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因物探旨 析貌取神——浅谈古代咏物诗的主旨探究技巧

  • 投稿框架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90次
  • 评分4
  • 50
  • 0

◎张志合

诗是一个特殊的类型,古代咏物诗在主旨表现上有一定规律可寻。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的地方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中都出现过咏物诗的题材。在咏物诗的鉴赏中,把握主旨是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咏物诗,就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咏物一体,三百导其源,六朝备其制,唐人擅其美,两宋、元、明沿其传”(清俞琰《咏物诗选·自序》),可见其流传与影响之深远。作为古代诗歌中独特的一类,咏物诗大致有如下特点:1.物与人的统一。所谓咏物诗,其中必定有对某种自然物象的描述,同时,还需有诗人主观情愫的参与,无论美刺讽谕还是探究理趣,总是与物象描写相辅相成,如影随形。两者“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一味摹写物象而不含情感的咏物诗较为少见,在古人眼里,它们不能算是咏物诗中的上品。2.主旨表现较为隐晦。古人创作咏物诗,总是力避直白,做到抒情含蓄,不露形迹。优秀的咏物诗能够做到物人合一,浑然莫辨。3.多用托物言志、比兴等手法。既然咏物诗把客观事物作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自然便成为它的灵魂,托物言志就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白了咏物诗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方法,探究其主旨。

方法一:化隐为显法

古人创作咏物诗讲求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故意不点出所咏之物,就像是写个谜语让读者猜。所以读咏物诗,首先需要弄明白诗中所咏之物,然后才能窥出诗人的情感寄托。且看以下两首古代咏物诗:“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清高鹗《古剑》)“缱绻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故侯门第歌钟歇,犹办晨餐二寸鱼。”(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第210首忆北方狮子猫》)

阅读第一首诗,如果忽略了题目“古剑”二字,难度就会变大,反之,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尽管诗句中故意避开古剑一词,用“秋水”、“老龙”等典故来代替,我们还是能够看出诗人以古剑自喻,表达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的主旨。

再看第二首诗。根据诗后括号内容提示,我们明白诗中所咏之物是北方狮子猫(波斯猫),诗歌写它缱绻在主人怀里,是京城的“俊物”,虽然主人家势破败,它仍然享受着“晨餐二寸鱼”的不菲待遇。理解了句意,其对失势御用奴才讽刺的主旨就不难找到。可见,搞懂咏物诗中的“物”是关键,如果置“谜底”于不顾,一味纠缠于“谜面”,那就找错了方向。

方法二:析物契神法

析物指分析物象,契神指找出与物象合契的神韵。析物契神法就是通过赏析咏物诗的物象进而挖掘其主旨的方法。以析物起,以契神止,是赏析咏物诗的基本思路。运用此法能分析出大多数咏物诗的主旨。赏析过程分三步:1.找出所咏之物;2.分析该物象特点;3.挖掘出隐藏在物象背后的主旨。读下列一首古诗:“节候迁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见纷纭。偶缘涂饰能成质,才有因依便如云。线影暗凭童稚引,风声高逼帝天闻。伤鸿病鹤知多少,息羽垂头合让君。”(清赵执信《晓风鸢学江东体》)

鉴赏本诗时首先析物,从题目中找出所咏之物——风鸢(风筝)。其次分析物象特点。逐联分析诗句内容:首联写随着气候变化,春天城野里风筝纷纭众多;颔联写风筝不过是经过涂饰之物,却能凭借风力直上青云;颈联写风筝由儿童牵线操控,却能逼迫天帝听其声音;尾联写受到压抑、迫害的鸿雁与仙鹤在风筝面前也只能敛翅低头,任其横行。最后契神,得出主旨:本诗通过对风筝的描写,嘲讽了本无才能却能在皇帝身边得势的小人,同时也有对人才受到压抑的同情。

方法三:分点概括法

有些咏物诗所咏物象特点繁多,主旨具有多元性,这就需要运用分点概括法——通过仔细分析物象,逐一概括出诗歌主旨。这样做不会因遗漏主旨要点而在考试中失分。看下面两首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南朝刘孝绰《咏素蝶诗》)

第一首诗赏析:前4句写丹橘经过冬天仍然保持绿色,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5、6句写甘橘虽可招待“嘉客”,怎奈阻隔太深;7、8句直接议论“命运由遭遇决定,不可把握”的玄理;9、10句写人们只知道种植善于媚时的桃李,却冷遇了一身傲骨的丹橘。据此,本诗的主旨要点总结概括如下:1.诗人品德高洁;2.有才能而不得重用;2.慨叹人的命运不可把握;3.为不得重用而鸣不平。

第二首诗是2010年全国卷的试题,所设问题之一是“这首诗有什么含意”,标准参考答案为“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解答这道试题容易遗漏要点,若运用分点概括法,就能避免这一失误。

方法四:涵泳联想法

通过浸淫其中反复品味,进而感悟出诗歌主旨的方法就是涵泳联想法。有些咏物诗蕴含了大量信息,主观体验性很强,用逻辑分析法很难达其精髓,这时就需要运用涵泳联想法。看下面这首七言律诗:“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清王士祯《秋柳四首(其一)》)

初步赏析:从“秋来”、“残照西风”、“晚烟痕”“愁生”、“梦远”、“哀怨”等一系列意象和词语可以感知,诗人看到秋柳后油然产生了一种哀伤之感。再次赏析:理解诗中几处典故:1.第二句中白下门指南京,南京是一个抒发兴亡之感的经典怀古意象,诗歌借此催生一种衰落的体验。2.第三句化用沈约《阳春曲》“他日差池春燕影”之句,用春柳与第四句的秋柳形成对比,传达出一种憔悴、迟暮的慨叹;3.第五、六句中黄骢曲和乌夜村均来自历史故事,前者依托唐太宗为悲悼其爱马而命乐人创作的乐曲来传达一种伤感,后者借助晋穆帝皇后的发祥之地来寄托一种荣华梦远富贵难再的悲情;4.尾联化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表达秋柳已老、春容难回的哀怨。三次赏析:感悟出较为深刻的主旨——诗人面对衰老的秋柳产生了一系列联想,进而抒发了一种希望幻灭、回天无力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通过反复理解与体验,我们不仅领悟到了王士祯这首经典之作中蕴含着的丰赡的意蕴和复杂的况味,而且深入感受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沧桑。对于这样一些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作品,运用涵泳联想法赏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两者都强调咏物诗须通过咏物表现诗人内心和自我。总之,虽然古代咏物诗人多把“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清沈祥龙《论词随笔》),导致其情感内涵较难把握,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其内在规律,运用了正确的鉴赏方法,就能够由表及里,层层剖析,因物探旨,析貌取神,达其主旨。

(张志合 河北省内丘县北内丘中学 0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