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文教学课堂亟须“清洗”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16次
  • 评分4
  • 10
  • 0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反思语文教学课堂,在不断创新与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教师准备得太“充足”,预设与目标显得太“丰满”,环节与过程显得太“富贵”,手段与方式显得太“华丽”等等,整个课堂被灌注得滴水不漏。如此一来,学生的头脑注定是一个被无情填满的容器!这样的“肥胖”课堂,如何能真正地做到“高效”?所以,给语文课堂“清洗”,刻不容缓。

“清洗”课堂,就是要让课堂洗尽铅华,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的“清洗”应该按照“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让空间和形式摆脱装饰干扰,表现其本来面目,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境界。如果课堂都能经历如此的“洗礼”,那么,生成的课堂必然会“繁华落尽见真淳”,清新而自然,简约而高效。

一、简明与高效——教学目标的“清洗”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课堂的重大缺陷之一是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教学目标并且使其贯穿课堂的始终。”目前在教学目标设定和表述上存在着内容复杂化的倾向,一些教师惟恐顾此失彼,讲究面面俱到,结果一堂课结束哪个目标也没有很好落实。“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果断“清洗”出去,这比面面俱到的“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在宏观上,要加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在微观上,要使教学目标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及每个学生身上。

来看看某教师执教《金岳霖先生》时设计的一课时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金岳霖先生的为人;(2)了解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3)理解作者对金岳霖的情感态度。

2.方法目标

(1)研讨式。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讨论金岳霖的性格特点。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味金岳霖先生的深情、可爱;(2)让学生认识到金岳霖先生的伟大。

由上可知,这位教师被“三维目标”捆绑得多么呆板。理性反思这个目标设计,至少发现四个问题:其一,追求全面,三个维度面面俱到,毫无重点;其二,核心虚无,文本解读不到位,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无从着落;其三,内容庞大,一堂课怎么可能解决那么多的问题;其四,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体的,但实际上这个目标的内涵是相互割裂与重复的。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博士认为:“不是任何一篇学习材料都需要设定三维目标。”所以,语文课堂目标应该从“三维目标”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并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融合“三维目标”。

简约而不简单,是汪曾祺作品的语言风格。《金岳霖先生》恰恰是一篇这样的作品。读者可以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其实才是教师应该重点解决的核心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找那些富有韵味的语言,深入探究文字背后的东西。例如:为什么文章开头、结尾反复强调“好好地写一写”?当你看着他在联大校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时的背影的时候,你感觉到了文字背后的什么东西?当他说到那些枯燥的学问很好玩的时候,你又听到了什么?通过品味这些朴实的语言,分明感受到了一个多情可爱、博学多才、孤独执着、积极乐观的“金老”形象,这样纯粹、坚守的人,天下之大,又有几人?所以,学生还可以感觉到作者的那一份心忧天下的惆怅。

二、精简与优化——教学环节的“清洗”

实现课堂的最大张力需要匠心独运的设计。环节不多,清澈如水;师生互动,别具一格。教师在追求“教什么”的同时,更应该追求“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契合,研究课堂设计的优化艺术,“清洗”不必要的环节,以简驭繁,使其呈现出别样风采。

曾听到过一位教师执教《蜀道难》,他安排了如下环节:“一、导入新课,介绍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二、简介作者;三、交代写作背景;四、整体感知;五、朗读课文、正音:1.听录音;2.请学生注音;3.学生齐读《蜀道难》。六、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3.赏析第一自然段;4.赏析第二段;5.学习第三段;6.小结;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请说说其中的表现手法。8.归纳艺术特色。”

看到这样的教学环节,笔者都佩服这位教师竟然能在一堂课上灌输那么多的内容。笔者不禁要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一堂课能解决这么多问题吗?这种课堂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笔者觉得诗歌的教学应该始终围绕“读”而展开,当然这不是纯粹的“读”,而是“读中有品,品中有读”。《蜀道难》可以分三个环节进行:自主朗读和比较朗读,目的是初读识“仙人”。学生自由读诗歌,提示:你读出了一个________的李白?用一两个词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再听名家朗读,比较不同,再说说诗歌传达出的诗人特征;品读讨论,目标是再读品“仙味”。通过个别朗读,让学生说说诗歌中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并把那种震撼力说给大家听听;合作探究,目标是深读悟“仙道”。提问:李白的诗为什么能给人不一般的心灵震撼力?从章法句法、句式特点、内容取材、修辞运用角度,小组合作,教师点拨,任选话题进行阅读探究。这三个环节简约自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读出了李白的气质和诗歌的风格。

黄厚江先生曾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环节要力求精要,以少胜多。”而且他执教的《孔乙己》可以说是课堂“清洗”的典范。黄老师从“读手、品手、写手、析手”四个环节入手,层层深入,通过对“手”的品读,师生一起读出了人物的性格、读出了人物的命运、读出了悲剧根源,可以真正做到了匠心独运,让人叹为观止。精简和优化后的课堂,必然能因为“清洗”变得精致而富有实效。

三、简约与朴实——教学手段的“清洗”

语文,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基于文本的解读与学习,应该是教学的着力点,而语言品味应该是教学的核心。可而今的许多课堂,教师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教学手段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演讲唱歌、模拟辩论等等,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声、色、光、电应有尽有,实在是热闹非凡。可结果呢?课文的生字词都不会写,富有韵味的词句都不会品味,连文章的主题也是云里雾里,学生的想象力被无情地剥夺,语言品味的能力急剧丧失,教学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例如有教师在执教《始得西山宴游记》时,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搜寻作者柳宗元、西山风景的视频资料,学生除了了解作者的身世、感叹西山的美丽,却感受不到一丝文本的语言魅力,这又如何把握深刻的主题,领会复杂的情感?其实,教师可以牢牢抓住标题中的“始得”二字做文章,可以将前后的不同坐姿“披草而坐”与“箕踞而遨”作深入地比较,这时可以用幻灯片展示“坐”的篆书和“箕踞”的图片,从而明确“坐”拘谨、庄重之意,“箕踞”放松、洒脱之意,学生就可以了解作者的不同内心状态。教师还可以将前后喝酒的不同状态“倾壶而醉”和“引觞满酌”作细致的比较,这样才真正懂得“始得”的深刻内涵。

当然,真正的语文并不排斥用多种教学手段,但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恰到好处。面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学会取舍,该着墨时泼墨挥毫,该简洁处惜墨如金,“清洗”所有与语文无关的方式手段,用最简炼的路径完成教学任务,语文不需要任何作秀式的渲染粉饰。方法对路,才能“淡妆浓抹总相宜”,渐入简约和谐的教学境界。

“清洗”课堂,提炼的是质——课的含金量;“清洗课堂”,过滤的是量——课的掺水量。洗课是门科学的艺术,是个和谐的进程。加减乘除,一样也少不了。洗课的表象是“瘦身”,做“减肥运动”;洗课的实质是“健身”,做“健美体操”。因此,质与美,才是洗课的结晶,精彩由此流淌。洗出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容量”为“质量”,让学习更富自由和开拓!洗出智慧,把挑战还给师生,变“授受”为“对话”,让思维更具延伸和交互!洗出品格,把创造还给教师,变“解析”为“建构”,让教学更有个性和风格!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应栋樑 浙江省嵊州市崇仁中学 3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