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祥林嫂为何不出走鲁镇——试探悲剧人物祥林嫂的典型性

  • 投稿柔柔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133次
  • 评分4
  • 95
  • 0

李 明

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越来越疏远语文课。不断有学生质问:语文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教师可以不予理会,把责任推向其它,但仔细想想:我们到底用教材给了学生什么?是不是学生知道的我们仍滔滔不绝,学生困惑的我们却视而不见,学生需要的我们又无法给予。笔者在教授《祝福》一文时,围绕“祥林嫂为何不出走鲁镇”这个问题一一展开,感觉既深入文本,使学生感受到了悲剧人物祥林嫂的典型性,又走出文本探究了经典作品的当下价值,自我启发较深。笔者愿用本文来与广大同行一起来试探破解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难题。

鲁镇:一张无形的网

要追问“祥林嫂为何不出走鲁镇”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回答:祥林嫂为何要走出鲁镇?即要探究鲁镇的环境。可以作为对鲁镇环境探究的依据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开篇几段,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点:鲁镇的爆竹声;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年终大典---祝福景象;四叔家书房的摆设。

鲁镇的爆竹声尽管响亮,但却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的一声“钝响”,热闹之余,又是如此的沉闷,令人在欢快的同时不免有几分压抑。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是假,其骨子里思想的保守却是真,他不希望这个社会变革,他有他的既得利益。鲁镇的新年的“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如此”中包含的有在这一年最隆重的大典上,拜神的仅限男性。至于四叔的书房,则不过是四叔保守思想的具体体现罢了。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鲁镇呢?鲁镇的新年的热闹是表面,阴冷却是隐藏于其中的;鲁镇的新年是平和的,但保守和变革的斗争却无处不在,男尊女卑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鲁镇的总体环境,就是”冷”;天气冷,社会氛围冷。

这样的一个鲁镇,祥林嫂要不要离开?要!但祥林嫂为何不出走呢?笔者认为这就是鲁迅先生塑造悲剧人物祥林嫂的典型性的第一重价值:鲁镇的环境其实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集中体现,它是当时整个中国现实的典型代表,祥林嫂即使走出这一个“鲁镇”,也走不出那一个“鲁镇”。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能,应该受到抛弃的应是千千万万个“鲁镇”,而不是千千万万个“祥林嫂”。悲剧之悲正是该被抛弃的却存在,不该抛弃的却灭亡。至此,祥林嫂走不出鲁镇第一点原因其实就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祥林嫂走不出这张无形的时代大网,让我们反思当时中国的时代之困。而经典的价值也就在此:悲剧之悲体现在人是受制于环境的,时至今日,这种悲剧的影子还在深刻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甚至自身,再这一点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探究之处应在于此,有时我们耻笑祥林嫂的唠叨,质问祥林嫂为何不出走鲁镇,其实我们反观自身的处境,又有何感想呢?而这,不正是语文能给学生的最大价值吗?

鲁镇的人:一张有形的网

如果说无形的环境是居于其中的人物难以摆脱的,那么居于其中的人总可以远离身边那些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吧。即,祥林嫂无法离开鲁镇,总可以离开整天都给她带来伤害的周围人吧。但事实却是,祥林嫂无法离开这些人。

祥林嫂无法离开鲁四老爷家,因为这儿有她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死了第一任丈夫,来到鲁四老爷家,她不计较工钱,只要有活干,只要有口饭吃;死了第二任丈夫,她又一次来到了鲁四老爷家。为什么祥林嫂两次都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呢?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生存的需要,祥林嫂需要的只是作为人的最低要求。

祥林嫂无法离开“柳妈”们,因为她们是她痛苦内心的宣泄者。死了两任丈夫,死了心爱的儿子,还有什么比这打击更大呢?这么大的打击,对于祥林嫂来说内心的痛苦如何摆脱呢?试想,如果没有“柳妈”们,祥林嫂还能和谁说说内心的无尽伤痛呢?她们会嘲笑她,但祥林嫂需要的只是有个人倾诉而已!

生命的尽头,祥林嫂把“我”当成了她生命的最后稻草,因为“我”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灵魂”的有无。在活者不能得到幸福后,她希望“我”能告诉她死后如何得到幸福,她希望“我”能在精神上给予她确认,进而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祥林嫂离不开鲁镇,因为这里有她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人所需要的东西:鲁四老爷能给她物质,“柳妈”们能给空虚的祥林嫂以倾诉,“我”能给祥林嫂以精神的求助。但,如果离开鲁镇的这些人们,哪怕是那么低的生活要求,有谁去满足她呢?这一点可以说是祥林嫂不出走鲁镇的最直接原因。

作为典型悲剧人物的祥林嫂仅止于此吗?显然不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它能穿越时空。祥林嫂生活诉求可谓极低,但“鲁镇”的人们面对生活要求如此之低的“祥林嫂”们却是如此冷漠!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的第二重价值正在于此。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冷漠编织的人际网里,在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是没有尊严的;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柳妈”们也在一次又一次地揭她的伤疤来作为无聊生活的谈资;而“我”——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呢?在祥林嫂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以一句“说不清”搪塞过去,逃脱责任。如果说作为富人代表的“鲁四老爷”们无法理解下层人民的生存的艰辛也就算了,为什么同时下层人的“柳妈”们却也如此冷漠呢?如果说“柳妈”们因无知而冷漠的话,为什么“我”们——一定程度的觉醒者却也如此冷漠呢?这是一个由什么人组成的社会呢?为什么我们怕读鲁迅?不是因为他的思想难懂,而是他的思想直指我们民族的劣根性,直指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而这种冷漠在“小悦悦事件”中再一次让我们难堪!鲁迅就是冷峻,他没有给我们“大团圆式”的结局,而是让我们去反思当下,反思自己。而这,不就是语文的“无用之用”吗?

祥林嫂:一个落后的抗争者

鲁镇的环境是一张无形的网,让祥林嫂无法不受制于这个环境而无法逃离,鲁镇的人编织的有形的人际网让祥林嫂满足了最低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让她感觉没有迫切的需求出走鲁镇。如果说前两者都是客观使然的话,那么我们会问:作为一个能动的人,祥林嫂为何不主动抗争出走呢?细看文本,祥林嫂是不是没有抗争过呢?不是!为了不改嫁她曾宁愿去死,为了避免别人的嘲笑她曾不理柳妈,为了死后能减轻罪行她曾主动向我求助。祥林嫂不是没有抗争过,只是她的每一次抗争都充满着被迫性和落后性:不改嫁宁愿死是为了守贞洁,只有在别人一再嘲笑她时她才意识到远离,她减轻罪行的方式是捐门槛。她的每一次反抗都是用一种落后的方式来进行的,她的每一次抗争都是为短暂的解脱而进行的,她的反抗都不是以离开鲁镇为出发点的。

基于此,祥林嫂悲剧典型性的第三重价值就是:祥林嫂反抗了,而她的反抗却又注定要失败的,不是因为她不够善良,而是因为她的无知。也许我们这样评价过于残酷,但我们应该知道“善”不应该成为我们评判人物的唯一标尺,理智也应该成为我们鉴赏的基石,这样我们才能接近真实。英雄的反抗是主动的和彻底的,而凡人的反抗则是被动的和一时的。鲁迅先生并非想叙述一个悲惨事件,他是想塑造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其目的就是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经指出的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揭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希望”。一个好人为何在反抗中逐渐走向灭亡?这是鲁迅先生留给当代读者的问题。

综上所述,“祥林嫂为何不出走鲁镇”这一提问的追问,既关系“鲁镇”环境,也关系鲁镇的人物,当然,又涉及主人公祥林嫂自身的不足。这个问题的展开,既能由悲剧人物切入探究小说的环境,情节和主旨,让学生深入文本,更为关键的是也能让学生思考当下,如人是受制于环境的,人是受制于周围的人的,人生的悲剧不仅在于客观制约,也在于自身的局限等等。语文教学追求是“无用之用”,是让我们在文本中走一趟之后回归当下,反思自我,让我们做一个更真,更善,更美的人。说到底,破解中学阅读教学的难题其实就是恰当地找到一个文本的切入口,让学生走进去并且还要出得来。本文在此方面的一点拙见不知当否,愿见笑于大方之家,以期共同推进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李 明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 2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