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中语文教材能否适当增加“文言断句”

  • 投稿多墨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75次
  • 评分4
  • 49
  • 0

◎许博识

最近参加了苏州市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在可以称得上语文教师“基本功”的几项考察中,分值最大的一项就是“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在大赛的组委会看来,语文教师的“断句”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考察点,它已然成为衡量一个语文老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考查环节了。

一、断句为什么会如此重要

(一)断句是古人的“必修课”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读书都先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结尾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断错了,极有可能误解古文原意。

古人如此重视断句,说明“断句”自有它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在文言文阅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也不能将其忽视,要将其好好“传承”下去。

(二)断句是对文言文水平的全方位衡量

从教师的层面来讲,很多地市都在举办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教师的“断句”水平成了比赛组委会对语文教师的“硬性要求”,这也足以看出断句对考察教师文言文水平的特殊功用。

从学生的层面讲,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中更是在第一题的位置上出现了断句题,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了很多高考文科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想准确的断好句,要综合运用古汉语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语法和句式等等。此外,还要对文言文所反映的内容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有一定了解。“讲文言、读文言确实不容易,这不容易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相当重大的原因就是对古代的‘名物’不熟悉。”[1]因此说,断句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就成了文言文综合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了。

(三)断句对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大有裨益

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而断句对培养文言语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断句的过程,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断句的规则,反复回读,不断体会,而这一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平时“粗略”地读,与断句当中的“有意识”地读相比,阅读的体验与效果的差别是明显的。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反复阅读、回读,反复推敲,反复琢磨,当把句子断准确的时候,也就相应的弄清了文意了,而文言文的语感也就慢慢形成了。

既然断句如此重要,那么笔者想,高中语文教材能否适当增加一些“文言断句”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五本教材,以及与必修相配套的五本读本,总共只有短短的一篇《非攻》,未免显得有点“吝啬”!

二、关于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断句”方面的几点想法

(一)关于“量”

教材中断句训练的“量”到底多少合适?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断句这么重要,那就干脆把教材中所有的文言文标点全部改为“文言断句”。笔者认为如果真这样,那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

断句训练的“量”不宜过大。

古书情况复杂,能读懂是很不容易的。《曹世书妻传》载:“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2],足见其难“断”。“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很坦率地对别人说,他读《尚书》有十分之五不理解,读《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不理解。”[3]可见,有些文章连大家都尚且“搞不定”,更何况是高中生呢。

所以如果不分难易搞一刀切,认为教材中的所有的文言文都应该“先断后讲”,势必会造成学生因畏惧而厌学,同时也会增加师生的负担,这和我们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文言断句也不能浅尝辄止。

苏教版五本必修教材和五本阅读读本中,在“断句”的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三的“寻觅文言津梁”板块中选取了一篇文章《非攻》让学生断句。这是教材编者“有意为之”,从中也能看得出教材的编写者对训练学生断句的“初步尝试”。但五本必修教材加五本阅读读本中只选了一篇,未免太“谨慎”了。既然断句有其功用,那我们的“胆子还要再大一点”。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笔者以为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教材可以各放一篇,必修三、四、五中可以各放两篇。必修一和必修二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还不够多,可以各放一篇让学生“尝尝鲜”、“适应适应”。经过一个学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的积累丰富一些之后,必修三、四、五中可以各放两篇让学生重点训练,反复体会,以达到训练的效果。这样五本必修教材共计选8篇文章让学生断句,从“量”上讲,应该是相对比较合适的。

如果必修课本中限于篇目数量,无法增加断句篇目的训练,在阅读读本中也完全可以大胆加入一些相关篇目。这样,不仅老师授课时多了一种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完成这样的“断句”训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善事!

(二)关于“质”

“质”与“量”永远是一组辩证关系,教材中断句训练的篇目还要讲求“质”。我国古书众多,不是随便拿来一篇就可以放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所选的文言文要讲求一定的“含金量”。所谓“含金量”有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所选文章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所选文章要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服务。要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包括文学上、语言上和价值观上的收获。第二,所选文章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文言文水平,难度不能过大,难度过大,便是“无效”,“无效”之后,还谈什么“质”?因此,断句篇目的选择要切合学生实际,要选择那些符合高中生阅读难度的文章才行。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选文的总体要求是“考察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浅易”二字是我们选文的基本要求,如果选文过难过深,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这样的设计就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水平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比如《师说》、《烛之武退秦师》、《寡人之于国也》、《项脊轩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要求背诵的段落、《李将军列传》、《齐人有一妻一妾》等等,其难易度就正适合高一高二学生练习。除此之外,文言断句的篇幅也不宜太长,以免产生审美疲劳,以短小精悍为好。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首先,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非常有帮助,早已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其重要程度无需多言。其次,这篇文章“文不甚深”,一些实词和虚词等文言知识点的难度均在学生“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理解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而且文章篇幅不长,短小精悍,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学生也相对比较感兴趣,不感觉到枯燥乏味。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断句是相对比较合适的,文言断句,遴选的就应该是这类文章。

(三)关于“序”

高中语文教材中断句的选择还要讲求一定的“序”。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具体的要求就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仍以苏教版高中语文为例。必修一要选初高中能够衔接的篇目让学生断句,文不能“深”,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比如《师说》等;必修二、必修三可以适当加大一点难度,可以叙议参半,比如《六国论》、《烛之武退秦师》等;而必修四、必修五可以逐渐继续加大难度,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史记》当中的一些经典选段等,甚至在必修五中可以选取一些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读读(当然不能多),比如《文心雕龙》、《诗品》中的经典选段等等。

但不管怎样,文言断句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实际,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那么教材文言断句的编排也应遵循这一过程。

断句的功用毋庸置疑,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或“浅尝辄止”。一篇不选是不可取,每篇必断也是不科学的。无论是“质”还是“量”,我们都要把握好选文的“难”度,还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断句的功用,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多一个“维度”!

注释:

[1]张中行.文言津逮[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李国祥等译注,许嘉璐审阅.后汉书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

[3]管敏义.怎样标点古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许博识 江苏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