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解读策略

  • 投稿菩提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35次
  • 评分4
  • 32
  • 0

余树财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繁杂,考生做这类散文阅读题往往心存畏惧。而从高考阅卷实际来看,这类题的得分情况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拟谈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一种解读策略,以供教师复习备考时参考

一、把握常规的写作思路

写景抒情散文看上去材料多而杂乱,阅读时似乎总在云里雾里,不知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去理清此类作品的写作思路,学生读懂写景抒情散文就不是难事。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本的主要描写对象——作者情感或文本主旨的主要载体,这类景物我们称之为“主要景物”:另一类是与“主要景物”相关联的景物,这类景物叫作“次要景物”。判断文本中景物的主次,一看文章标题的写作对象,二看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主题主要寄附在哪个景物上。

“次要景物”的描写是为“主要景物”的描写服务的。两者在文本中孰先孰后,没有固定的程式。有一些写景抒情散文会先写“主要景物”,再写“次要景物”,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祖屋》,即先写“主要景物”祖屋(大门、正屋),再写“次要景物”燕子窝。有一些则相反,先写“次要景物”,再写“主要景物”,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荷叶》,就是先写“次要景物”宏村秋景.再写“主要景物”荷叶——残荷和新荷。还有一些则是二者描写交叉进行,如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先写“主要景物”阳关古道的古阳关遗址,再写“次要景物”——通往古阳关路上的沙漠、芨芨草、骆驼刺及林带,接着又转向“主要景物”阳关古城。

景物描写构成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内容,但写景抒情散文如果只停留在写景的层面,文本的意蕴往往不够深厚丰富。而高考所选的写景抒情散文意蕴一般都比较丰富,这一方面是高考的权威性对文本的经典性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是文本的选择还要便于高考命题。因此,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在内容上不会只是景物的大杂烩,文本在写景之外一般还会写到与景物相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如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在“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的交叉描写后,文本转向叙写哲学家、诗人、戍边将士对生活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上的这种安排,使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有了依附,文中的景物也因此有了灵气,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文本也因此而层次分明,内蕴丰富。

在写完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之后,写景抒情散文一般就进入了收尾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一般都会或明或暗,或显或隐地表达情感,表现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写景抒情散文的主题不一定要在文本的结尾部分表现,在“主要景物”“次要景物”、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描写中也会寄寓作者的情感、哲思或感悟。正因为此,写景抒情散文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往往很丰富,文本主题常常呈现出多元性。

综上分析,写景抒情散文的常规写作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把握了写景抒情散文的这个常规写作思路,学生解读此类文本就有了一把钥匙,对文本主题意蕴的把握就不会云里雾里,学生的畏难情绪消褪,阅读信心增强,接下来的解题自然会轻松许多。

二、以历史文化的视角观照景物描写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除了景物描写外,一般还会写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些景物本身就是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浣花草堂》中的杜甫草堂。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有历史文化意识。

首先,要挖掘景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景物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原型意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的厚重感,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壶口的黄河》。在国人的心目中,黄河已远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及其衍生出来的黄河文化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文本通过对壶口黄河惊人气势的形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从而赞美壶口的黄河所体现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对这黄河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恰好就是当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围绕这点出了两道题:

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如果我们在备考复习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读这类文本的历史文化意识,训练学生以历史文化的视角来观照景物描写,学生回答这两道题的方向就很明确。

如何培养学生解读景物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识?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是一个重要方法。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如月、菊花、莲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一些意象(景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并通过一定的训练,教会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迁移到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解读上来,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解读意识和解读方法。

其次,分析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有些本身就是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这些景物关联着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意蕴,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文赤壁是纪念苏轼的文化名胜,作者没有完全将笔墨停留在对文赤壁的景物描写上,而是将文本重心转向了文赤壁所关联的苏轼人生遭遇的叙写,表达了对苏东坡豁达人生态度的赞美。而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恰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倡导并践行的一种文化精神,作者在赞美苏轼豁达人生态度的同时,也在启示读者要弘扬与坚守这样一种文化精神。高考试题第19题就围绕这一点出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道题是典型的考查考生对苏轼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的历史文化意识,对苏轼的认识和评价就会站在一定高度,而不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有些景物并非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但这些景物描写也会关联一定的历史文化内容。文本借对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负重的河流》,作者在写完了“主要景物”塔里木河”、次要景物”胡杨林之后,转入描写历史上罗布泊人过着渔歌唱晚、渔樵互答的浪漫生活,而如今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及文化的衰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巨大的历史反差昵?作者用历史材料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告诫人们要珍视与保护河流,否则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表达了作者对河流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理解到这一点,学生对考题“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的解题就轻松多了。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描写一般都会作为命题的重点,而命题的重心一般又侧重在理解这一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上。其作用一般有:1.从景物描写过渡到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或对风土人情的描写,文章有层次感,可读性增强;2.使景物描写具有历史文化意蕴;3.丰富文章内容;4.表现主题或深化(突出)主题;5.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2014年成都青羊区高考模拟题《流水写意》,作者在写完“主要景物”流水、“次要景物”两岸的山谷、崖壁、花草树木、水乡民情之后,开始转入与流水关联的历史人物屈原的叙写。而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叙写的作用,命题者就设置了一道题:“第⑤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强化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梳理与积累。

三、关注景物描写之间的关系

要厘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回到它们各自的作用上来。“主要景物”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文章的主旨,“次要景物”的描写是为“主要景物”的描写及深化文本主题服务:或对比衬托“主要景物”,深化主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II卷《岳桦》,通过“次要景物”白桦来衬托岳桦,突出了岳桦顽强的生命力,表达对岳桦的赞美;或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写“次要景物”胡杨林,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意蕴;或为“主要景物”的描写做铺垫,如2013年上海奉贤区二模卷《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开篇写“次要景物”河流,为下文写“主要景物”芦苇做铺垫。

“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也是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命题的着眼点,设题角度多半围绕“次要景物”的作用展开。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16题:“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当然,“次要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对“次要景物”的描写来抒情,表达作者对自然宇宙的哲思,对人生、生活的感悟,而这也常常是命题点。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祖屋》,“次要景物”燕子窝表达了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事、物的怀念,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命题者就这一点出题:“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正因为“次要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揭示文章主旨,再加上“主要景物”和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描写也要表现主旨,一些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意蕴显得特别的丰富,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本文讨论的是考试情境下的文本解读(以把握文本的意义结构为旨归,即通过教师的方法点拨,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读懂写景抒情散文,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而非阅读教学或社会性阅读情境下的文本解读(以意义建构为旨归,以实现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解读为主要目的)。这种解读策略是否符合散文阅读的本真与规律,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与批评。如果是这样,那也是笔者所期盼的。

(四川省成都市成飞中学 61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