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微澜荡漾,课堂会更“蔚蓝”——以《蔚蓝的王国》为例

  • 投稿色系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03次
  • 评分4
  • 74
  • 0

在开放生态的语文课堂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未知之旅。尽管我们课前对课堂的种种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课堂毕竟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块石头就有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在教学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课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自由品读。学生围绕“蔚蓝、光明、青春、幸福”等关键词,对诗中优美的语句进行品赏、诵读,学生被诗歌所营造的梦幻般的氛围深深吸引,完全陶醉其中,我也在课堂的流畅感中陶醉了。

这时候,有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我这里不懂:“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就在这儿……虽然看不见,但近在咫尺。不消片刻,她的眼睛就会闪出亮光,她的脸上就会现出笑容……她的手就会拉着你的手——拉着你一起进入永不衰败的天堂!”这里的“她”是谁呀?

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往往就是关键之处,我们是不能打个马虎眼就过去的,于是我习惯地让他们讨论探究,热烈讨论之后,学生再次交流。

生:因为这是想象的世界。这个蔚蓝的王国,表面上看好像是大海,其实不是,这是一个幻想中的世界,不然就不可能有仙岛;既然有仙岛,就会有仙女,是想象的呀!

生:是想象的,诗中说“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这说明是想象的。

(学生的交流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理性,而且没有直接回答“这个‘她’到底是谁”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到文本中,读一读这段文字前面的一段文字:

随同花儿和鸟儿一起飘来一阵甜滋滋的声音……其中仿佛有女人的声音……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这个“她”应该是诗人爱的人吧?

师:好。还可以说,是“爱的化身”,这里的“她”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一个爱与美的化身。所以这个“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这样美好的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她可以“拉着你一起进入永不衰败的天堂!”。

学生明白了这个“她”,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神情,对“蔚蓝的王国”更加向往和热爱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又一个意外出现了。一个学生大声说:“其实这些都是假的呀!都是骗人的呀!”大家立刻都望向了他,我看他激动的样子,知道他不是故意捣蛋,他有话要说。我就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一切都是假的。他拿出自己的参考资料:我在参考书上看到屠格涅夫写于同一个月的另一首诗《老人》,这首诗才是他的真实状况。接着,他把《老人》读了一遍:

阴暗、艰难的日子来临了……

自己的疾病,亲人的痛楚,老年的凄凉与暗淡……你所珍爱、你为之献身的一切,正在一去不返地衰败和瓦解。生活已走着下坡路。

怎么办呢?痛惜?悲伤?与己、与人,这都毫无用处。

在那枯萎、虬曲的树干上,树叶变小、变稀了,可是依然那样翠绿。

你也收缩起来吧,走向内心,沉湎于自己的回忆之中吧——在那里,在凝神沉思的心灵最深处,你往昔的、只有你一个人理解的生活,将会在你面前闪现出它那芳香的、仍然新鲜的绿意,闪现出春之爱抚与活力!

但要警惕呵……可别朝前看,可怜的老人!

这时候,很多孩子的情绪都从刚才的“蔚蓝、光明、青春、幸福”的状态转为低沉,失望,忧伤。

我调整情绪,表扬那位同学说:“你真是太棒了,会读书,善思考,会比较阅读。是呀,一个作家,在同一个月里,怎么会写出如此巨大反差的作品呢?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老人》,看看这首散文诗又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生默读)

师:老人的境遇是怎样的?

生(读):“自己的疾病,亲人的痛楚,老年的凄凉与暗淡……你所珍爱、你为之献身的一切,正在一去不返的衰败和瓦解。生活已走着下坡路。”

师:那老人是如何面对这个现实呢?

生(读):“痛惜?悲伤?与己、与人,这都毫无用处。”“你也收缩起来吧,走向内心,沉湎于自己的回忆之中吧——在那里,在凝神沉思的心灵深处,你往昔的、只有你一个人理解的生活,将会在你面前闪现出它那芬芳的、仍然新鲜的绿意,闪现出春之爱抚与活力!”

师:他不想沉湎于痛惜悲伤,因为觉得于己于人都毫无用处,是吗?他想做一些于己于人更有用的事,他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沉湎于自己的回忆之中。

师:不只这些,《蔚蓝的王国》告诉我们,他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想象。

师:是的,比回忆更美好的,还有想象。比现实更美好的想象是一剂精神的良药,不仅可以让自己超越现实的苦痛,而且可以给他人带来芬芳、新鲜、爱抚、活力,这就是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

所以,你们知道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了吗?那就是可以渡人,让人超越现实的苦难,进入精神的天堂。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作家用作品来超越现实的困苦的吗?

生:我们这学期学过的泰戈尔的《金色花》,作者从小失去母亲,他的诗歌却充满了亲子之爱,他用诗歌让他的亲人在精神世界里复活了。

生:海伦·凯勒是盲聋人,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得非常美。

生:史铁生残疾了,但他的作品却写得那么好。

师:是啊,生命的困苦很多人都会遇到,凡夫俗子在困苦之中沉浮,继而被悲伤之流淹没,是不会被历史记住的;而优秀的作家却因为文学才华而使命运的沉浮有了文学的意义,文化的价值,被载入史册。这样看来,文学是一艘船啊,可以给苦难中的人精神的引渡;文学是缪斯女神,可以让精神的灵光在苦难之中闪现非凡的价值。

课结束后,学生欣然了,我释然了。这节课成了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段美丽记忆,每每想起,都会很难忘“蔚蓝的王国”里那两个“有惊无险”的美丽波澜。

1.相信,智慧是学生问题激发出来的。如果一节课也是一篇文章,那应该是“课似看山不喜平”,波澜(问题)的出现既是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波澜”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处理得好,就会一波三折,惊喜不断,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如何处理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生观和问题观。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相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有了这样的坚信和坚守,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质疑甚至完全相佐的问题,你就会冷静对待,急中生智,随机应变。如果课堂上不是那个同学提出“‘她’到底是谁”这样的问题,我就不会让学生再去讨论和交流;如果不是讨论与交流时的过于逻辑化和游离文本的现状,我就不会发现学生其实还没有搞清楚这篇课文想象描写的抒情路线,也就不会想到组织同学们回读前文,细读前文,在向文本回溯的学习中让学生的问题变得清晰而明朗。

2.相信,化解冲突的智慧往往就在冲突本身。当全班同学都陶醉在“蔚蓝的王国”之中时,一个质疑的声音用一篇《老人》把所有的美好给搅乱了。孩子们刚上初中,他(她)们在小学里接触到的故事、童话,绝大部分都是“后来,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蔚蓝的王国》和《老人》之间的巨大反差,不要说孩子,就是我们教师也会忽然间觉得美好的情绪忽地一沉,仿佛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一个镜头,露丝年轻貌美的脸忽然变换成了一张苍老的面孔,强烈的对比必定会产生强烈的心灵冲击。面对孩子们失望的脸,我该怎么说?此时,更需要冷静,更需要智慧。于是,我在充分肯定那位学生的质疑精神的同时,使用分解切割的办法,巧妙地提出几个渐次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老人》这一“横空出世”的文本。这一方面是比较阅读,一方面化解了冲突和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坚信了伟大作家的渡人品质和高超的写作手法。并且,在课堂上巧妙宕开一笔,让学生联系其他的作家和作品,尤其是创作的意图和意义,再次强化这种认知。最后,使意外的冲突收到了意外的惊喜。

3.相信,完善课堂细节能够走向教育的崇高。课堂无小事。一个一个细节的叠加,组成了一堂课;每一节课都是我们教育生活的一个小小链条,由此构筑成我们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精心设计的,经得起思考和咀嚼的,或者虽然未曾预料,但面对问题我们都能智慧地化解和巧妙地处理,那么我们的教育生活就必将是精致的,经典的,而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必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到他们的生命中去。智慧地处理课堂问题,会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尊重,什么是主动、探究性学习,会让他们感受到质疑给自己带来的那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并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这些,都是多么高远的追求啊!可是高远的追求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在踏踏实实的实践中一点一点渗透的,由量变到质变,最后水到渠成。一个孩子,必须要在美丽梦想的引领下,才会有快乐前行的动力。孩子们的世界就是那个“蔚蓝的王国”,充满着蔚蓝、光明、青春、幸福,但是也不能回避生活会有困苦这个现实。可是我们决不能让孩子们因为生活会有困苦而产生失望和恐惧的心理,也不能因为课堂突如其来的冲突,摧毁我们信仰的大厦。完善每一个细节,完美地化解好每一个矛盾,因势利导,用我们对教育的信念,用我们语文教育的智慧,让他们回到作者精心营构的“蔚蓝的王国”里去,敬畏创造“蔚蓝的王国”的伟大作家,让孩子们向往崇高,走向崇高。

(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