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探讨

  • 投稿小兔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27次
  • 评分4
  • 64
  • 0

大学语文是高校通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有效的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然而,大学语文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落入“学生不爱听,教师不爱上”的尴尬境地。据调查,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缺乏趣味、枯燥单调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90后大学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课堂枯燥。[1]趣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形式、语言、手段等的滞后,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本文认为,要改变当今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境地,必须重视大学语文的趣味性特点,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感悟生命,提升境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对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以期改善大学语文的生存状态。

一、大学语文趣味化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趣味”,也即兴趣、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能促使学生主动去追求和探索知识。梁启超是“趣味教育”的倡导者,他明确指出,“趣味”就是“快乐”“乐观”“有生气”,趣味的反面则是“干瘪”“萧索”。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是一种超越利害得失和生理欲望的审美愉快,“趣味教育”本质上就是要成为审美教育、快乐教育。[2]“学海无涯苦作舟”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

而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以来强调最多的是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如果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则其它各“性”将很难得到保证,这一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语文课就是名作欣赏课,其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课程的趣味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过“寓教于乐”的艺术法则,认为文学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必须通过其娱乐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就不能不遵循这一特殊规律。从这个层面来讲,大学语文课必须呈现其趣味性特点,才能真正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据调查,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大学语文课形式更多样,内容更有趣;诱发他们上课兴趣的多是感官的愉悦,而非抽象的说教;学生们更愿意将大学语文课当作一种精神的放松,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如果教师依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势必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育学的原理认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应是“激趣、求异、探法、迁移”[3],其中,“激趣”是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激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积极寻求和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习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和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使教与学得到和谐发展。

韩维东在《课堂趣味研究》中指出,课堂趣味可以分为内在趣味和外在趣味两种。内在趣味指教师授课内容结合艺术性的表达所产生的趣味,外在趣味则指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气氛以及采用恰当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到趣味。[4]本文认为,韩维东的这一表述很恰当,但鉴于大学语文课的文学性以及娱乐性,内在趣味和外在趣味通常是融合为一的,文学作品的内在趣味需要借助外在趣味得以呈现,外在趣味也必须以内在趣味为基础,这就给大学语文课堂的“激趣”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探讨

(一)导语激趣,抓住学生的眼球与耳朵

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课堂前十分钟听众的思维处于有所期待但尚未定向的状态,易于被激发;但如果这一阶段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那么听众的思维很容易发散,难以再集中。因此,利用好这前十分钟对于上好大学语文课至关重要。从教学实践来看,趣味性导语导入的效果比开门见山式要好。大致来说,趣味性导语可以是故事导入、话题导入、设置疑问导入、争议式探讨导入、视频导入等等。[5]

以故事导入法为例,笔者在学生中做过调查,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是带着放松心情的心态来上大学语文课的,他们对深奥、专业的文学知识并不感兴趣;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希望老师讲解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帮助他们理解文学和文学史。因此,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能以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导入,往往就能较好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屈原《湘夫人》这一篇文学作品时,笔者首先结合PPT的精美图片,为同学们讲述了传说中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凄美爱情故事,讲述了湘妃竹的来历,然后切入作品,《湘夫人》就是屈原根据这个动人的民间爱情故事在原有民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这样的故事法导入之后,学生们自然就对屈原诗歌《湘夫人》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又如视频导入法。当今是读图时代,图像或者视频更能抓住人的眼球与耳朵,课堂以此导入也是收效较好的方式。除了教师的趣味性导入,也可以结合作品,请同学背诵诗文,演唱相关的歌曲等等,课堂氛围更为活跃。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下展开正式讲述,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情感体验激趣,在审美体验中领会文学理论知识。

在文学作品中,都有相应的文艺理论来指导鉴赏和写作等实践活动。但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文艺理论不能细讲,讲多了就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乏味,不妨撷取几点精华来作指引,主要通过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令单调的理论知识立体生动起来。

1.精心设计专题化的讲述模式[6],以情激趣。如依据作品内容分成亲情篇、友情篇、爱情篇,或依据不同的情感类别,如悲秋、思念、送别等,或依据不同的美感类型,如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将作品划入相应的专题。如“思念”的主题,可以将《蒹葭》《湘夫人》《思念》等篇章归在一起讲,让学生体味不同时代的、穿越时空的爱恋与思念;并且配以优美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浪漫唯美的讲解词,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讲到《蒹葭》时,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歌曲,让学生将熟悉的旋律与古老的诗词关联起来。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乘机启发他们关于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就会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诵读,以读激趣。诵读,又称美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投入作品之中,与诗人作家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真正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节奏与意境。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更应该格外重视这种方法。[7]

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为学生讲解诗文的背景,诗人所处的境地,以及作品“情”之所起。可以运用知人论事的方法,深入剖析诗人所抒发的复杂矛盾之“情”;通过故事法,撷取作者生平中有趣的故事,以生动的语调娓娓道来,让学生投入其情其境之中。总之,为了缩短与学生生活时代的差距,教师可利用相关历史知识,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将学生的思绪带入那遥远的历史追忆中,使学生能从当时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陶冶,从而把握其写作意图,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其次,诵读有技巧,教师要传授诗文特别是古典诗词关于韵律的基本知识,如平仄、节奏等,并通过自己范读、名家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词的韵律有感性的认识。在示范诵读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自读,并在课上检验诵读效果,在课堂上形成“学诗词,读诗词,爱诗词”的氛围。这种氛围极为有利于学生真正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以“动”激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多应扮演引导者或者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本科阶段的教育与中学不同之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些钻研与思考的机会。哲学家怀特海在《论教育》里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了望。”因此,大学语文要真正变得有趣,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起来。

首先,精心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可以在课前布置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是争议性的话题,或者请学生结合当日所学谈感受等等。课前布置思考题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而且适度的压力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拿争议性话题教学法来说,它就是要借助争议性话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并没有标准确定的答案,重点在于利用各种不同观点的冲突造成学生的认识失衡及经验重组,并促进学生在此过程中重新判断自己的观点。

其次,举办读书报告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学语文课时有限,期望通过区区十几次课就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太现实的。大学语文课多应成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扩大阅读量。为此,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的方式,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自由组合,在学期初确定本学期的读书书目,学期末集中展示读书成果。读书报告会上,学生精心制作PPT,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或者简短视频,将读书报告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台下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有些同学还认真做着笔记,可见这种读书交流模式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要让大学语文课堂变得有趣,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演讲比赛、角色扮演、朗诵比赛、游戏等等,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读说写能力。

三、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趣味化的课堂可以很好地改善大学语文课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生动活泼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要能掌握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理由不受学生的欢迎。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背后去思考人生与社会,并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90后这一群体,如何抓住他们的眼球与耳朵,确实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对于教师来说,最关键的在于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视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内心需求,才能够与学生一起构建趣味化的大学语文课堂。

注释:

[1]李海燕,刘同军.90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期待及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4).

[2]黄沁茗,涂文迁.论梁启超“趣味教育”的思想内涵与历史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3]梁传豪.“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略论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A].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韩维东.课堂趣味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5]陈金琳.巧打头一炮——浅谈导语在理工科学院《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

[6]韩世姣.构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

[7]刘洁.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采用多重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10).

(曾婷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51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