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课中的审丑教育——以《孔乙已》为例

  • 投稿山羊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15次
  • 评分4
  • 73
  • 0

◎付贵天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从形态上来看,艺术中的丑多表现为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扭曲;从审美体验上,丑常常引起不安、痛苦、恐怖的情感,并且也能给人快感,不过是一种带有苦味的快感,一种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感。我们现实生活中除了美的东西外,还有丑的存在,比如卑鄙、阴险、狡猾、自私等等。我们语文课堂在对课文中出现的美的形象进行审美发现时也要对文学艺术中出现的丑形象进行挖掘和揭露,让艺术的丑与艺术的美一样绽放出艺术的魅力。而初中的语文课文中也有很多艺术丑的形象:诸如《皇帝的新装》中虚伪愚蠢的皇帝;《杨修之死》中阴险奸诈、冷酷无情的的奸雄曹操;《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贪婪、金钱唯尊的菲利普夫妇;《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胡屠户和逢迎谄媚的市侩人物张乡绅,还有是《孔乙已》中好吃懒做、迂腐无能、麻木自欺的孔乙已等等。这里众多的艺术丑形象给我们审丑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本文以《孔乙已》中孔乙已形象的审丑为例谈谈初中语文课中的审丑教育。

一、课文中“丑”的发掘

“审丑”与“审美”是一致的,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存在,“审丑”不是对“审美”的否定,而应该是补充。所以我们在教学语文课文时除了开展“审美”活动外还要进行“审丑”的教育。那么要“审丑”首先要对“丑”发现,并正确处理好“审丑”与“审美”的辩证统一关系。

《孔乙己》的产生是鲁迅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支配着这种体制运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深刻体察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鲁迅对知识分子旧有的生活状态的反思和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充满了对落寞知识分子的失意的同情。课文把孔乙已放在了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环境中让他哀鸣,从中透露出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其中的主人公孔乙已是一个丑的形象。他好吃懒做:他“不会营生”而导致了“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他“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又“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他迂腐无能:虽有高大的身材,但时常受伤,花白胡子也是乱蓬蓬的,“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里的穿是孔乙已极有特点的,“又脏又破”“十多年没补也没有洗”这是让人作呕的,这样一身打扮着实让人看而生厌,是一种极丑的形象。此外还有麻木自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代表着他是一个读书人,而站着喝酒又代表着他是一个“做工的人”即民工,读书人与做工的人的阶级隔膜却统一在孔乙已身上让读者觉得是那么地不和谐那么地别扭。这样的一个矛盾的身份着实让人费解,这种观念上的畸形人是一种精神的扭曲。明显是死要面子的性格使然,可见其自欺的性格。语文课堂老师在带领学生们感受这种滑稽形象时引发了同学们的不安、鄙弃可又同情。

此外,孔乙已生活的环境也是“丑”的。人与人之间是冷酷的,特别是短衣帮们对孔乙已极尽讽刺、挖苦。当孔乙已挨打时,他们就拿他开心:“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已“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们又哄笑着。对孔乙已而言,这种环境是社会道德的败坏,是一种恐怖的社会,是一种极“丑”的生存环境——众短衣帮们的笑触动着孔乙已的心灵伤疤,让孔乙已心灵受伤的同时自尊也被摔得粉碎。别人的快活是建立在孔乙已颓唐不安的痛苦中的,孔乙已越受伤短衣帮就越快乐越满足。语文课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这个“丑”并从中激发学生对孔乙已的同情,从而达到“审丑”与“审美”的统一。其次在这种“丑”的环境下孔乙已受到轻视、歧视并由此而产生内心孤独。课文中“我”是一个小孩,但孔乙已在“我”眼里是一个“讨饭一样的人”,众人对待孔乙已也完全是把他看成一个多余的人,因为“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有了他也只不过多了一个笑柄罢了。这样的一个生存环境,对孔乙已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众人把孔乙已孤立起来了这是一种社会的变态。第三是孔乙已挨打之后众人对他的态度:孔乙已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众人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的同情;当打折腿后的孔乙已出现在“我”眼前时的描写“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个外貌描写刻画出孔已乙经历一次摧残后变成一个畸形人的样子,但他仍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丑”的环境让孔已乙变成了一个“丑”的形象,那是一个弱者的悲惨遭遇。这样的生存环境让人不安、恐怖,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丑”。

二、审丑教育的探索

审丑从主体方面说是指个体对丑的否定性或作为否定性的丑的判断、品评、鉴赏、批判、宽容、改造等各种能力的总和。从客体方面讲,审丑是指把握丑的否定性本质及其形态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和作用。从主客体关系方面讲,所谓审丑是非和谐的对象在主体(包括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方面引起的否定性情感判断和否定性价值判断。在对立的社会,自私、冷漠、卑劣、虚伪和自欺等“丑”的形式时时围绕着我们,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这些对美的反叛、价值的颠覆降低了社会整体的文明质量,降低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一些较低俗的电视选秀节目、网暴出的“女体盛”、“芙蓉姐姐”、一夜走红网络的“凤姐”、一些车展中的车模等等。这些低俗的贱文化冲击着当今青少年的眼球,给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在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很容易被这些“丑”文化带入歧途,让青少年的思想变得虚无。基于这些社会新态势,承担下一代培养任务的学校,承担文明传承任务的课堂,承担青年世界观塑造的教师理应调整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完善审美教育。以前的顺思维审美可能不足以满足当代美育要求,所以我们还要有一种更具针对性的逆思维审美——即审丑。我们的美育不能只是唯美的一元化单向性发展,而应该有审美教育的另一面——审丑。只有通过审丑这个逆向的审美让学生对“丑”的本质的认识,产生对“丑”的情感对立,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力与创造力。

比如说孔乙已形象的分析中,孔乙已有一个矛盾性的身份就是既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这里面有一个被动性和一个主动性存在:他站着喝酒是生活所迫,他没有足够的经济支付能力所以这是被动的;而穿长衫则是没人强迫他的,是孔乙已为了标榜自己是读书人主动而为的。所以从主观上分析孔乙已自身性格上有畸形——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而从客观上分析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存在不公正性,“读书人”有特权,还是“学而优则仕”在起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所有的官僚都要通过科举考试并由合格者出任,这些人在后来就形成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阶层大体上属于地主阶级,但是要保证士大夫身份的统一性,他们首先得是具有能够通过考试的有古典教养的读书人。因而读书人在科举选仕的社会里是很被重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才使得孔乙已不肯脱掉他标榜“读书人”的长衫。所以说是社会中无形的制度或思想对孔乙已的毒害。我们在引导学生审丑时就要让学生深入“丑”的本质的理解,而不能只停留在对孔乙已一味的批叛与唾弃上。从孔乙已身上我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名利观、正确的评价社会观等,这样才实现审丑教育之目的。

其次是课文中出现的短衣帮形象,这是一个构成孔乙已“丑”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着重看短衣帮们对孔乙已的态度:当孔乙已在他们面前出现的时候他们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丝毫不顾及孔乙已的心理感受,孔乙已越难堪他们就越能得到自我心理的满足。这样的生存环境对孔乙已是排斥的、孤立的,扭曲的,甚至说给任何人的感受都是一种不安,一种恐惧、一种焦虑。面对一个落寞书生,面对一个生活的弱者,面对一个心灵受伤者这些短衣帮们为什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听到孔乙已遭到丁举人的殴打的消息,这些短衣帮们为什么没有为孔乙已打抱不平反而还冷漠地取笑呢?当孔乙已脆弱的心受到伤害时,他们不是呵护而是撒盐;当懦弱的孔乙已遭到殴打时,他们不是愤怒而是痛快。他们完全把孔乙已放在了“异已”的位置。这些都构成了孔乙已“丑”的生存环境,老师要引导学生审视分析。从中激发起学生对孔乙已生存环境中“丑”的本质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最终通过“审丑”达到“审美”。这就是在课堂实现的审丑教育,在众多丑的形式冲击着青少年心灵的今天,通过审丑教育能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心理。因为审丑教育,可以帮助我们以一种否定的形式及反向的思维去审视艺术丑的负效应、负作用和负面价值。能帮助我们对丑进行正确地审视,在对其否定性的评价中表现我们的愤怒情感,从而在自我行动中抑制丑、修正丑。通过审丑教育,还可以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提高鉴赏力;帮助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趣味,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通过审丑教育,还能大大提高青少年识别美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承受能力,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心理扭曲或畸形,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审丑并不是让学生学“丑”,也不排斥“审美”,而是让学生在“审丑”中产生对“丑”的鄙弃,如对弱者的同情、对冷漠的批判等并对美产生崇敬、仰慕、学习等,是另一种形式的“审美”。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说:“人既是高贵的东西,同时又是完全低微的东西。它包含着无限东西和完全有限东西的统一,以及一定界限和完全界限的统一。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能保持这种矛盾”。“美”与“丑”是相对而存在的,人性本来就是美与丑的结合体,我们语文教学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有分辨“美”与“丑”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孔乙已》时,就要适时地带领学生去发现孔乙已、短衣帮们身上“丑”描写,揭示他们身上的人性弱点。从而激发学生对“丑”的唾弃和对美的仰慕之情,使得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更加辩证合理,确立更加辩证的“审美”观。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感受人性、揭示生命本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与“审丑”应该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排斥其中任何一种教育都是跛足的。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就要激发学生的智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人性中的“美”,去审视人性中的“丑”从而能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思想更加辩证,这也许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境界,也是美育的另一种方式。审丑应该成为众多语文老师关注的焦点,成为语文教学的另一种发现。

参考文献

[1]王洪岳.美学审丑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栾栋.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叶知秋.审美与丑[J].文学评论,1993,(2).

[4]冯光廉.鲁迅作品教学新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5]王润华.鲁迅小说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付贵天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中学 36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