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及其价值

  • 投稿宇航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32次
  • 评分4
  • 52
  • 0

徐婷

自2007年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开展以来,经典诵读讲解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经典诵读进教材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并对背诵和阅读做了量化要求,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在教育部“中华诵”系列活动的推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倡下,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各学校根据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要求,在本校开设经典诵读课程,落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经典诵读课程在部分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编制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落实经典诵读课程内容,成为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琴老师编制的《中华经典素读本》(共十二册)是其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经过筛选而编制出的一套适用于小学经典诵读课程的诵读教材。这是一套较为成熟、得到公认的经典诵读教材,已在全国超过70多所学校投入使用。本文从陈琴老师编著的《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和价值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一、《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

本文对《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研究,以顾黄初提出的关于教材“编制理念、编制内容、编制系统、编制结构”四个维度来分析。

(一)《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理念

陈琴老师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叹“日复一日在上那本只有三十来课的语文课本,含量非常少,语文应该不是这样的”,并反思到“语文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认识字,它更多的是关乎一个人一生的文化素养”。该观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观点相一致。因此,陈琴老师编制的《中华经典素读本》倡导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用先贤圣人的思想来教育孩子们的言辞行文,给孩子奠定“关乎学生一生的文化素养”,以“长君子风骨、养浩然正气”来构建儿童的心灵秩序。基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结合经典诵读课程的要求,《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理念体现在“两个立足点”和“三个维度”上。

1.两个立足点

两个立足点,指立足于语言文字的积累、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通过在小学阶段诵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以背诵的形式储存这些“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形成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后期语言文字的运用提供材料基础,以期厚积薄发。

2.三个维度

陈琴老师提倡在小学阶段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为言辞行文确立了可效仿的典范”,该观点指出《中华经典素读本》的三个维度:(1)“大量的”决定《中华经典素读本》中作品的数量,即在作品的数量方面,是以“多”为主;(2)“经典的”揭示了《中华经典素读本》中作品的内容,是以经典的文言作品为主,尤其以“原典”为主,而不是后人改编、删减的版本。(3)“完整的”要求《中华经典素读本》中作品的完整性,不是节选几句格言、几段抑或是单篇选文,而是以一部完整的作品形态为主,将作品“原汁原味”地编入教材。

(二)《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是针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指为了有效地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语言文字与非语言文字材料。《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由文字材料(《中华经典素读本》)和非文字材料(720课吟诵音频)两部分构成。

1.《中华经典素读本》(全十二册)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针对当前小学六年制十二学期而编排的十二册文言读本,该套书收录了中华经典的蒙学、诗律、四书五经、诸子美文等共计15余万字。小学每学期一册,每册划分为60课时(共720课),每课时内容字数限制在100—150个字。《中华经典素读本》在十二册书的编排上,以“选文的标准”和“学习的阶段性”来确定教材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

(1)选文的标准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与当前小学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因而在教学时间和文本容量上都会受到限制。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教学时间,又要顾及文本质量与容量。因此,教材的内容是有所取舍地选择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的作品。这类“本民族以及人类历史上所公认的经典读本”,具有“思想性、典范性”的特点。此外,选文要考虑“适用性”,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适当增加内容的难度。

(2)学习的阶段性

经典素读的层次性

陈琴老师提出课程的编排“需分年段、有步骤”,即根据小学六年的学习阶段性来编制《中华经典素读本》。通过上图中“经典素读的层次性”的划分,可以将教材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儿歌、童谣精读——哲史精读”的内容难度是逐层递增的,诗文精读贯穿六年学习的始终。以上四个层次的划分依据是由这四个层次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现有水平决定的。[1]

①儿歌、童谣精读(指儿童、歌谣等作品)

儿歌、童谣以其生动简洁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深受刚入学儿童的喜爱,其篇幅短小、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韵律感。该阶段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初始阶段,引入大量的儿歌、童谣精读,搭建了儿童由口语走向书面语的桥梁,为研习语言文字提供了基础,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及识字特点。在儿童诵读儿歌、童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加快识字的速度,掌握常用的汉字,缩短阅读启蒙期,为后一阶段“蒙学精读”做准备。

②蒙学精读(指蒙学读物)

顾黄初指出,蒙学读物都是“读本式的字书,或四字成句,或七字成句,并注意协韵,整齐易诵,这确实比较适合蒙童习读”。如《弟子规》中就有关于儿童养成卫生习惯的话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用三字成句的组合方式,简单易记,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集“修身、处事、祭祀、礼节、自然、历史、读书”等内容为一体,让学生在学文习字的过程中,还能学习传统的生活知识和事理,从而感悟圣人哲理。

蒙学精读,是在儿歌、童谣精读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识字量,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为第三层次的哲史精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哲史精读(指哲史典籍)

哲史精读层次,主要从先秦诸子和儒、释、道三家中选择经典作品,集哲学、经学、史学、伦理学等为一体。该类作品具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美学修养、积淀传统文化等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不能理解哲史作品的深层含义,但是通过背诵、积累这些语言材料,与日后人生中某一个点(或生活经验)相契合,他们可以在这些哲理中找到答案,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功效。

④诗文精读(指诗文作品)

《中华经典素读本》中选录唐诗、宋词、元曲等篇目,都是各个朝代脍炙人口的名篇。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小学生接触文言经典作品的最佳选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诗歌,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规范语言表达、为仿写作文打下基础。

(3)选文的内容

一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唐诗88首、宋词41首、元曲9首。

二年级:《幼学琼林》(节选)、《孝经》、《诗经?国风》73首、《诗经?小雅》15首。

三年级:《论语》(全文)。

四年级:《大学》、《中庸》、《孟子》节选、《礼记》节选、《尚书》节选、《周易?系辞上》、《左传》节选。

五年级:《道德经》、《庄子?内篇》节选、《列子?汤问》节选、《管子?弟子职》、《孙子兵法》节选、《墨子》节选、《荀子》节选、《韩非子》节选。

六年级:(中华美文)从先秦到清朝共76篇。主要选取《古文观止》里的内容,部分作品以作者文集为依据。

2.720课吟诵音频

720课吟诵音频,是与《中华经典素读本》十二册内容(720课时)相配套的吟诵音频资料。读经典作品的方式有很多种,然而陈琴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以“吟诵”的方式读经典?

原因在于吟诵作为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不仅可以品评作品的韵律所传达出的情感,还对作品的创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用吟诵的方式来读经典作品,在“读”中产生的情感也伴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与诗中情感的高低起伏相对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作品,并帮助背诵文言作品,储备语言文字材料。

吟诵这种介于唱和读之间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用吟诵的方式来读经典,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律动感,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用吟诵的方式背书,效果也强于朗读式的背,学生通过吟诵调的调式可以判断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感受作品的内在意蕴。

(三)《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系统

顾黄初指出,语文教材(指语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一般都包含着两条线索(知识的线索、能力训练的线索)和四个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导学系统)。这四个系统的合理编组,形成一套教科书的基本结构。然而《中华经典素读本》只有范文系统和助读系统。这并不表示这套教材的结构不完整,恰恰相反,正是这套书的编制特色所在。

1.《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意图决定了范文系统的三个维度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为经典诵读课程而编制的教材,而经典诵读课程又是落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言材料,故而范文系统始终围绕“作品的数量、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完整性”三个维度展开。此外,范文作为《中华经典素读本》编制的主要部分,服务于经典诵读课程,落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民族”限制范文在国别选择上是本民族,即我国的作品。“传统文化”要求选择我国传统中的经典的文言作品,而不是现代的经典作品。

2.《中华经典素读本》的使用目的决定了助读系统的简略性

《中华经典素读本》选文全部是文言文作品,因顾及到时代的差异,文言作品相对于现代的白话文而言,理解稍有生涩,且作品中有大量的假借字。基于这点考虑,文中有通假字时,在该字的右下角标注本字,用黑体呈现,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再者,整套教材采用大字注音,作为16开本的读本,每页的排版字数不超过150个字,其目的在于方便学生“读文”。

足见,《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助读系统非常简略,只有文字注音和通假字注释。原因在于该套教材的目的是供学生诵读,省略了注释和译文等辅助性的内容。其目的在于降低对学生诵读的干扰,且所选内容比较常见,可供参考的书籍较多。

(四)《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结构

学界一般认为教材编制结构有两类:一类是合编型,一类是分编型。《中华经典素读本》采用合编型的编制结构,参照中国传统的教科书编制法,即把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内容混合编制成一套教科书,整套书都以精选的范文为主体,按时间顺序选择由先秦到清代的优秀作品为范文。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结构根据小学六年儿童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年段,配合相应的选本内容,达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经典文化的熏陶,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中华经典素读本》的价值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经典诵读课程的使用教材,致力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设,将传统文化中关于经典作品的教学落实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程中,且作为现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的补充读本,对落实经典诵读课程具有重要价值。同时,通过分析《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框架问题,可以为其他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制工作提供借鉴的依据。

(一)《中华经典素读本》的课程价值

在“中华诵”活动的影响下,由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组织开展创办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校”(简称“基地校”),目前在全国已经有70多所(包括小学和中学)。在这些基地校中,部分学校结合自身学校的需求,开展了经典诵读课程。《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为经典诵读课程而编制的,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使用教材已在这些基地校中的小学使用。

《中华经典素读本》中的选文内容,明确了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将经典诵读课程内容按年级、学期进行课时化,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诵读,已经是运用得相对成熟的一套经典诵读课程教材。有意愿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校,可以直接将其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来使用,减轻了教师编制教材的压力,节省学校开发课程教材的经费。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内容都采用大字注音,只要具备拼音的拼读水平的人,就可以使用这套教材,为热衷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提供了学习材料,家长可以通过这套材料和孩子一起读经典。

(二)《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借鉴意义

经典诵读课程作为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强调学生积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如何选择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经典诵读课程教材,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程中运用相对成熟的一套教材,对其他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校,编制经典诵读课程教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明晰教材的编制理念

教材的编制理念是根据课程的理念定的,经典诵读教材的编制应根据经典诵读课程的理念而编制。所以,在编制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时,需要明晰教材的编制理念,才能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经典诵读课程是在“中华诵”活动的推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倡导下应运而生的校本课程,是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落实在学校的课程当中。

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课程的理念,是立足于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如陈琴老师所说:“经典素读的核心价值在于积淀,不在于近期的考核”。朱自清也谈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在编制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时,要避免功利性思想的驱使,将教材的编制理念落实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层面上。

2.确定教材的编制内容

教材内容作为教材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教材的主体。因此,教材内容在选择和编排上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对整套教材具有重要作用。

(1)教材内容编排呈阶段性

传统文化中的文言作品,由于时代的间隔及语言习惯的流变,对现代人而言,具有生涩感。因而在教材的编排上,不能直接由文言入手,而是要选择一个语言的过渡阶段,让儿童在这个过渡期走进文言、走近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排以“儿歌、童谣——蒙学——哲史”的阶段性内容来编排,以“儿歌、童谣”搭建语言平台,过渡到浅易文言文读物——蒙学读本,在儿童已经具备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再提升到带有思辨思想的哲史作品。所以,在经典诵读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应该呈阶段性。

(2)教材内容选择呈完整性

《中华经典素读本》所选取的内容大部分是完整的“原典”,较少部分内容由于受到课时量和教学难度等的限制只节选部分内容。一部完整的作品呈现出作者的整体思想,而被“节选”的作品意识形态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我国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每部作品建构了作者完整的思想体系,各家作品反映出了他们的思想特点。因此,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尽量保留作品的完整性,不以编者的个人偏好而“断章取义”,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某家之言”。

(3)教学方法引导呈适切性

《中华经典素读本》在编制中,有配套的吟诵音频。陈琴老师用吟诵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们读经典作品。吟诵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我国古代都是用吟诵的方式来读书的,因而吟诵的读书方式适合读我国传统的文言作品。陈琴老师采用吟诵教学法符合文言作品的读书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节奏感。

吟诵通过节奏的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带学生领略作品的情感基调。然而,“吟诵”这种教学方法要注意适切性,不是拿到文本就开始吟诵,而是在学生能读通顺,读熟作品的基础上再吟诵。此外,不是每堂课都要用吟诵教学法,需要理解“吟诵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

3.取舍教材的编制系统

《中华经典素读本》只有范文系统和助读系统,以范文系统为主,以助读系统为辅。用范文系统组织教材内容,用助读体统帮助学生诵读文本。该套教材有意撇除了练习系统和导读系统。去除了教师对文本“望文生义”的解释,不需要学生完成练习,而只是纯粹地“读”,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因此,经典诵读课程在教材的编制上,根据需要而选择相应的编制系统,去除繁杂的面面俱到。

4.安排教材的编制结构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是以精选的范文为主体,按时间顺序选择由先秦到清代的优秀作品为范文,合编成的一套教材。在作品上,有先秦诸子、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代表作,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礼俗学、伦理学等为一体。避免了分编型教材侧重某一方面的特点,作为一个综合的内容呈现。其将经典诵读课程作为一种知识综合的完整性课程。

综上所述,陈琴老师编制的《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为有意愿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校提供了教学内容,为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制提供了借鉴意义。整套教材,从编制理念、编制内容、编制系统到编制结构,无不体现出陈琴老师编制这套教材用心之所在。该书的编制,为致力于讲授经典诵读作品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套现成的使用教材。同时,《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现行语文教材的补充读物,丰富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为2013年度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CX13A007)

注释:

[1]陈琴.中华经典素读教程[M].北京:中华书局,2014:6.

(徐婷 赣南师范学院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