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来自澳大利亚的课堂观察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43次
  • 评分4
  • 75
  • 0

卢杨

借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机缘,笔者有幸深入澳大利亚圣诞岛区域中学课堂,听这里的英语教师上课——希望从中汲取有益于我国母语教育的经验。

Peter老师是该校九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二年级)的英语教师,从教近四十年,他的足迹遍及澳大利亚各洲及香港地区。这里的初二学生每周有四节英语课,每节课55分钟。Peter所教的这个班共16名学生,其中华裔8人、欧洲裔7人、马来裔1人。我来到这里时正赶上他们学习“如何阅读小说”。

Peter老师到资料室给学生借了Letters frominside(《狱中来信》)这本小说,小32开本,共146页,不太长。小说通过两位少女的通信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今的社会问题:家庭、成长、友谊、孤独、家庭暴力、狱中生活等。作者是John Marsden。

一、过程观察

Peter老师的小说教学主要分为自由阅读、鉴赏式阅读和小说评论写作三个步骤。

(一)享受自由阅读的乐趣

第一步是先让学生自由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起始课上发书,老师简要介绍一下后找学生朗读小说开头的前两封信,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上阅读这本小说,课下接着读。有的学生喜欢这本小说很快就读完了,有的不喜欢就只读了几页。对于不喜欢读的学生,Peter老师尽量通过鼓励或刺激的方式让他们读。听课时我发现有一名男生,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开始翻开小说找答案,于是一下子就读进去了,整节课他都在很认真地读。

(二)学习鉴赏小说的阅读程序,理解关键概念

小说鉴赏是在享受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重新走进小说。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获得鉴赏小说的门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Peter老师设计了如下的程序(他认为这个做法尤其对初学者来说是行之有效的):

程序1:将整部小说分成几个部分,寻找每一部分中包含冲突的细节或证据。关键概念:冲突。

Peter老师根据这篇小说的长度,将小说分为五个部分,平均每一部分大约有30页。阋渎每一部分都要求学生完成如下任务:

(1)简要叙述这部分发生了什么事;

(2)找出其中有矛盾、冲突的证据或细节;

(3)说明这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

这里涉及了小说阅读中一个关键概念——冲突。Peter老师通过举例向学生解释何为冲突,冲突即表示紧张、矛盾、对立( tension、contra-diction、conflict)的关系。冲突包括三类:一是人与人的冲突,二是自我冲突,三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冲突蕴含在人物的语言、动作、情绪等细节当中,推动小说发展,使小说充满出人意料或事与愿违的状况,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小说。这一节课后,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份小作业:阅读第58~59页,找出其中蕴含的冲突与矛盾。之后,老师又自己写出样例发给学生,供学生模仿参考

下面摘录Peter老师为学生写的第一部分的作业的样例:

在最初的通信中,主人公Mandy和Tracey互相介绍了她们各自的“生活”。Mandy在信中总结了构成自己生活的四条清单,Tracey则向Mandy描述了她假想中的从未发生过的生活。这封信定下了她此后与Mandy通信的基调,在六个月的通信中,Tracey -直在编织着她和她的家庭以及有关她们生活背景的虚假的故事。小说开篇部分的冲突(当读者读完整篇小说之后就会明白)是Tracey从一开始就没有讲真话,而Mandy,事实上也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头角峥嵘、叛逆。在这部分中,我们找到了一些细节,这些细节透露出最初的线索。通过这些线索,我们最终得以推断出Tracey痛苦而不幸生活背后的真相。举例来说,比如Mandy问Tracey使用邮箱号码的问题,Tracey承认自己“从未去过Acacia公园或者任何别的地方”等细节。当然,读到后面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两个细节都隐含着Tracey的现实生活是与世隔绝的、孤独的。(Tracey是在监狱中给Mandy写的信。——笔者注)

Peter老师将小说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给学生提供一段这样的样例,样例实际上就是将阅读中提出的三个任务以规范的书面语表达出来。其作用:一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发展的主要矛盾与冲突,二是为学生提供书面言语表述的示范。通过作业评改及练习,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理解了冲突这一概念,学会了如何从字里行间辨识细节中隐含着冲突的标志或线索,并用恰当的语言(书面语)表述出来。

程序2:探讨小说的主题。关键概念:表现。

在完成了程序1的作业讲评之后,Peter老师带领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在探讨小说主题之前,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看视频短片,二是让学生观看街头粉笔画图片。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冲突”以及“冲突”与“表现”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领悟不同媒介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相同的艺术规律;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批判性阅读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归纳文章主题时为什么要持批判的态度。在完成以上铺垫之后,才开始探讨这篇小说的主题。

活动1 观看网上下载的一个搞笑视频短片。短片通过幽默讽刺的方式传达女人不该有思想、女人天生不具有像男人那样通过学习获得智慧的大脑等观念,内容带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的倾向。学生边看边笑,课堂气氛很轻松,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关键词——“表现”( Represent)。然后解释说,艺术作品包括小说、影视、绘画等都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 Repre-sent)一定的主题思想。但是,作为读者,要辨别出作品中是否包含某种误导( Mis-representa-tions)。比如刚才的短片中就包含歧视女性的错误观念。

随后,Peter老师在黑板上列出辨别作品是否包含某种错误导向的参考清单:

Class or Status(阶级或社会地位)

Race orEthnicity or Culture(种族或民族、文化)

Age(年龄)

Sex or Gender(性别)

Handicap(残障)

Environment or Setting(环境或背景)

这个清单简称为CRASH-E(即上述每一条的首字母),Peter认为,用它能分析作品表现的内容是否有偏颇,能帮助我们获得全球化的视野。Peter老师还强调,看一部作品是否存在某种偏误,还要看它是沿袭还是试图突破或颠覆某些固定模式( Stereotype),也就是看它是墨守成规还是不落俗套。

活动2观看从网上下载的街头粉笔画作品,这些作品带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学生们看得瞠目结舌,兴奋得不得了。Peter老师再次板书“表现”(Represent)这个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图片让我们如此兴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Peter老师指着其中一幅图片分析,图中快乐的青年男女坐着皮划艇顺流而下,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只大鳄鱼。Peter老师提示学生,正是这些让人出乎意料的紧张、矛盾、冲突的布置,让作品充满了张力,这正是作品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这里街头粉笔画中所展示的冲突与表现的关系与小说是一脉相通的。

活动3至此,Peter老师带领学生开始探讨这篇小说的主题了。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教师分别到各组与学生们交流。交流大约半节课的时间,然后各小组学生互相汇报发言。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道:

John Marden的《狱中来信》生动地再现了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小说表现了:

然后老师一边听学生们回答,一边在黑板上写下关键字。学生们的回答有:家庭生活、成长问题、友谊、孤独、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狱中生活,等等。

课后,Peter老师根据学生们的课堂发言,整理出十条小说所涉及的主题,打印后发给了学生。例如:尽管友谊遭受人性的弱点考验与磨损,但真正的友谊仍然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虽然这部小说没有童话般完美的结局,但是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彼此的信任最终赢得了爱与尊重;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另一个人;我们要小心谨慎地判断别人;罪犯与受害者是社会的共同组成部分,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等等。

(三)固化阅读成果:小说评论的写作(analysisof novel)

小说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小说评论的写作。具体分为:教师写前指导→学生试写初稿→教师批改初稿、给成绩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根据修改建议修改,写成二稿一教师给出成绩,如果学生不满意自己的成绩,还可再修改,以最后一稿的成绩为最后成绩一优秀作业展示。

在写前指导中,Peter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小说评论写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1)马上向读者展示你的观点(piont-of-view)或者你对作品的反应( response),比如“赞同/不赞同”或者“多大程度上赞同/不赞同”作者的观点;

(2)提供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3)提供相关的事实,对小说中的事件进行简要分析(至少分析3处);

(4)向读者提供文章行进方向的路标,让你的读者了解你正在讨论的是哪一方面的话题。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写作。初稿,Peter老师逐一批阅,给出成绩。由于大部分学生初稿写得都很短,事实论述不太充分,Peter老师又做了一次课堂指导。他指导学生要把阅读小说时划分的五个部分与文章结构内容相结合,如第一段介绍自己的观点或对作品的反应,第二段分析小说的第一、二部分,第三段对应分析小说的第三部分,第四段分析小说的第四、五部分,第二、三、四段都围绕着文章的观点展开事实的论述。最后一段是结论。

同时,Peter老师还写了一篇关于这篇小说的评论文章,作为样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参照。学生们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写成二稿,每交一次,教师都给出批改意见,直到师生都满意为止。有的学生写到二稿即可确定成绩,有的学生一直写到三稿、四稿,教师是以最后一稿的成绩为最后成绩。对于写得好的文章,教师在班上读给大家听。

《狱中来信》这部小说的教学,历时三周多,共用13课时完成。其中自由阅读及小说鉴赏用8课时,小说评论写作与修改用5课时。

二、特色盘点

(一)使用单行本,突破教材对小说篇幅的限制,符合小说文体特征

该课的小说教学直接以小说单行本作为教学材料,其最大优势在于符合以长文为主的小说文体特征,突破教材对小说篇幅的限制,使学生直接接触未经删节的保持原貌的真实的小说。此外,小说的封面装帧、扉页、插图、后记等都将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着学生的阅读体验。如果在教材中学小说,由于受篇幅所限,学生只能学习短篇小说(即使短篇小说有时也需要删节)或中长篇小说的节选,而无缘接触小说原貌。这正是课程专家所说的“教材控制课程的现象”。以小说出版物作为教学材料,突破了教材的限制,使小说获得了“解放”。

Peter老师还专门带我参观了初中组英语学科资料室。这个资料室主要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阅渎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读物,每种读物都有若干册,至少保证一个班的学生人手一册,当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种读物作为教学材料时,就将这些书借走,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带回家读,等到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再将其收回还给资料室。每年学校所属的州教育局都会拨一笔专款给学科教师,用于为学生购买学习资料。该校虽地处西澳洲偏远地区,但经年积累的教学资料却相当丰富。据Peter老师介绍,虽然澳洲教师有选择教学材料的自由,但每位教师运用哪些具体材料,事先也要与备课小组沟通,得到认可后方可使用。

(二)以对“冲突”“表现”等概念的深入理解与运用作为小说教学的核心内容

Peter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鉴赏小说时并没有将探讨小说主题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小说主题探讨只占总课时的1/13),而是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借助《狱中来信》这篇小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冲突”“表现”等概念的内涵、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这些概念及原理理解、分析小说作品。无论是用定义解释说明还是展示视频短片及粉笔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无论是书面小作业还是小说评论撰写,所有教学活动都始终围绕着对“冲突”“表现”等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这一核心内容进行:诚如王荣生教授所分析的那样,这些就是“从例文的外部提炼出来的概括性的知识”,是“已经成型的知识”。关于小说阅读方面的知识在西澳洲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也是教师们自主选择教材、教学资源的前提条件。

(三)阅读过程中重视书面言语表述及反省思维的培养

和口头言语表述相比,Peter老师更重视阅读过程中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学中留了两次书面作业,一次是分析“冲突”的小作业,一次就是小说评论写作,后者所用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强。韩雪屏教授指出,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一个人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思想经过语言精确表达以后,就增加了意义的明晰性和迁移的可能性。

和几头言语表述相比,书丽语言的表述对思维水平要求更高。因此,重视书面语言表述的背后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视。Peter老师为学生提供的小说评论写作的逻辑结构是:提出观点一从文中找出相应支持性证据一得出结论。可见其思维培养取向与西方反省性思维培养取向是一脉相承的。

(四)教师引导中注重书面表述的示范性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Peter老师在小说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方而费时较少。据笔者观察,Peter老师备课中很大部分的时间是为学生撰写文本分析的样例,无论是关于“冲突”的理解、小说主题的理解,还是小说评论写作,Peter老师都以规范的行文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为学生做出示范。

以上为笔者对Peter老师小说阅读教学的观察、梳理与思考,期望对我国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①由笔者根据Peter老师发给学生的样例翻译而成。

②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第6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第277-27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④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第115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人文学院 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