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没有天堂 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

  • 投稿郝完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48次
  • 评分4
  • 56
  • 0

王立辉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了刘亮程的两篇散文,一篇是必修一里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是《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于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在介绍刘亮程或做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认为刘亮程是乡村牧歌的吟咏者,他笔下的黄沙梁就是世外桃源,用以和城市文明对抗。往往有例为证:“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光照醒了,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还有“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了。”(《剩下的事情》)确实,这些句子里呈现出来的自然与人的轻松、自在、和谐的关系,就是《桃花源记》里的“良田美池桑竹”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剩下的事情》后面的文字:“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就在同一篇文字里,就已经体味出这乡村的荒凉和人生的苦痛。

如果把刘亮程读得再完整一些,从《一个人的村庄》整体来看,也许就更不会认为刘亮程是用诗意的笔去特意美化乡村生活,从而脱离苍凉的现实。且看“劳动——这永远需要擦掉重做的习题,永远摆在面前。土地扣留了劳动者。也将要挟来他们千秋万世的后代们,生时在这片田野上劳作,死后还肥这方土……多少个早晨,我目睹田野上影影绰绰的荷锄者,他们真实得近乎虚无。”(《黄沙梁》)这些“荷锄者”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闲自适吗?恰如刘亮程所说,“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是对农民(包括刘亮程自己)生命的消耗和折磨,甚至劳动者的灵魂和精神也因而麻木荒芜。这当然不是什么田园牧歌。再来看《寒风吹彻》:“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一次劳动就给这位十四岁的少年这么大的伤痛,一辈子呢?这既是对劳动沉重的抗议,也是对劳动沉重的承认和忍耐,甚至是因不断的煎熬而绝望。所以结尾写道:“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有教师认为学生还年轻,怎么能告诉他们这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但是,首先我们得回归文本,尊重文本。学生在《寒风吹彻》里是得不到乡村欢歌的。另外,学生的应试学习生活就不是一件荒凉的事实吗,他们不也是在做那永远需要擦掉重做的习题吗,不也是被作为高考战场的教室扣留了吗?而本文开头提到的刘亮程略显欢快的文字,恐怕也只是对人生荒诞真相的暂时回避和自我麻醉。

一个人认识到自身(也就是全人类)所遇到的物质和精神困境,未必不能激发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刘亮程常年生活在荒寒的西北边陲,更容易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脆弱处境,认识到人性本身的局限和弱点,这就产生了对信仰的需求。然而刘亮程似乎并没有像史铁生那样从宗教中寻求慰藉(史铁生大概也只是从基督教和佛教中寻找智慧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充盈,与西方作家真正的虔信大有不同),他一转身把目光投向了故乡。这也很自然,宗教信仰从来都没有成为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故乡多多少少是能够代替一些的。所以《一个人的村庄》的最后一篇散文《最后时光》里写道:“最后,让我在最后的时光回到屋子里,点着炉火,像往常的每一次。无数次……我将幸福地降临。”这是他唯一熟悉的地方,虽然贫瘠荒寒,也能生发出一些温暖和安全感。在《只有故土》里刘亮程也清楚地表示“我没有天堂,只有故土”。没有天堂,或是因没有信仰而遗憾,但故乡能不能承载那么多?一个人对故乡本身的情感会不会褪色?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刘亮程不仅揭示了物质证据必定消逝的事实,而且怀疑看起来牢不可破的乡情是否真如金坚。比如“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黄沙梁,也只是一个人的村庄,离去了多年的村庄。在村庄时,昔日的同伴未必理解刘亮程对生存意义的追寻,出了村庄,城市人或许明白《天边大火》中那个十二岁的少年在村外原野放一把火的生存焦虑和自我解救,却不熟悉他的村庄,他的来处。一个人的村庄,注定就是一个人的孤独。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今生今世的证据》结尾如是说。当然,有没有真正的信仰并不一定是判定一个作家优秀与否的标准。文字中有没有神性的表达也不一定是一篇作品优劣的尺度。一个作家能够用生命的意识来看待人生,以极大的勇气来直面人生,哪怕是直面人生的虚无,他就是有深度的作家。

(王立辉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