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站在作者的视角鉴赏记叙性散文——以刘鸿伏的《父亲》为例

  • 投稿周楷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28次
  • 评分4
  • 85
  • 0

最近我们在学习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时,有幸听了一些同行讲的关于记叙性散文的课,笔者听后颇有感慨。到底我们该如何来学习这样的文本?众所周知,记叙性的散文和小说在鉴赏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这两类不同体裁的文章能否用相同的鉴赏方法?答案是否定的。而有不少教师认为,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应该一样,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下面,笔者以刘鸿伏的《父亲》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讲授记叙性的散文。

首先要有文体意识。要知道,在人物形象鉴赏上,记叙性散文不同于小说。散文大多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而真实记述的;而小说是作者根据许多人的经历所虚构而成的。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讲究完整性的,而记叙性散文可以不必考虑是否具有完整性。记叙性散文只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情境下所生发出来的情思,是作者特殊的有个性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需要读者仔细抓住作者文中的感情倾向来体会。所以在面对小说和记叙性散文两种不同的文体时,在鉴赏人物形象上不能使用相同的方法。

学习记叙性散文出示的讨论问题就与学习小说时出示的不一样。如一般我们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们会这样出示问题,“请你鉴赏一下文本xxx的人物形象”或“简要分析xxx的性格特征”;而对于记叙性散文,我们会这样鉴赏。如我们在鉴赏刘鸿伏的《父亲》中人物形象时,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在作者的眼中,他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出示“简要分析一下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作者用他的视角记述他眼中的父亲,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作者的认识倾向。在刘鸿伏的眼中,他的父亲“平时很严厉,很劳累”,“脾气很大,我几乎很少感受过别人有过的那种父子深情”,所以作者花费很多的笔墨来写父亲对自己的“深情”,同时作者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父亲的劳累、艰辛、质朴。作者重点截取了“收到通知书”“送上大学”“父子离别”三个场景来表现一位农村老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再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里阐述母亲在作者眼里的形象,“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因为作者的父亲在作者五岁时就不幸去世,作者由母亲一人来教养,“最仁慈、最温和”“有时很刚气”,这是作者在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母亲的形象。

接着谈谈对散文主旨的深刻把握。对于这样一篇记叙性散文,很多教师一般是把描写人物的手法做重点的分析,感受它的细节美、语言美、修辞美和意境美等,对于这个文本主旨的把握,大多是大而化之,一带而过。如能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爱”或“爱子深切、勤劳、质朴、辛苦”就此打住了。到底记叙性散文该怎样把握它的主旨才准确?笔者认为,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不能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鉴赏,从而得出有着社会普遍意义的主旨。记叙性散文的主旨把握重点要看作者的感情倾向,要看作者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要引导学生在文中仔细寻找作者的情感倾向。有时作者的想法体现在文中,比较分散,要仔细品味。如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他的这位老师长相古怪,脾气暴躁,行为不雅,但教学认真、敬业、有见识,至今仍给作者在写作上有所启发。分析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已经对这位教师有了初步的印象,但作者是否想告诉我们这些,这就需要仔细读读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了。在作者的眼里,“给我印象最深,受益也最多”“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的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很明显,这是位敬业的好老师,是位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大师级的老师,作者能五十年忘不了这位老师,除了想表达对老师的赞扬和感激之情外,同时也希望后人能记住他,并呼唤这样的大师级的教师会越来越多,像这样的主旨才是作者想说的话。同样如刘鸿伏的《父亲》,他是想赞美父爱的伟大吗?看来不仅仅如此,因为要想展现父爱的地方有很多,如送高烧中的儿子上医院,给雨雪中的孩子送饭、送伞,为孩子的前途忧心忡忡……可为何作者会偏偏选取那三个片段:展示父亲“在拿到通知书的儿子面前的愧疚”“由在黑土地的自信到在城里人面前的自卑”“为不能在大城市里庇佑孩子而流泪”,通过这些作者都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很明显,这要结合作者生活的背景来了解,作者生活在大城市里,已经远离那个早年生活的环境,“在许多落寞失意的时候……那些时候总是想着回归父亲的怀抱,重温往日的田园梦境,但不能”“我开始深深地怀念那宽广的绿野和清新的晨风”,作者在文本中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山的父爱,作者更想告诉我们的是当时那个后工业文明时代,后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冲击,从而发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留住美好情感的呼唤。这是作者独特的感受,不是我们仅靠鉴赏散文的细节描写、语言、艺术手法和营造的意境就能得来的,一定要努力地从文中找出作者最想说的话。而有的散文仔细看看结尾就可明白作者的情感倾向。如刘志成的《怀念红狐》的主旨渗透在作者在最后的结尾说的话:“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这里“一种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知道了它,主旨也就解决了。现代人的人与人之间物化严重,失去了很多东西,如同情心,对生物的尊重、良知等,造成内心冷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作者为此深感忧虑和哀痛,从而发出对人与自然重建和谐关系的呼唤。

总之,对于记叙性散文的鉴赏,我们要尊重作者的个性体验,从作者的视角出发来认识他们笔下的人物;尊重他们的情感倾向,抓住作者最想说的话来品味文本的主旨。因为优秀的记叙性散文不但告诉我们那个感动人心的人或事,而且散文中的那个人物还是那么的个性鲜明,相信只要你细心感悟,你一定可以和作者心有灵犀。

(汤继宗 江苏省邳州市第一中学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