题群导学设计

第一,自学阶段填写“问题条”,形成雏形“问题群”,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我要求学生素读文本,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准确地读出文本中文字符号的表层意思,进而读出作者的本意、真意即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隐喻义、象征义);还要读出自己,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融入阅读过程之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进行“验证”,并产生“共鸣”;更要求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做到边读边提出问题,并填写“问题条”。

为了具体落实、可操作,我对学生的提问类型和数量做了明确的要求,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包括三类:一是两个以上的“基础问题”,即学生初读文本时在字词、文学常识、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等方面尚不理解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来说是阅读文本时会遇到的最基本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能够完成。二是两个“疑惑问题”,即有探讨、研究价值的同时需要在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点拨下才能解决的问题。三是一个“共享问题”,即在预习过程中自我发现的具有独特见解的,值得同学分享的问题。通过这三类问题的提出,学生在预习环节做到认真阅读、细心思考、主动提问。“基础问题”的提出,减少课堂中的“重复”教学;“疑惑问题”的提出,明晰小组学习中讨论、研究的方向;“共享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讨的兴趣。这些问题都具有个性化色彩,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课堂学习,充分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例如:第四学习小组曹一佳同学在预习《囚绿记》时提出以下三类问题:

“基本问题”:1.文中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句有哪些?2.“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囚”绿后为什么又“放”绿?3.文章为何要写卢沟桥事件?(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4.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疑惑问题”:1.常春藤象征什么?2.“绿色、绿友、绿囚”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共享问题”:文中第13段中“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如何理解?这一句中的“珍重地开释”有什么情感意义?

上述问题中,“基本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自读文本、查阅相关资料就可以解决。但是要求学生独立提出,主要意图是使学生通过阅读、质疑形成一种“问题意识”,有利于学习内容的“问题化”。“疑惑问题”1和2是建立在仔细研读文本,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补充资料基础上,在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解决的问题。“共享问题”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在班级群学的过程中,经过思维的碰撞,最终解决并有新发现的问题。

在自学阶段,学生个人提出的三类问题,构成了“问题群”的雏形。提出的问题有好问题,有一般性问题;有共性问题,有个性问题;有真问题,有假问题。学生的思考具有个人的特性,产生的问题表现出思维的发散性、零散性。但总的来说,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

有人说,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这说明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力十分重要。通过自主阅读而不是通过听讲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在思考、体验和运用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比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更牢靠、更有效,这符合现代学习“金字塔”理论原理。

第二,组学阶段形成“问题链”,产生梯形“问题群”,提升学生分析思辨能力。

学生分析思辨能力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各学习小组将组内成员各自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进行互动式重组,以“链条”的形式将一个个问题按照序列层级呈现出来。“问题链”与“问题条”不同,“问题条”是个人提出的零散问题,“问题链”是小组共同形成的有序问题。我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内的讨论来培养其分析思辨能力,要求他们讨论时基于事实、遵循逻辑、细心思考探究,反映其本质。具体做法如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释疑,删除那些低级幼稚的问题,互动解决各自的“基本问题”,重新组合共性的、尚不能解决的“疑惑问题”,整合、提升“共享问题”。

例如:第四学习小组提出了这样的“疑惑问题”和“共享问题”。 “疑惑问题”:1.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来写,可以分为几部分?(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2.这个行文思路与作者的感情变化有什么联系?3.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托物言志)

“共享问题”:保留了曹一佳同学的“问题”——文中第13段中“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如何理解?这一句中的“珍重地开释”有什么情感意义?

因为“基本问题”是大多数答案在文本中可以找到的,难度不大,或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提示,能够解决,并且大多数同学的“基本问题”都相似,所以,在第二阶段,就不必呈现“基本问题”,只保留“疑惑问题”和“共享问题”。这些“疑惑问题”和“共享问题”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经过对种种问题的分析、归纳、整合、提炼,形成一个个“问题链”,求助其他组同学的帮助。这些问题是对自学阶段(“问题条”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有效提升。

我引导学生围绕第四学习小组的“疑惑问题”和“共享问题”进行探讨,把思维聚焦,形成“问题链”,构成梯形“问题群”。组学阶段的“疑惑问题”1,需要同学们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全文大意,围绕“绿”字进行思考分析、分组概括。“疑惑问题”2,需要同学们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辨别分析“情感变化与行文思路”之间的关系。解决“疑惑问题”1是“疑惑问题”2的前提和基础,“疑惑问题”2的难度较“疑惑问题”1更大,问题间存在层递关系。而“共享问题”的难度更大,解决它需要同学们更深入的阅读、讨论、辨析和思考。它与“疑惑问题”1、2之间就像梯子的横档之间一样有一定跨度,层层递进。这种梯形“问题群”通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发展,并且通过逐层深入地剖析,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在碰撞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火花,形成新的思索,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在这个阶段,通过小组合作的交流和帮助,“基本问题”被解决,有些个性化的问题被攻克,避免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性。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别、整合,一些有特点、有难度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分析、思辨、讨论中,在教师的点拨下,被延伸、拓展、优化为小组内“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学生们交互建构加上教师适时引导而来,教师采取有效手段鼓励学生,通过丰富联想、大胆想象,积极陈述个人观点,大胆评点他人的看法。整个过程是学生合作完成的,同学们在倾听、比较中判断,在推理、思辨中提升,做到获取知识与培养思辨能力同步。这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学生的知识和智慧在自学阶段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好地发展,分析思辨能力得以提升,为群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群学阶段构建“问题树”,生成树形“问题群”,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核心问题”——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依据学情,指向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这是统领各组“问题链”的中心。在各学习小组呈现“问题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全班同学以各小组为单位,围绕“核心问题”,对这些“问题链”进行再次整合,构建出一个网状的“问题树”。“问题树”与“问题条”“问题链”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由“问题条”“问题链”围绕“核心问题”组成一个系统的“问题树”。“问题树”与我们平时说的“知识树”不同,“知识树”是扁平的、静态的,“问题树”是开放的、动态的;“知识树”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纳的,而“问题树”是根据学情状态建构、生成的;对“知识树”的理解掌握,是建立在对“问题条”“问题链”“问题树”组合而成的“问题群”的思考过程中完成的。

我对全班12个学习小组“共享问题”进行归纳、整合,概括、提升,有以下四类问题:1.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可以分为几部分?2.本文以“绿”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文中第13段中“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如何理解?这一句中的“珍重地开释”有什么情感意义?4.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

这四类“问题”构成“树形问题群”。问题1是在学生整体阅读感知的前提下,可以讨论解决的问题,它是理解问题2的基础条件,它们之间体现因果关系。解决问题1、2,又是解决难点问题3和问题4的前提和基础。问题3与4之间存在并列关系。“问题群”内部问题之间起承转合,衔接自然,逻辑缜密。

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表达是重要的心智活动,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外化形式,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踪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测、检验的重要依据。综合概括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和全面反映。在班级群学这一阶段,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力(口头的、书面的),给学生搭建班级讨论这样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舞台,给予学生表现和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大胆踊跃发言,共同交流切磋,积极展示成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综上所述,“以能力为本位,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的问题群导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教学规律,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课堂结构分为“自学”“组学”“群学”三大板块,构建了“雏形问题群”“梯形问题群”“树形问题群”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为宗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226000)

上一篇: 水做的乌镇
下一篇: 深悲至慰宛转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