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独立学院中文语言类课程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 投稿沐子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89次
  • 评分4
  • 23
  • 0

刘晓燕 田月丽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石。独立学院由于师资紧张以及自身的定位特点,教学任务较重,很多教师可能都承担两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所带课程一般都是前后相关联的。如中文语言类的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等学科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相互之间有不少内容互相重叠或交叉,对于涉及重叠或交叉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科之间的不同关系处理好其间的协调与对接问题。基于此,建立中文语言类课程群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课程群建设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语言类课程群建设的设想和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下各课程任课教师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把握程度,各相关课程之间存在内容衔接不合理、知识点重合、知识不统一等问题。很多学生学完后会觉得印象不深刻,对于重合的地方认为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弄不清楚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面对这种的现状,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融合和规划。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对相关课程的群体性有一个整体的融合和规划,在课程群的统一规划下进行系统地教授和学习。独立学院中文语言类课程群的建设将有如下意义。

首先,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和学习。相关课程整体的融合和如何规划就是课程群建设,将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分解到每门课、每堂课的教学,就表现为课程群体系的组织设计和各主讲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剔除相关课程的重复内容,努力克服教学任务与学生实现这些任务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最大化地引入课程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以课程群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则可以宏观系统地规划课程体系内容,实现群内课程的无缝连接,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搭建。

其次,有利于课程群任课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打好基础。新的课程发展模式和教学方式要求将单一的处于单兵作战的教师个体优化为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单一的课程结构优化为综合性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由单纯的单一性转化为多种类型的课程或课程群。以课程群为核心,将使团队成员之间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沟通和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进行教学研究基础上,通过研讨产生创新性知识,再将创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教学中。

最后,有利于形成教学规模,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打好基础。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教学团队,可理解为:以语言类课程教学工作为主线,立足于提高中文语言类课程教学质量,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为重点,采用团队协作、“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队伍建设等模式,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的队伍建设。

二、语言类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相关课程之间的对接关系

1.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之间的对接关系

一说到现代汉语课程,人们立即会想到语言学概论。这两门课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该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现代汉语是语言学概论的基础。语言学概论是包括现代汉语在内的人类所有语言的理论概括,理论性、抽象性远远高于现代汉语。但凡从事过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工作的老师都知道,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的教材本身就有许多重复的地方,如语音的性质、音位,语法的组合,语义(或词义),文字等,所以无论是讲授现代汉语还是语言学概论都必须首先解决这些重复内容该如何安排的问题,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对接关系。在讲授现代汉语时,如果过多地加入了语言学概论的知识,而等讲语言学概论时,学生就觉得不就是现代汉语的重复吗?与此同理,在讲授语言学概论时,如果动不动就拿现代汉语来解释,就等于把语言学概论又讲成现代汉语。两种方法都会导致学生的厌倦情绪,同时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就高校课程安排而言,现代汉语课程在先,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后。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选择好讲授内容后,无论你的语言知识有多丰富,在讲授现代汉语课时都应该凸显现代汉语的特色,一定要明白你所讲的内容只是人类语言抽象理论的一个具体的材料,必须注意处理好与语言学概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应该给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2.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对接关系  

古代汉语也是高校文科系的一门基础课,与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二者之间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师知道一种语言总要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种发展变化是一种缓慢的渐变的过程,后一时期的语言总是前一时期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一种现象而言,也许是在原有现象的基础上发展变化了,也许是原有现象与发展变化共存。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如果没有古今汉语的结合肯定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这样说,讲授现代汉语的老师如果不了解古代汉语的知识,那现代汉语一定是讲不透的。而讲授古代汉语的老师如果不了解现代汉语的知识,那古代汉语就是死的东西。两种方式都会割裂古今汉语之间的密切关系,导致二学科壁垒分明,不相往来。目前,由于学科分类的细化,讲授现代汉语的教师不了解古代汉语知识,讲授古代汉语的教师也不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情况的教师比比皆是,致使教学中很多问题不了了之。其实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应该经常对比地讲,尤其是重合的地方,六书之类的,新旧六书都讲,现代汉语着重讲新六书,古代汉语着重讲旧六书。古今汉字的演变,词汇语法等,都可以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联系起来,该贯通的要贯通,该分开的要分开,学生的专业知识才能系统而完备。

(二)加强课程群内部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加强教学研究开发

以往教师都是各自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把握程度,各相关课程之间内容衔接不合理,知识不统一,很多学生学完后会觉得印象不深刻,也弄不清楚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课程群的建设就是要组织和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将课程群内所有课程统一系统地规划到课程体系内容内,对互相重合的内容进行分配,各有侧重,实现群内课程的无缝连接,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搭建。

(三)积极推进教学革新开展,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实践路途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广大教师要担负起教学的重任。语言类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深入展开实践教学,把以往各行其是的实践教学环节贯穿起来统筹规划,例如:大一第一学期在现代汉语课上进行方言展示,让学生寻找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大一第二学期则侧重普通话以及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之上大二的古代汉语就可以进行古典诗词的评讲、赏析等活动,继续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另外,结合平时院系开展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结合相关课程内容,给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以及时的指导与辅导。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领悟到,课堂教学要结合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较为清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应用型中文人才,发挥应用型教学的作用。这些得益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得益于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

(四)语言类课程群基础上建立教学团队的设想

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之上,课程结构由单纯的单一性转化为多种类型的课程或课程群。以课程群为核心,新的课程发展模式和教学方式要求将单一的教师个体优化为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单一的课程结构优化为综合性课程体系,使团队成员之间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沟通:以课程群为基础的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可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平台,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以课程群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应该加强课程内容的研究和选择,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工作,开发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要求,体现自己专业特色,满足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的立体化教材。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教学团队应该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系统开发,努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正在从传统讲授的模式向数字化、电子化方式转变,教学资源也从从单一载体向多媒体产品和多样化教学资源服务方式转变,从而形成了以纸质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本课程群同时也是院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的教学科研成果的实施和推广。院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该项目已经重新修订了《现代汉语教学大纲》,制作完成了电子教案和课件,尝试采用多媒体授课,编订了《现代汉语习题集》、《现代汉语试题库》等。以上成果均可在课程群内部推广。任何教学团队都应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并为完成阶段任务采取相应的措施。语言类课程教学团队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等全方位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从提高中文语言类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等方面下工夫,在进行团队建设的同时,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力争将课程群内各门课程都打造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今后,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共同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组织力量编写电子教案和制作教学课件,提高课件质量;建立和完善与课程相关的习题库和试题库;开发语料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教学团队应该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将各自零散的教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相互借鉴,形成具有共性的教学观;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复杂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对教学过程加以研究、思考。只有协调好了语言类课程的之间的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大实践环节,增强学生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思辨能力,才能使广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项目名称:?中文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转引自教育部政报,2000,(5).

[2]靳开宇,闫晶森.中文语言类课程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09,(2).

[3]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章兢,傅晓军.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5]李冬梅.中文系语言类课程激发学科兴趣的实践[J].教育探索,2007,(4).

[6]汪国胜.关于现代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7]王俊霞,刘云汉.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8]宣恒大,卢伟.多方面结合,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刘晓燕 田月丽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 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