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 投稿凭江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62次
  • 评分4
  • 61
  • 0

◎张 彦

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学术界,都在积极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这个重要议题。研究者往往针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一,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其二,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教授哪些内容;其三,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价值意义是通过内容体现的,教学方法也基于教学内容。随着大学语文课程面对的时代变化与学生受众的变化,“教什么”也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中有所不同,教科书版本、选文编排等都不得不变化。我们考察这些改革实践的优缺点,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继续调整改革思路,以期确定较为合理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一、重新编选文章或教材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直以来多以文选的方式来自主编写教材,或是选择合适的文选类优秀教材进行教学。但是一些大学语文的教材所选文章陈旧,所选教材属于较早的建国初期版本,这些版本所选文章的标准还是反映建国初的时代意识,远远落后于当今时代的社会思潮,一些具有革命阶级斗争意识的文本已经不再适合教授。所以,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研人员普遍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和所选文章需要改革。选文标准应当是适度地强调文学性、时代性和普世的人文性。其中最重要的不是文学性,而是人文性,所选文章应体现人类最精华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获得潜移默化的情感熏染和人格教育。

内容改革后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大多能够编写或选择较好的文选类教材,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徐中玉主编2007年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较受欢迎,教材将古今中外的文章按照反映人类精神的不同,分成了以下几章,包括“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和而不同”、“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明世事”、“以史为鉴”、“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诗意人生”十二章。此版本教材清晰地反映了编者的选文标准,正是将人类多层次的优秀精神品质展现出来,让学生获得人格教育,形成人文关怀。目前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新选文、重新编写,或是重新选择新版本的教材大多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高等院校编选大学语文的作品时,也遇到了种种问题。一个大学语文教材编者曾经说:“经过中学语文教材编者‘拖网渔船’的‘捕捞’之后,即使有再密、再广的网,我们也只能空手而归了——先秦阶段的《诗经》已无可选之诗,《楚辞》已无可选之辞,诸子已无可选之言,史传已无可选之文。[1]”这说明,几十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版本为了精选文章,与中学语文的选文区别,又要与其它版本的《大学语文》区别,为了标新立异,呈现改革成果,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最后所选的文章只剩新奇,并不见得是优秀的。“据统计,流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多达1400余种,一种说法是2000余种”[2]。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只有少数能脱颖而出为大学所用,剩下的教材虽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却湮没无闻,被精品掩盖。在高等院校中重新选文或重新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已经成为教师评职称、拿项目的手段,许多教材都是出自研究生之手,导师主编。真正为教学和学生考虑而编选的优秀教材少之又少。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可以重新选文,但最基本的目的应该是选择古今中外作品的精华,反映人类共同情感、关怀、哲思的作品,而不是耳目一新的作品。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可以重新编写教材,对教材的篇目、体例、章节等进行全新的编写,但必须渗透逻辑性、精神性。更好的方式是在已有优秀教材基础上对大学语文篇目深入理解和深层教学,挖掘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魅力。固然古代诗文中的旧时代意识和消极的精神应该去除,但也应该留其精华,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忽略较难讲解的文言文作品。华中师范大学徐中玉主编2007年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就能够很好的保留古代作品的精华,所选的古代作品比例很大。如选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这篇文章十分突出地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忠孝观,时至今日,作者的思亲惜亲之情和爱国之情仍然感动着我们。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化难为易的教学方法,情感渲染的教育方式,带领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精神、作者的气质和思想。

二、二次精简文章的改革问题与对策

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针对文章繁多的大学语文教材再次精简选文,确定课堂上实际的教授文章。这样做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其一,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大多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只教授一个学期,只有36学时;其二,许多高校还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组;其三,由文学院教师担任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而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研究领域不同;其四,面向授课学生所在学院的不同。这些因素导致教师会灵活把握,因地制宜,因学施教,最终形成不同的实际授课内容。二次选文的授课实践具有一定的优点,就在于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文章教授,能够凭借自己的研究专长,或是古代文学,或是现当代文学,或是外国文学,最大深度地阐述文章。但二次选文的授课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又违背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初始目的,即全面的给予学生以人类优秀精神品质的弘扬教育,难免在二次选文后,造成以偏概全的不足,教学内容的失衡,学生专门接受某一领域文学作品的审美疲劳,以及因为教学内容的差异导致的课程考核评分的操作性困难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高等院校必须调整改革思路。

首先,增加师资力量,建立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组,而不是将之附属于文学院之下。为了节省教学成本,让文学院本来专业课负担沉重的青年教师担任授课任务,精简与应付式的教学,其效果必定是差的。应该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只有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组,专任的课程教师协调调研合作,才能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

其次,做到二次选文的统一性,形成精华教学与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学语文教研组应多次组织授课教师及学生进行教学调研,以找到最适合教授的文章。这些二次精选的文章也应该最能体现教材所要展现的人类精神,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徐中玉主编2007年版的《大学语文》教材,第一章选文中,最能体现“仁者爱人”精神的是选自《论语》的《樊迟仲弓问仁》,就将这一篇作为教授的重点文章,而此章的其他文章可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文章,或可在课堂上开辟讨论时间,由学生简短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总之,通过研讨,教研组应秉着每章节选文数量平均、古今中外文章比例平衡、各种文体(诗词、散文、小说等文体)比例平衡的原则,最终确定一致的教授文章,这样也有利于大学语文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公平考核。

三、增加教学内容的改革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及大学生职业素质需求的影响,一些高等院校在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改革中,开始注重在文学作品欣赏的基础教学内容之外,加入应用文写作、母语交流与表达、文化教育等内容。

应用文写作加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是一些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就业指导和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大学语文》教材也从文选类教材变为综合类教材,甚至有些学校保留“大学语文”的课程名称,而实际上使用《应用文写作》或是《职业素质教程》之类的教材。母语交流与表达加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为一部分改革者认可。他们认为在高中阶段后,学生应当继续学习母语语言文字的规范和运用,包括阅读、写作、听说等多种应用技能。所以,大学语文应该以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母语能力为根本目标,增加母语交流与表达这一教学内容。文化教育加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也是近年来大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挖掘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即“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3],改革者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文、史、哲类课程的辅助、补充,或是入门课程,有的教材专门开辟出传统文化章节。

当然,增加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是积极的,是大时代发展对人才全面培养的要求,是对“大学语文”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的深入认同,这样博大的“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对未来就业的积极实践准备,这些都可以把以往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语文兴趣重新激发起来。

但是,增加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无疑也给大学语文课程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增加教学内容的“大语文”观念,将人文教育、文学教育、通识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统统加入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当中,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之多、目标之高,致使老师和学生无所适从、不堪其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大学语文”的内容减负。

首先,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来解决大学语文的危机,分担大学语文所不能一一承受的教学任务,比如可以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还大学语文轻松的教学过程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为大学语文减负,在优秀选文的讲解中去实现大学语文的综合性和工具性。大学语文仍要以培养学生母语运用能力为中心,但并不是要在文学作品欣赏之外,去另外开辟新的章节专门讲授应用文写作、读写训练和中国文化等,而是在现有的作品讲授与讨论过程中,逐步深入完成文字、文学、文章、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实际运用中总是承载着人们所需表达的情、意、理、趣。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学习语文同时也在学人们通过语文工具所表现出的情、意、理、趣,这是语文学科中语文的重要特点。[4]”所以,在已有教材基础上通过精华的选文,在有限的作品中去挖掘无限的潜能,使大学语文教学能更加深入地探究作品中丰富的内涵信息,更加细致地解读作品中包含的文化魅力,更加生动地揭示作品的现实生命力。这种少而精的教育方式才能在短短的教学时间中完成课程的内容教授和目标升华。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一直以来存在三大问题:重新编选作品和重新编写教材时只顾推陈出新,而忘记了选择优秀作品的标准;教学实践中二次选文带来的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非调研性;增加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而将大学语文变成了应用文写作、职业技能提升等课程。解决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就必须选择较为优秀的教材,教材内容能够展现人类普遍的精神和时代思考;二次选文要经过大学语文教研组的调研统一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开设应用文写作、职业技能等通识教育课程,为沉重的“大学语文”减负,更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通过有限的教学内容,即优秀的作品去完成大学语文课程文学教育、语言技能教育、情感教育、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立项项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的阶段性成果;“桂学研究”岗“广西特聘专家”专项基金)

注释:

[1]魏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J].大学语文研究,2007:30.

[2]张乃良.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浮华倾向——大学语文课教改探索之一[J].价值工程,2011,(18):256-257.

[3]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N].中华读书报,2003-8-20.

[4]王乃森,徐林祥.继承·耕耘·创新——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1.

(张 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