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同质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 投稿礼部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09次
  • 评分4
  • 36
  • 0

张羽 孔苏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作用与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增强他们的人文修养、更好地使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但目前中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现状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陈旧,对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还不够成熟,这使得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

(一)讲授法的单一使用

目前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学生很难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成为教学的主体。第二、学生容易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其主动思考能力的发展。第三、教师一言堂很可能使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比如在学习大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时,老师仅仅是通过一字一句的翻译读给学生听,学生就拿笔记下翻译,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了文言文,也就不愿意再听大学语文课了。

(二)多媒体的单调使用

多媒体的不合理使用是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过多或过少地使用多媒体,无论是过多还是过少的使用多媒体都是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的。高校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支持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的播放和展示,这些功能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上存在整堂课使用和整堂课都不使用多媒体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显然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一,大量使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语文教学不符合大学语文学科的特性,大学语文的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丰富性、课文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比如由黄美玲主编的大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第一首诗歌《蒹葭》,其描写的风景绝不是幻灯片或者直观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勾勒出属于自己想法的风景。第二,少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有利于解决原本依靠教师口头解释的重点难点问题转化成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解决重难点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少量使用多媒体取得不了实质性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同质化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分析研究,笔者发现教师重视程度不够、钻研精神不强和学生兴趣不高是较为重要和直接的原因。

(一)讲授法容易操作,任课教师进取心不足

大学语文是开设给非中文系学生的通识课程,授课老师基本上是从中文系教师中选出的,中文系教师在本身有专业课程教授的情况下去教通识课程,这只能算是兼课。既是兼课,就会有问题。第一,通识课程的课时经费比起专业课程来说有一定的差距,中文系教师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没有利益上的驱动。目前在各大高校中,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一般是年轻教师,因为有资历、有学识的教授级别教师不愿意上通识课程,其中课时经费少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在目前功利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里将教授通识课程的老师看作是在专业领域没有发展或者说目前还没有什么成绩的普通教师。在这种扭曲的观念影响下,中文系教师都保持着能不上就不上的态度。而不小心被安排上了这门通识课程,也只是应付差事,而应付差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讲授法的老路子上课。

(二)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任课教师积极性不够

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对象为中文系之外的各系学生,而大学生从上学开始就接触语文、学习语文,对他们来说,学习语文并不是新鲜的活动,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就是“炒剩饭”,即把过去在中学学过的课文拿到大学课堂上重新再上一遍,只是老师不同而已。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是考查,考查意味着不用考试,交一篇心得体会或按规定写一篇课程论文即可,这种考查难度低,学生容易应付。

三、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对策

在短时间内无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使学生喜欢上大学语文课、认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打破教材编排顺序、优先选择学生关注度高的文本

任何一本语文课本,其体例都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如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按照诗歌、散文、演讲、文言顺序编排,大学语文按照现代文、古代文、诗歌顺序编排,从以上两种编排方式可以看出,二者只是在编排顺序上略有不同,将诗歌编在第一章,教师第一章就上诗歌;将现代文阅读编在第一章,教师第一章就上现代文阅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点一点磨灭。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相比较高中生会有所成熟,按部就班式的上课会让大学生产生上高四的心理,这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所以必须打破教材编排顺序,优先选择学生关注度高的文本进行上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经典名作《春江花月夜》,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只听说过其作者张若虚,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过其中最有名的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但这篇作品其意境与价值绝不仅是这两句可以代表和诠释的,如果可以从这两句大学生都很熟悉但又有点陌生的诗文入手,其课堂效果肯定非同凡响,学生们的热情和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大学课堂是最接近真理的场所之一,拘泥于教材和教材顺序只会让教师和学生离真理越来越远,所以选择好文本,有张有弛地进行文本讲解不仅会让学生增加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还会使其对真理有一定的探索。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是为了根据实际情况更好地适应教学,其作用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但一味只选择学生关注度高的文本也不利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只优先选择学生的兴趣文本再适当穿插艰涩、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文本,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采用一课一式的教学方法

大学教师在教授通识课程时通常只采用讲授法,这就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到大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在面对现代文、文言文或诗歌文本,只采用一种教学方式,且不论此教学方式是否先进,都已经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方式要与文本体裁相适应。

1.现代文--情境再现法

现代文作为与当前现实联系较为紧密的文体,其描述的事件和背景基本发生在20世纪,如刘汉波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季羡林先生写的《月是故乡明》一文,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抒情散文,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背井离乡的遭遇,这种场景就给教师很大的情境发挥空间。大学生活应该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开始,虽然与文中的时间相差几十年,但类似的经历还是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老师若是让学生回忆自己第一次背上行囊、坐上火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的场景,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悟不仅可以让学生爱上大学语文课,还可以真正从大学语文课中体会亲情、故乡的内涵。情境再现的方式有很多,如学生回忆自己的过往经历、老师通过视频或是讲解再现作者当时的一颦一笑,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现代文距离当下时间较近的天然优势,极力地再现当时情境或联系自身情况,从而起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真正效果。

2.文言文--小组合作法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值得大学生仔细琢磨和研究。但其关注的侧重点与高中时期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高中时期学习文言文必须抓住具体、个别字词进行理解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需要深入研究其理论内涵,而作为一般意义知晓中华文化的角度上,理解文言文中优秀的精神品质和现今值得借鉴的方法论是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用学号的顺序、也可以自由组合成为小组,每人在卡纸上写下自己对某篇文言文的理解,彼此交流,借鉴各种资源,以图画、文字、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小组汇报。“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每个小组对文言文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从中提取的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不一而足。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短短文字间包含中国古代优秀的人物和事迹,若每一小组能够就其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进行分析整理,笔者想学生和教师得到的收获将不止一个人物和事件。由于文言文本身较为艰涩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的热情比学习现代文可能稍有不足,此时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将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如补充更多的背景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法与情境再现法不同,前者教学主导在学生,后者教学主导是教师,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小组不能固定。小组的确立可以以老师排列学号的顺序如1至5号为一个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自行组合,还可以随机安排,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教学中的公平,还可以使学生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学业交流。二是避免小组边缘人,一个小组形成后,在小组内的分工是自行决定的,此时老师应做相应的记录,如谁是多次上台进行呈现汇报、谁在小组合作中没有发表过意见等。

3.诗歌--深情朗读法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但诗歌学习若逐字逐句分析将会索然无味,所以诗歌学习一般采用朗读背诵的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常态的朗读已经不能让学生有太多的新鲜感和参与度,因为他们从小学就学习诗歌,从骆宾王的《鹅》到屈原的《离骚》。所以在大学课堂中学习诗歌,应该采用深情朗读法。深情即情由心生,情之所至才有诗歌。深情朗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主动朗读。很多诗人是学生的崇拜者,这些喜爱诗人的学生在朗读其作品时一定会有深情的表现,如一位学生喜爱辛弃疾,若由这位学生朗读辛弃疾的诗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种气魄肯定比不熟悉辛弃疾诗人的学生更加豪放。这也可以激发很多学生的动机,如一位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他可能就通过其同学的深情朗读喜爱辛弃疾,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大学语文和中国文化。二是朗读的场地可以适当选择。课堂无处不在,校园里任何一处都有可能成为课堂,如在学习《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若能在校园里的湖边进行简单的场景临摹,几十位学生在湖边深情朗读诗句,切身体会蓝天白云下的纯洁爱情,笔者认为其效果肯定比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得好。

(三)适当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课堂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学生的主体性应当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参与度高则主体性强,反之亦然。仅仅依靠讲授法当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主体性,适当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讲授法的不足。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如排演一出话剧、表演一个小说片段等。如在刘汉波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小说《边城》就可以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较好素材,同学们分工扮演角色,演出其中的某一情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大家喜闻乐见而且印象深刻;再如学习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时,请同学们讲述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或者带领同学们看一段精彩的三国演义片段,笔者认为从教学效果来说这比枯燥无味的讲授要有效果。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是随意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准备和构思,如在一个学期的备课计划中,教师就应该知道哪些课是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的,哪些课是要采用基本讲授完成的。教师在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重适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备课计划缜密安排。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千差万别,但如何能够找到最为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一直是学者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不改变大学语文课程地位较低的大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目前最为有效提高大学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对于这门课程我们还有许多可探索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究。

(张 羽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530001 孔 苏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