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操

  • 投稿雨人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87次
  • 评分4
  • 17
  • 0

贾碧霞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大部分课文都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作者心血和生命的名篇佳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通过朗读进入文本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相融的审美境界,获得或赞美崇敬、或怜悯同情、或憎恶鄙薄等不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情操得到陶冶。

那么,怎样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呢?

示范导读,激发美感。教师在准确把握作品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的基础上,辅之以得体的体态语为学生提供朗读范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意蕴。诱发共鸣是激发学生美感的前提,如《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要读得如蓝天流云,小溪潺潺,温婉绵延;第二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时读得惊喜异常,激情如火,令人神思飞扬;第三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时读得甜美舒缓,余韵悠然,把学生带入美妙神秘的太空。学生在听中悟情、在听中入情、在听中动情、在听中生情,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谐共振。教师在示范导读时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读音准确,吐字清晰,避免错字破句,语气贯通流畅,节奏明快协调,避免含糊梗塞;二是恰当运用停顿,做到节奏上抑扬顿挫;三是把握住作品的感情基调,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技巧辅读,领悟美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朗读技巧,使书面语言表情化,帮助学生鲜活地感知典型形象。体味作者的情愫,产生情感愉悦,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美感的关键。一是善用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情感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如“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王家新《在山的那边》)“铁青”一词要重读,才能表现出“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之极的心情。动词、形容词的状语常重读,如“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沈石溪《斑羚飞渡》)以“再度”与“奇迹般”为重音,才能读出在斑羚为了种族沿续而舍身赴死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心灵震撼。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张锋《化石吟》)“冰冷”一词要重读,因为进化论的真理是平凡朴素的,是人类不愿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由形容词、动词及其他词语充当的补语常重读,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刘成章《安塞腰鼓》)“燥热”、“飞溅”、“亢奋”三个词要重读,才能显示出安塞腰鼓强大的感染力。有些代词常重读,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重读“你”,才能表达出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更具有感染力。情感重音指文章中感情最浓、对心理最有影响的语句词语,可唤起想象,激发情感,如“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千山万水,求他载去”(冰心《纸船》)“至爱”表达了母女之间的感情,“含着泪”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又表现了作者在异国他乡的寂寞、惆怅、漂泊无依的心怀。“求”字写出了思念之情的浓烈,道出了思念之苦,这些词语要重读。有时,语法重音与情感重音重合,这时,语法重音应服从情感重音。突出重音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重一些、响一些,使音量增高。有意将重音音节拖长一些,这样能使需重读词显现出更细腻、复杂、深沉的含义来;重音轻读,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一般是在表达细腻、复杂的感情用这种方法。二是活用语调。首先教给学生运用语调的要领:表示反问、设问、惊讶、欢呼、召唤、命令的语句,语调要先低后高,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表示感叹、肯定、沉重的语句,语调要先高后低,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表示怀疑、讽刺、反语、双关等复杂感情要用曲调,如“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三是巧用语速。叙述紧张或急变情境,表现焦急、惊惧、热切、欢畅的情绪,展现人物机警、活泼及抨击、斥责、质问、雄辩的情感要用快速朗读。如《海燕》、《雷电颂》、《唐雎不辱使命》、《安塞腰鼓》等课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快速朗读。叙述平静、庄重和沉思、追忆的场面,表现苦恼、绝望、悲愤、沉重、缅怀、悼念的心情,发人深省的警句,要慢速朗读,如,《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爱这土地》、《伟大的悲剧》等课文可用慢速朗读。用来描绘幽静、淡雅的场景,表达平静舒展的心情,语速要舒缓,如老舍《济南的冬天》、陶渊明《归园田居》、纪伯伦《组歌》等课文可用舒缓的语速来朗读。

情境衬读,体验美感。创设与课文内容、情感氛围相协调的特定情境,给学生的朗读作映衬或暗示,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联想和想象,由境明理,因境生情,是促使学生体验美感的重要条件。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一是语言勾画,教师运用精炼隽永、生动形象地语言描绘与课文紧密关联的背景或课文中的某一情景,把学生导入想象之中,唤起其情感共鸣,从而体验美感,受到熏陶。如在教读鲁迅的《雪》时,可以这样描绘雪花:“冬日里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落雪,那纷飞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飘飘洒洒,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感受他那博大的胸襟。”紧接着让学生带着想象朗读课文,咀嚼品味,然后让学生抒发审美感受,领悟文章的旨趣。二是音乐烘托,美妙的音乐能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可以在音乐的节奏中和作者的情感互动,从而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声中融景,景随声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如在教读朱自清的《春》时,可选取《二泉映月》《百鸟朝凤》配合学生朗读,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图片展示。吻合课文内容的写意图画直观地展示出特定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触发想象,帮助学生深入体验美感。如在教读严春友《敬畏自然》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如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暴减等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配合朗读,使学生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获得直观的认识。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直接展示百草园景色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一组图片配合学生朗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强化了他们的审美体验。四是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准确把握作品中各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及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之后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听到教材中各中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从而体验作者或激愤鄙薄、或崇敬赞美等情感。如《皇帝的新装》、《孔已己》、《变色龙》、《最后一课》等课文最适宜分角色朗读。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将作品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大量积累升华为情感能力——情商,用以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感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起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贾碧霞 宁夏隆德县第四中学 75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