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理工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及教学原则

  • 投稿汽车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79次
  • 评分4
  • 89
  • 0

邹铁夫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学生母语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这种情况在理工类高校和行业类院校尤为典型。近年来,这种教育实际造成的负面后果逐渐显露出来,社会上围绕国人母语能力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议,甚至提出“汉语危机”论。尤其是中国当代大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情感体悟能力、对中国优秀文学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明显下降,不但让学校老师们很不满意,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这也引起了家长和全社会的忧虑。

随着各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相应措施逐渐开展,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全国高校掀起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高潮。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1]随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诸多高校均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学生的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逐渐得到重视,要求将其列为“必修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可以看出,教育界将《大学语文》视为扭转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和切实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在以上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对理工类院校以及行业特色类院校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一、《大学语文》课程对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一个教育热点话题,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向和价值选择,进而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如何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先进文化,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全面发展,而且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2]事实上,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因为人文素质作用于大学生整体培养的各个方面,它和大学生学习、生活乃至将来工作都息息相关,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有助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人文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三观”,提高道德修养;有助于持久学习,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他们认识世界、感受世界,最终得到健康、均衡的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能得到效果的,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教育实践上。中国很多高校偏重理工专业,在人文社科类专业比较弱,这就更需要通过开设人文类课程来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期让学生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这在各高校已经取得一定的共识。理工类高校和行业特殊类高校尤其需要根据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合理开设《大学语文》,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理工专业学生语文知识的逐步提高

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是联系、统一的。要想提高素质,就要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入手。理工专业和特殊行业院校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打开视野,促进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前总书记江泽民曾说过:“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得懂一些文学知识,有一点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很有好处。”[3]持这种观点的领导人不在少数,比如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说过“学文科的要懂一点科学技术知识,学理科的要懂一些文科的知识”[4],因此,理工类大学生不能只钻研专业知识,还需要去掌握相应的语言文学知识。《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让理工类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二)有助于提高理工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极为重要。这对理工类和特殊行业院校学生同样如此,比如民航乘务人员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母语,不能在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那对他的发展则是十分不利的。同样,写作能力对大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所谓写作能力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作家,而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需的常用写作能力。比如理工科学生的开题报告、实验调查报告、论文写作,工作后的各种公文和事务文书写作,乃至著书立说,这都需要用准确、雅致、标准的语言写作,如果没有在上学期间练就基本的写作能力,那在今后工作中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大学语文》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流畅的、准确的、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标准的、优秀的写作能力。

(三)有助于增强理工类专业学生对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社会上对大学生母语(语文)能力下降的忧虑一般有三个观点:一是目前大学生语文能力的下降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和写作能力,进而影响整体知识技能的学习;二是大学生母语能力的下降、学习能力的缺乏,最终直接影响就业;三是大学生母语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强国战略。母语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一代大学生,实际上随着当代年轻人对母语认同感的降低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前景堪忧。母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大学语文》课程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它除了担负着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之外,更担负塑造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心理情感认同的作用。这无论是对大学生的知识培养还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来看,都是意义深远的。

(四)有助于理工类学生情操陶冶和道德修养

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在文学欣赏之余潜移默化的陶冶人的情操,比如有学者就指出语文教育可以“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的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5]此外,还可以提高道德和人文修养。《大学语文》课程所宣讲的内容,多是历代经典文章,这些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品质和思想,通过学习可以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并最终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者爱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品质和信念;再如屈原、杜甫、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诗文中,无不充盈着爱国精神和理想抱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透过作品,引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对理工类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学习、语言和写作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思想道德情操的修养都有积极意义,最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二、理工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定位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有别于中小学语文,具体来说,就是不能再将注意力放到字词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传统分析方法和讲授内容之上,这无益于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更容易让学生厌烦《大学语文》课,进而彻底对汉语母语和传统文化“倒了胃口”。那么,理工类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定位应该如何呢?

(一)坚持语文本位的基本原则

大学语文教学要兼顾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和实用写作的目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教育都应该是以“语文”教育为中心,其他教育目的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比如不能把大学语文课变成单纯的写作课,那样就过于急功近利了。并且,在没有比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做基础的前提下,强化训练写作也是收效甚微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长期的积累、深切的体悟,真正获得表达的能力和饱满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写作不刻板、不虚假、不滥情。再者,也不能单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承认大学语文教育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应有之义。但应该寓传统文化于“语文本位”教学之中,不然的话,学生在有效课时内将无所适从。此外,《大学语文》课的学习,肯定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品格、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都有积极作用,但这一切仍然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渗透出来的,而不是刻意讲授。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坚守语文本位,其他相关教育内容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二)教学内容应涵盖广泛

语文教育的实用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和“文”的能力,即培养出学生熟练运用母语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能力。而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的获得,则需要接触广泛的优秀语文典范作品才行。因为生活和工作中的语文应用形式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语文学习要广泛,而不能偏重一端。大学语文首先要讲授中国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是最能代表汉语精髓的。但是,不能单纯的注重纯文学作品,不能让学生认为语文就是“文学欣赏”,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文章都没有价值。毕竟大学语文教育并不是要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作家。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汉语有多样化的文本,他们都是优秀、典范、美好的。因此,应该在课程授课中纳入广泛的文章样式,包括日常工作和生活所常见的各种文体。只有通过广泛多样的语文文本的阅读、领会,才能让学生理解汉语的不同样貌和不同境界,才能真切的体味、享受汉语的魅力,最终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文本的选择要注意经典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授内容应选择各个时期具代表性的各类文体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悟、感受到优秀文章的形式、语言美感和情感内涵。有学者将之总结为“好文章”标准,指出“从广义的‘好文章’的标准这一角度入手,既使‘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得以明确,又凸显了‘大学语文’内容主体构建的特点,二者相辅相成。立足自身本位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舍此别无更好的选择。”[6]通过这种学习和体悟,对优秀文章的感性认识,对母语材料的日积月累,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加深,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写作能力有直接促进,但不可过分求新求奇。

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注意以上问题,当然,根本不同专业特点还应该灵活掌握和调整。

“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是强调了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了教育的根据任务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7]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本来就是高等学校的任务和职责。《大学语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随着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大学语文》课程也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金:中国民航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3QD21X)资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 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Z].2007-3-12.

[2]刘献君,孙华.论大学生先进文化教育的意义与方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3]江泽民.在海南师范大学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1993-5-14.

[4]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6]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7]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邹铁夫 中国民航大学 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