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把诵读还给课堂

  • 投稿无非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89次
  • 评分4
  • 52
  • 0

南宋巨儒朱熹这样说过“凡读书需要字字读的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更有俗话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看出,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一、朗读的意义

本学期选修的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朗读,养成诵读的习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良好的语感,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不仅如此,朗读还能大大丰富语言的表现力。通过诵读,文学作品中那些生动的文辞、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朗读教学收效甚微的原因

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师生双方对朗读训练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许多教师习惯大量的讲和练,而不重视朗读教学,不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在学生方面,由于受“考什么就学什么”的思想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影响,他们普遍厌倦诵读,认为费时费力又没有效果。所以,不拨开这些认识上的迷雾,是不可能落实诵读的要求的。因而,应从认识上加强探讨,才有可能建立优化诵读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朗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理解思想内容,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情感变化

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了解了背景,学生就能知人论诗,容易被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感染,从而产生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

(二)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采用相应的朗读技巧。

朗读的技巧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把握语速、语调、停顿、轻重音。技巧本身就是为了适应诗文不同思想情感而产生的,它有助于诗文情感的充分表露。可以说,朗读的精彩就意味着理解的深刻。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有效的方法是:

首先,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在进行诵读教学时,注意对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文的抑扬顿挫之美。

其次,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调的高低不同、语音的长短各异、语意的轻重有别来体悟和表露其中的情感。通过细心揣摩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上的不同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诵读,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语调要欢快。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要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感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诗人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心境依然欢畅,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一一风荷举”要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阕抒发怀乡之情,语调要轻柔,读出如梦似幻的感觉。“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声音轻柔而舒缓。

再次,引导学生诵读的同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一般。通过想象延伸画外之景,通过想象揣摩言外之意。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充实它,丰富它。这样,才能使寓形于声的朗读产生真实生动和亲切感人的效果。比如,杜牧的《山行》这首游览秋山的名作,教吟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时,突出韵脚“斜”字,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并配以举头远眺的神态,很能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觉,仿佛真的看到了山上那条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山巅的石径。引发学生想象“白云深处”的景观:白云飘浮,烟雾缭绕,忽然有一处小屋出现了,这时学生脸上会情不自禁地露出惊叹、欣喜和向往的神色。学生在“因声入境”中产生联想,产生诸多名山胜景如在目中的感觉,将会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

(三)因“材”施“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

诗歌的朗读:应体现出鲜明的节奏,一般要舒缓一些,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含蓄,每个字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只有慢些读才能给听者以体会的余地和回味的时间;韵脚要读的清晰、响亮;根据情感发展的脉络读出起伏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散文的朗读: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把握好文章的风格,或热情洋溢,或含蓄舒缓,或高亢激昂,或委婉曲折;切忌千文一腔,平板无情。

小说的朗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必备的要素,朗读小说要抓住这三方面,用有声语言表达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展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其中,人物对话是小说朗读中要着意解决的问题,既要考虑人物形象的因素,又要顾及到叙述者的身份、地位、场合、交际目的等,应讲究分寸感。

(四)范读引路与学生仿读相结合

根据指导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范读时,学生可跟着轻轻读,让学生边听边读,体味轻重缓急、语句停顿和诗文感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练习的机会。教师范读后请能力较强的学生仿读,其余学生注意听,读后互相点评,对读错的字、添漏字、缺乏感情、语调变音的地方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再范读,起导向引路的作用。

周代,小学和大学(即太学)都开设“诵诗”这门必修课。《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同礼?春宫宗伯下》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当时的学校多么重视对贵族子弟进行诵诗教学。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深知诗歌与音乐对陶冶人的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平时花很多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据文献记载,他的弟子曾子和原宪吟唱《诗经》中的《商颂》非常出色,所谓“声满天地,若出金石”。不仅如此,孔子还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所以,笔者认为,诵诗教学是欣赏,教学古诗文、现代文行之有效的途径。

诵读是一个言语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直至背诵,不但实现了语言的积累,训练了语感,也同时受到了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而且还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南朝倚马可待的袁虎,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怎能才高八斗、文思泉涌?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们,哪一个又读的少背的少呢?有人说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矛盾能背《红楼梦》等等,想必并非子虚乌有吧。没有多读多背,哪能写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事实证明,通过强化诵读训练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素质,是古今通用、恒久不变的法则。

既然诵读如此重要,那么就不难想象诵读在“听说读写”几个环节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重视朗读、背诵是当代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今天教者应该好好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过程中,转变更新教育理念,全面认识并理解诵读教学的培养功能,为诵读教学准确定位,意义非同寻常!

(闫 青 济宁市实验中学语文组 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