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创设情境 升华课堂

  • 投稿clar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40次
  • 评分4
  • 52
  • 0

◎何文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1]一语道破有效课堂的真谛。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之一,不管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最终都要靠学生个体的内化反思,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进入、融入、深入”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与一定的学习情境密切相关的,教师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催化课堂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最终达到提高质量、升华课堂的目的。

一、以表演体会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效度

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文本都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章典籍中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雅俗共赏,思想性、艺术性和谐统一,有些文本故事性、形象性很强,但毕竟是抽象的、单纯的文字材料,与现实生活隔了一堵厚厚的认知墙。如果教师能够创设出具有形象支持的直观式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甚至表演,找到认知的兴奋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2]笔者执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就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把“渑池会”、“将相和”两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再现战国时期秦赵两国激烈斗争的情境。学生演员活灵活现,让文本中的历史人物起死回生;学生观众兴趣盎然,真切体会到故事的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冲突的尖锐性,很好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问题诱发情境,增加课堂教学的力度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大侠金庸的武侠小说令人着迷,《雪山飞狐》的结尾更是神来之笔,“胡斐那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已经成了“金迷们”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焦点。课堂设置的教学问题若是也有这样的功力,学生怎么会不去学习?又怎能不爱学习?据说读者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请教金大侠,结局到底如何?金庸的回答更妙,“连我也不知道。”教学与写作道虽不同,理则相似。笔者认为好的问题应该是“一线串珠”式的,通过一个精当的问题盘活一堂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如饮醇酒,如沐春风,欲罢不能。

笔者执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一文时,创设了一个矛盾式问题情境:周朴园要拿5000块给鲁侍萍作为补偿,是爱的表现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学生理解为是“爱”的表现也可,理解为是“不爱”的表现也可。通过矛盾双方思想的激烈碰撞,挑起学生“进入文本、体会文本、探究文本”的欲望,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立足的依据。

在学生充分酝酿,激烈讨论之后,教师再来点拨指导:人性是复杂的,为什么只能是爱,或者不爱呢?为什么不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实的,但是这是一种有保留、有选择的爱,这种爱是以不影响他现有的身份、地位、名誉、家庭等条件为前提的,当这种爱可能对他产生负面影响时,他选择用钱来收买感情;当这种爱可能变成一种伤害时,他选择保留现状,他是一个善恶并存的人,一个恶远远大于善的人。

通过这一问题,引出课堂的话题,活跃课堂气氛,深化了课堂内涵,较好地兼顾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的问题科学、有力,富有弹性,留有空白;催化出的精彩生成,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打造出“风生水起”的精彩课堂。

三、以竞争营造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温度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一个“活”字:活力的教师,活泼的学生,活跃的课堂。人人跃跃欲试、个个奋勇争先,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教学氛围。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效果才能好起来。以竞争的形式营造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特别是在文学名著的复习上表现更是突出。

例如在检查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掌握情况时,笔者就采用男女生对抗赛的形式,给男生组命名为“猛虎队”,女生组命名为“蛟龙队”。“猛虎队”的口号是“虎贲三千,直扫燕赵故地”;“蛟龙队”的口号是“龙飞九五,重塑尧舜河山”。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昂起来,男女两大阵营俨然出现了一条界限分明的“三八线”。竞赛内容分为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当本组同学回答不出来时,内部成员可以口头提示,可以书面提示,甚至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但是每道题目回答错误次数不能超过三次。教师接下来宣布比赛规则、分数统计方法,同时作为主持人组织竞赛。

在组织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答题情况五花八门,往往会有很多意外的生成,不断给人带来惊喜;执教者在旁边或煽风,或点火,或调侃,或鼓励,或落井下石,或火上浇油,不断强化学生对各自小组的角色认同,激发他们为小组添砖加瓦的热情。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题目,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合作探究一番,形成共识,而后发表意见,一则培养了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的习惯;二则加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推动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以音乐渲染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亮度

文学是生活的反应,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以“最集中、最凝练”的形式反应生活。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3],让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音乐作为一种燃情手段,对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的意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虞美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煜的“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堪称“神来之笔”。这是李煜的绝命词,也是李煜的代表作。李煜“以一己的故国之悲,写尽天下千古人事的无常之痛”,被誉为“词中之帝”。

笔者在《虞美人》教学中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问君能有几多愁》片尾曲,结合“李煜之死”视频片段,把李煜成为阶下囚后的亡国奴生活以直观的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鉴赏词作创设教学情境。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通过音乐的桥梁进入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仿佛回到了赵宋王朝,看到了李后主悲惨的阶下囚生活。于是,面对“春花”、“秋月”这两个美好的意象,李煜希望早日结束生命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因此,他才会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叹……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锁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4]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既可更好地实现知识、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又可满足新课程对过程、方法、目标的关注,还可以提升到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5]。

注释:

[1]张万祥选编.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4][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周振甫.《文心雕龙》二十二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何文清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 3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