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活”语文课

  • 投稿韬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05次
  • 评分4
  • 35
  • 0

曾奋志

记得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过一句话“不看别人演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笔者想上好课该是同理,为此这几年笔者认真观摩、学习,研究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李镇西等语文名师的录像课及课堂实录,阅读学习后总惊叹不已,佩服不止,似有一种如饮甘醴佳酿之觉。总感慨他们把语文课教地如此水乳交融,行云流水。再仔细琢磨研究他们的上课流程,都为他们独具匠心的构思所折服,惊叹他们把语文课教“活”了,教的极有效、极高效又有艺术价值。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实践、思考,笔者认为要将语文课教“活”,教出实效,教出艺术就要做到如下四点。

一、灵活多样处理语文教材,教“活”语文课

教“活”语文课的关键是找到独到、精准的解读切口。而对课文的解读切口,也是最能显现教师教学功力的。若找到一个新颖独到的切入角度,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在教学《孔乙己》时,老师们常常按照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对作品进行剖析。这样处理不是不妥帖,但是常常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授此课时,在学生预习充分的前提下,石破天惊询问学生文中的孔乙己结局是死亡还是没有死呢?学生在惊愕之余,只好认真阅读课文,琢磨思考造成孔乙己死亡的因素。接着师生再讨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悲剧除了有自我性格上好虚荣等的原因外,还引导学生认识到更主要的因素是看客们的冷漠与残酷。这看似偏离语文教参的要求,把孔乙己的悲剧评定成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极好挖掘出鲁迅作品的人文价值——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且更贴近作者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

传统语文教学之所以效率低下,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个体,是学习的主体,都把学生视为被动接纳的书柜。老师只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自学能力。教师在学习语文授课方式时就不要死死按照课前导入作者简介——分析课文——总结写作特点——布置作业等固定格式。要有用教材教书的意识,不要老是教教材。墨守成规,没有一点变通精神。陈钟粱老师告诫我们,“语文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语文文字,本来就是朴朴素素、实实在在的,不一定需要大手笔,也不一定要大制作、大投入,变化各种手段给它身上附加许多东西;应该让它保持原貌。”

例如教师检查学生对于课文课前的预习情况,通常是让学生起来复述课文内容,但是用的次数过多难免单调、刻板、甚至僵化。宁鸿彬老师教授《七根火柴》,课伊始就向学生布置思考题:假象自己是红军展览馆的一名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解这七根火柴的来历。学生对此表现出极高的兴趣,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沉浸在阅读课文上,整堂课上得流畅自然,真正把课教“活”了。不能不佩服宁老师独到灵活的设计,他只是巧妙变换角度,从生活中向他人讲述、介绍事物的这一角度切入,让学生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二、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常规方法,教“活”语文课

语文课教学效率低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没有像数学、英语课那样简单清晰的公式定理,语文课承载着太多东西,导致它举步维艰。为此笔者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还原语文真实的面目。

李镇西老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与尝试。比如他不刻意追求教学的高潮和热闹效果,他孜孜以求的是:每节语文课能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能否和课本产生共鸣,萌生质疑。对此他提出自己的两个教学主张“读出自己”和“读出问题”。

他说:“对一篇课文,怎样才能算读进去了呢?笔者认为,第一,读出自己。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我读出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摘自华东师大出版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化繁为简,返璞归真。语文教学就该是简单些,简朴些。它承受不了太多的政治、经济、道德、科技、健康、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李镇西老师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高屋建瓴,既充分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尊重学生,尊重教材,还原语文的真实面目。

三、同生活密切联系教语文,教“活”语文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学习源头不管是从使用的教材或是学习的目的,都该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水乳交融的。正如刘国正老师所讲“语文天生与生活连在一起”,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密切在一起,才能将语文讲好、讲活。

语文能力的获取需要锻炼。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应该来自生动活泼的生活,而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则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生活和改造生活。如果脱离生活,那么听说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变成纯粹的、无所依附的文字游戏。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如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就要调动好学生原先的情感储备,联系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创设情境。相信一个在生活中知道父爱、懂得亲情的学生会很透彻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父子挚情。

在教授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一文,在认真赏析季老简洁平实的语言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后,笔者布置思考题:“你在家里是如何与父母相处的,你从哪些点滴小事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请说说你的故事。”学生似乎一下子被触动情感的堤坝,很快有学生谈到父母唠叨啰嗦,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是真实的,对孩子是百分百的投入和关爱。特别是一男学生讲述看到父亲的白发时,几度哽咽,最后他动情地说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将懂事些,不再惹他生气,不再与他赌气。”说的师生嘘唏不已,动容深情,他自己流下后悔的泪滴。这样的语文课同生相结合,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听得格外认真,既培养知识能力,也陶冶品德性情,可谓一石二鸟。焉有不“活”之理?

四、夯实语文功底,提高自身素质,教“活”语文课

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老师的质量,而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其真正的意义取决于语文老师学识、修养的高低。河南语文名师支玉恒,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不是语文科班出身,最先是体育老师,教了近二十年后,因为身体的原因,被迫改行教语文。一开始当语文老师的三大基本功--读、写、说,可以说他样样不行。但是支玉恒老师很乐观,也很倔强,不想让人笑话。为了练好字,他硬是整整三年时间都用毛笔写小楷字;为了掌握汉字的拼音,他虚心拜低年级语文老师为师;为了学习他人教学之长处,他听了成百上千的课。笔者认为正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勤奋有为的精神才让支老师脱颖而出,成为传奇式的人物。

若是教师功底不厚,水平不高,教学时就会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笔者在教学上的教训是深刻的,学生就曾经将过笔者的军。在学鲁迅的《风筝》一文,学生口诵心记,笔者正要表扬他们的认真时,有男生说:“我真不能理解,为何文中的我,明明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为何就禁锢亲弟弟的思想,为何会认为玩耍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玩风筝在我看来是笑柄,可鄙的。”是啊,怎么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早早认定玩是没出息的事情?这思想也太早熟些。为何我就没有想到这点?没有研究过?笔者还真一时回答不出来,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笔者不蒙骗学生,告诉他们老师下课后,会去老老实实查阅资料,知道答案再来告诉并讲述给他们听,最终笔者在钱理群先生的作品里,找到少年鲁迅为何会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的答案。原来鲁迅作为长子长孙,在祖父因祸入狱,父亲病逝的背景下,承受着振兴家业的重任,加之自己自幼受封建思想、封建书籍的影响,认为“唯有读书高”的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可见备课真是无底洞啊!

能够教“活”语文课,能够在语文课堂挥洒自如,这就有赖于教师宽阔教育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所以“老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因为“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活”语文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教“活”语文课不是信口开河,漫无目的,脱离教学目标的活;更不该是只图好看、热闹,不追求教学质量、不要教学实效。

教“活”语文课不是只讨好学生,哗众取宠的活泼,不能忽视语文传授真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教“活”语文课不是一味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贪图眼前贪图省事的活。语文学习从来都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它要求师生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进行能力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而达到教“活”语文课的目的。

(曾奋志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紫峰中学36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