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把知识变成习惯——文章知识教学谈

  • 投稿麦克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68次
  • 评分4
  • 51
  • 0

凡涉及“文章学”的知识,教材中常用“文体知识”来称谓。其实“文体知识”的意义只限于文章体裁、特点之类,不能涵盖教材所涉及的其他知识内容。广义的“文章”应该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普通文章,也包括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既涵盖文道、文风、文气、文体、风格等内容,还包括谋篇、技法、修辞等操作层面的知识;既有对各类文体的特征、性质、作用的概括阐释,又有对文章的共同规律的提炼归纳。从其重要性看,称“文章知识”更恰切些,因为文章学是语文学的主要分支,文章知识是语文知识系统的主体部分,文章的读写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主导方面,读写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

随着阅读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没有文章知识做基础的阅读鉴赏所显露出的种种弊端。没有文章知识引导的阅读,常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很快形成阅读的基本模式和思路,直接影响着阅读的速度与质量。没有文章知识这一工具,师生之间无法交流阅读感受和认识,就像要改病句,师生就要有一点语法知识,知道主谓宾定状补;同样理解鉴赏诗文,就要掌握些必要的文章学知识,否则对课文的美妙处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不少教材外读物、高考题目当中多谈到用到甚至答题涉及文章知识,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难以讨论和答题。还有,不少教材对“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达技巧”之类概念表述不规范、不一致,甚至混为一谈,给学生阅读、答题带来混乱和困惑。

选择哪些、选择多少文章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值得仔细斟酌。太多,会喧宾夺主,容易走回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过于加强理性知识传授的老路;太滥,耗时耗力,繁琐而不便操作应用。“精要、好懂、有用”仍然是知识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应该选那些经过高度浓缩提炼的、处在关键位置的、语言表述科学又要顾及学生特点、既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又能规范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知识。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是人们给文章分类的基本依据。文章的一般结构方式,内容展开的思路、顺序,或时空转换、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些既是文章结构层次知识也是人们思考方式。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虚实相生、宾主相衬、情景交融、铺垫衬托、起伏跌宕等,既反映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也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能作用于读写,也应用于对其他事物事理的认识。对这些知识的教学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而有些知识则可作为一般了解,不必深究细研,条分缕析,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小说三要素等。

操作性知识,如圈点勾画、做读书笔记的阅读习惯,瞻前顾后、左右勾连、整体感知的方法,内容要点筛选概括的步骤,对内容形式分析鉴赏的思路步骤,对事物激疑质疑、分类比较、求同求异的思维方法,作文审题、揆材、构思、行文、润色的方法步骤等等,是读写操作的基本方法。虽然这些知识容易被人诟病为教条、古板,限制学生的个性和创意,但是这些操作性知识正是由描述性知识到能力形成之间的桥梁,不可忽视。

知识教学教无定法,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习惯、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状态灵活处理。或化整为零,分散融化,或集中教学,系统梳理。先教点知识,以知识作为训练的线索,牵起对课文的理解鉴赏,不能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因为知识教学的着眼点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文阅读理解中穿插文章知识,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大多数教师乐于接受和采用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我认为语法应该放在课内教,在课文中找出一些语法的材料,要学生注意一下,能够触类旁通就够了。不但语法,连修辞作文法也可以随时教,死死板板的教,确乎不如随时教一点的好。”一类文章教学后,再以总结、探究的方式,回头梳理巩固知识,也不失一种好的模式。

一、把知识变成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必须使它化为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间受用它,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受用。”学习文章知识的目的是提高读写能力,真正的能力是一种不自觉的习惯。把知识化为习惯,一是要把陈述性知识改造为可操作性知识,二是运用这些操作性知识反复实践。例如,分析理解“荷塘月色”题目的意义、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文章题目的一般知识,如文章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多包含着文章的体裁和选材范围、表达重心、情感色彩等信息,不少题目还暗示着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的表达技巧等等。学生只是了解了这些远远不够,还要把这些知识变得可操作,如先分解题目词语的含义再对题目作整体理解;然后从不同角度思考审视题目,如从内容、体裁、结构、色彩、音韵等方面,再阅读下文并与对题目的分析猜想对比印证。“荷塘月色”,从内容色彩方面看,“荷塘”透露着荷花荷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月色”显露着宁静朦胧的意境。从体裁的角度看,是个散文的题目,文章的写作重心是写景抒情。从结构上分析,“荷塘月色,,不同于“荷塘的月色”“荷塘与月色”。“荷塘的月色”重点落在“月色上”,“荷塘”限定了范围。“荷塘与月色”割裂了“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而“荷塘月色”更洗练简洁,像燕京八景、西湖十景中对经典景色概括,有画面美、意境美、整体感。从音韵方面品味,四个字平平仄仄,读起来有起伏,有音乐感。题目显示了文章重点应该描绘荷塘月色,应该以精雕细刻、工笔细描来突出其地位,作者可能会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凸显其特征韵味;但文章不可能开门见山展示荷塘月色的主体,文章开头后应该有所铺垫,或许为主体部分安排些环境、陪衬之类,作者的心情也会有所交代。主体部分后还应该有所拓展延伸,以深化开拓意境。文章有可能以游踪为线索把作者所见所想串联起来。如此引领学生具体分析,教师相机示范、点拨、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练习,去琢磨“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这样分析琢磨了十篇八篇,再看到题目就会不知不觉从不同角度理解、猜度,最终自然形成习惯。

又如,圈点批注是常用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对象包括文章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涉及遣词造句、思路结构、表达手法技巧等诸多文章知识。涉及内容理解,要告诉学生筛选关键词语、切分内容层次要点、联系上下文概括句意段意的方法步骤;形式鉴赏,要告诉他们思考赏析的角度,如词语选择、句式运用、语气语调、前后衔接联系、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然后提供典型示范,再放手自己练习操作。用知识引导理解,引导思考方向,在思考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反复运用中形成终生受用的习惯。

把知识变成习惯,需要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反复操作。如学习一类课文,每篇经典课文都要求按照合乎一般阅读规律的方法步骤批注评点,每篇评点都概括要点、梳理思路、鉴赏手法、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方式技巧的效果都从用词、句式、语调、节奏、人称、修辞、技巧、思路等角度去审视,思考,久之自然形成习惯。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一篇文章一样写法,文章内容不同、写法不同因而教无定法,教法因文而异。这种说法看似正确,然而百篇文章百种教法,百种读法,则不能抓住文章表达的基本规律,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二、用知识引导读写训练

前人积累的知识是后人探索前进的指导,文章知识是我们读写训练中的有力帮助和导引。缺少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黑暗中摸索,有了这些知识作为航标,就会少走或不走弯路。

文体知识概括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表达规律,文章的读写训练应该用文体知识引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沿着文章常见思路、常规模式去思考探求,掌握规律性的东西,以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说,揭示了诗歌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较快地打开诗歌理解之门的钥匙。阅读诗歌,就应该引导学生从感受意象意境入手,在分析意象的选择、赋形、着色中体会其中的韵味,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营造中体会境界的高低和作者的匠心。阅读小说,就要指导学生用小说“三要素”的知识引领阅读,把学生关注思考的方向引领到情节、人物和环境上来,让他们留心情节的展开、发展与结束,勾画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圈点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概括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主旨,赏析表达技巧。阅读科技文,就要先弄清说明对象、勾画表现说明对象性质特征的词句,再梳理说明的顺序,分析主要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等。阅读人物传记,要梳理概括表现人物性格精神的主要事件,勾画人物在事件中的主要表现,体会主要事件安排的顺序,勾画作者表露对人物的态度情感倾向的关键词句。阅读议论文,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表明主要论点及分论点的句子,圈画主要论据,梳理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思路,相同文体又有其共同的规则。一首绝句,往往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一首七律,常常首联写景,颔联承接,颈联由景写人写事,尾联抒情。写景散文,总把重点详写的放在主要位置,主景前后有环境或者心情、或者同类异类事物的陪衬或拓展。学生掌握了这些路子,循路阅读,就能循序渐进,登堂入室。

阅读教学是这样,作文教学也应该用知识铺垫一条动手实践的路子。如教学生学习描写,不只教给“描写要抓住特征”“要具体生动”等原则性的知识,还要给学生些描写的顺序、步骤、方法之类的可操作的东西,如先写形、再着色、再写味,或先整体再局部,先总后分等。写议论文,教给他们论点概括呈现的位置方法,论点展开阐释的方法,论证层次展开的基本模式等,让学生循着知识之路而作,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现在不少“开放式”“自主式”“创新式”课堂为了体现“创新”理念,不让学生了解现成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在读写中自己领悟,自己发现。其实,学习知识不是发明知识,没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去自悟前人早已发现的道理,需要领悟的是知识在运用中的灵活运用和修正创新。

三、在品味鉴赏中渗透知识

文章知识的概念可以通过讲解传授,如“虚实相生”,需要讲清楚何为“实”何为“虚”;不过讲授要简洁明了,点到为止。语文教学没有多少“公式”“公理”要老师苦口婆心地演绎和推导,更多的是以读为手段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去感受、融汇、领悟、沉淀。读是语文课的主要实践,在细读鉴赏中渗透知识,运用知识,沉淀知识,转化知识。知识在阅读中吸收,知识又帮助提升阅读,这样的知识教学,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

如《荷塘月色》第一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读第一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一点关于“文眼”的知识,让大家联系题目领会这段作者要交代写荷塘月色的原因,“不宁静”暗示着后面景致都是一个心绪不宁的人眼中所见,带着作者的主观色彩,后面可能还有与之呼应的关于情绪的变化内容,感情变化或许是文章的一条线索。读第二句,联系文章开头段落一般写法,让学生圈点“荷塘”“满月”等词语,理解“点题”的意义、作用,从句间关系方面理解这一句承接第一句写夜游荷塘的原因,表达对夜游荷塘的期待。读第三句,引导学生联系题目体悟作者的意图,写游荷塘的周围环境,营造出一种寂静、宁谧的氛围,为独自享受荷塘景致做好准备。读第四句,联系开头段的一般惯例,写走出门,走向荷塘,开启下文。这样分别品读体会后,再把这四句话联系起来读,结合文章一般思路运行方面的知识,体会四个层次的起承转合的节奏起伏。还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炼字”的知识,朗读出“颇”字的典雅意味,“日日”二字下沉的语音与心情吻合的匠心,“渐渐”“迷迷糊糊”“悄悄”叠词的描摹功能和造成语调的轻柔婉转的效果,“哼”字“带”字营造的意境等。这样品读中渗透了很多知识,或通过自己朗读,或集体合读,或分工读,把思路、节奏、意味读出来了,通过朗读的音色、声调、语速等读出了情感的发展,语言的从容舒缓。

读是理解鉴赏文章的方式,文章知识是阅读深化提升的媒介。如理解品味“重章叠句”的作用,单靠朗读也能感受体会得到其好处,但知识的参与,能让学生更明确、更清楚、更深入地把握其步步深入又循环往复、回肠荡气、一唱三叹的效果。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细琢细磨、品读鉴赏,要花太多课时,我倒觉得这样多花点时间值得,只要安排好精读和略读、讲读和自读的比例;那种缺少文章知识引领润滑的一目十行、一知半解、浮光掠影的教读,永远品尝不到阅读的真滋味,这恰恰是不能提升阅读效率的原因。

四、在对比操作中领悟知识

叶圣陶谈句法教学说,句法教学并不教授句法定义概念,而是通过“大抵为敷衍法、缩略法、修词法等”,通过比较体会句意的变化和表达效果。我理解不教授句法定义概念是不在空洞的定义概念上纠缠,而是在对具体语言现象的改变对比中,理解其不同特点和表达效果,在对语言运用的实际操作中理解运用知识,把知识化为能力。日常教学中常运用增、删、换、改等方法,在比较中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同样,在理解运用鉴赏课文的结构思路、表达方式和技巧、甚至语言风格等方面知识时都可以大量运用对比手法。

如,在对相同内容不同表达中寻找其不同之处,在对同类题材和体裁的对比中体会其共同处,都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如把以“眼睛”为写作对象的说明文、散文和小说中的不同语段对比阅读,体会其观察角度、表述重心、表达手法和语言运用的不同,在对比中辨识语体特征、培养文体感。还可以把内容不同但同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对比阅读,更容易体会总结其结构布局的相同处。

再如,表达角度方式的对比,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二第三人称,把工笔改成写意,把写意改成工笔;表达技巧的对比,把烘托改成衬托,把衬托改为烘托;体裁的改写对比,散文改写成说明文,把说明文改写为散文,把诗歌改成故事、剧本等;表达顺序的改写对比,把顺叙改为倒叙,把倒叙改为顺叙;甚至风格特点的改写对比,如把豪放改为婉约,把婉约改为豪放等。这样在对语言运用的把玩中学习运用文章知识,培养能力,省时省力,能产生其他教法无法实现的效果。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学们不容易体会文章的新颖独到处,让他们联系学过的《兰亭集序》,把文章改为常规写法:

开元二十一年,某月某日春夜,我与堂弟们集于安陆桃园宴饮。

是日也,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群季俊秀,皆为惠连。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呜呼,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改文与原文对比,同学们就很容易体会到李白文章的妙处。原文起笔大气豪迈,排列饮酒作诗的理由,然后召唤大家开怀畅饮,尽享人生快乐。改文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再写环境人物事件,最后抒发感慨。虽然中规中矩,但缺少了胸怀气魄,没有了灵气,格调也变得消沉。

当然,对比操作训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对语言运用的改造对比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五、在梳理探究中发现知识

用梳理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搜集材料、分类对比、概括发现,这样得来的知识印象深刻,而且也提升了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梳理探究伏笔的运用,先让学生圈画筛选出课文多处运用伏笔之处,然后梳理其共同点,概括其突出特征,找出不同处,对作伏笔的材料梳理分类,进而体会其表达效果。丰富的课文内容给梳理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知识专题就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梳理探究,可以跨单元、跨册,可以延伸到课外。梳理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知识,而是为了把知识学活、用活,以转化为习惯和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00048山东省平邑县白彦中心校 27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