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教学文本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 投稿汽车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73次
  • 评分4
  • 50
  • 0

刘丽丽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人生建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教材,即教学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范文就是个例子,它应该是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章体式与技法、文学形象与结构等一般规律的例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好这些例子,需要教师有自觉地“用教材教”的意识和智慧。

二、从《在烈日和暴雨下》课例说起

前不久,再次观看到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王乃森老师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课堂教学实录,感触颇多。众所周知,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三大组成要素,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活动的中介。教师的职责在于引领学生用好教材、掌握知识、练就本领。王乃森老师的这节示范课,通过“教学文本”这个范例,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学会并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真正践行了“用教材教”的理念。由于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较长,笔者对其教学设计仅作简要概述。

首先,教师出示一个例子:请大家来猜个谜语,看看描写的是什么?出示谜面:“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学生猜出了是“风”后,教师总结:这首诗写出了在风的作用下,其他事物(花、浪、竹子)的特有情状,以表现出风的存在,这种方法叫“间接描写”。

第二步,教师根据概括出来的知识点,把课文作为一个范例,在阅读文本中来加以理解,引导学生明白文本就是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写出了老北京天气的炎热,来表现祥子拉车的艰辛。

第三步,在范文示例的基础上再推进一步,老师创设了一个新的教学情境:请同学们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来表现冬天的早晨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寒冷。

第四步,教师以学过的课文《夜走陵关峡》为例,让学生领悟间接描写的方法不只是用来表现景物,还可以用来表现人,指导学生们在今后的写作当中也应自觉地、恰当地运用。

教学文本就是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好这些“例子”,是需要教师有自觉地“用教材教”的意识和智慧。我们来看一下王乃森老师的这节课,他采用示例教学法,展示的是一个演绎式的课堂教学结构。首先,王老师用猜谜的方式引出对间接描写方法的概括,既有趣,又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接着,根据概括出来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加以理解,这个环节,既是对课文的阅读,又是对知识点的第一次迁移;然后,在范文示例的基础上再推进一步,老师创设了一个新的教学情境,从课本跳到课外,从阅读跳到写作,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最后老师还加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为新知识的运用展开了广阔的新天地。整个教学环节,王老师就是把教学文本处理成一个例子,“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让学生在理解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知识迁移,从而提升言语运用能力。

王乃森老师这节示范课的教学过程,完整清晰,集中体现了教师通过文本范例来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的成功得力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驾驭能力,体现了教师利用程序性知识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理念和技能,更体现了教师与文本有效对话的能力。

三、理念提升:“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中国教育史上的先人是伟大的,他们在几千年前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著名论述。然而,我们在传承这些至理名言的同时,却不断重复着与此相悖的悲剧性历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往往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化为教书,似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全部教育的真谛。这种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于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就成了主宰学校讲台的生动写照。把学生的大脑当成可以容装无限知识的仓库;老师的任务则是用无限的知识去填充这个仓库;衡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是看他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的大脑里填充了多少知识;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则是看他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了多少知识,这种教学观,力图揭示其把“知识量”作为教学的出发和归宿的实质。这样的教学,即是以课本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对教学文本的理解和处理上,教师是在“教教材”。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上老师在灌输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课本上已有的现成的结论即可,长此下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怎能提升?

其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问题,它表明教育导向的重大转变,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学文本只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而使用的教学材料,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能把课程实施窄化为教书,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应是教材的开发者。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的性质等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论里,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怎样读、怎样写,当然首先是知识,得“心知其故”。然而在叶圣陶看来,知识是随着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随着“文选”练的。从语文课程内容研制的角度讲,怎样读、怎样写的“知识”,是溶解在“选文”里的,它需要学习者在阅读的经验和揣摩中去发现,它有待于生成和提炼。在叶圣陶看来,离开了特定的选文,“知识”也就无从生成,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的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由此可知,教学文本,是学生演练读写技能的场地和器材,是学生读写实践的凭借和扶手,是学生读写时可以仿照的模本。

阅读教材所选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言语作品,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正是让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熟悉并掌握阅读的规律。一篇优秀的课文,应该是用字造句、结段谋篇的典范,应是语法、逻辑、修辞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整体。选文,是完美体现语言规律和言语经验的范例。课文又是教与学的凭借。从教的方面来看,它是设计阅读训练的凭借,是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阅读规律的凭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熏陶的凭借。从学的方面来看,它是学生学习阅读知识、掌握阅读规律、历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凭借,同时,也是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最直接、最有效的凭借。

语文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经验的读者,在与教科书对话时,要有生成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明确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种传授读法的意识,要为学生设计一个操作历练的平台,以使学生由篇达类,经过阅读理解和言语实践的训练,掌握开启阅读智慧、提高言语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钥匙。

四、结语

“文本”与“人本”的关系,即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教学文本具有多元性和多向度的特点,而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则具有定向性。按照新的课程观念,就是要从学生的人生建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语文教科书大多以选文为主体,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与内容都要以一篇篇并不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选文为载体,如何从这些选文中剥离和延展出合理法、合度量而又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内容,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参考文献

[1]叶至善等.叶圣陶集(第十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钟启全.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王乃森.《在烈日和暴雨下》课堂教学实录[M/CD].光碟.

(刘丽丽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