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学机智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 投稿游子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62次
  • 评分4
  • 69
  • 0

创新”一词是21世纪以来最具活力的词汇之一,这是因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创新。毫无疑问,教学机智是教育创新的外部表现。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为传统的教学相长教育理念提供了恰如其分的契合点,也为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智运用找出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那么,教学机智在新课程中具备了哪些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以下从几个方面略作论述。

一、教学机智是增进教师素养、提升教学艺术的必由之路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从静态的数量关系来看,这种比喻的确有一定道理,但从教学的动态质量关系来看,这种说法则颇欠斟酌。语文是最具生态性的文化,就像水是不可切割的,它不是简单的加法原理,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一滴水,表面上看起来让人困惑,其实我们的古人已经给出了满意的答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不仅是一种生动的状态,而且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能量。教师之于学生的关系绝对不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而是一泓水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水能滋养生命,能哺育万物,学生的成长充满了期待,水的作用彰显无疑。基于这种认识,新课程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课堂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场所,而应该是流光溢彩的生命河流。教育的生命在于唤醒学生的潜能,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程式化课堂固然能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它禁锢了学生的自然人性,自主学习的情趣被淡化了,自由的学习行为被限制了,合作的探究精神被封杀了。这与新课程的主旨追求南辕北辙,格格不入。新课程强烈呼唤本色课堂,生成性课堂,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本是一个例子,教案是另一个例子,教师在课堂上重要的是要依据这两个例子能随机生成多个例子,通过举一返三、融会贯通,让教学的生命之流源源不绝。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智慧,敏锐捕捉课堂之中未曾预设的生成性资源,恰当运用、准确把握,既能让课堂有条不紊,又能让课堂张弛有度。

教学机智是一种可贵的心理能力和教育品质,它往往是灵光一现,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机智的运用需要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始终把提高运用教学机智的能力当成职业思考和专业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智慧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机智的养成。当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运用得心应手之时,必将是教育专业春花烂熳之日。

二、教学机智是引领学生探奇猎胜,领略文化无限风光的动力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语文课程常常在一个细节、一个词语之中蕴含着历史的沧桑感,彰显着文化的厚重和深沉性,但受思维定势的局限,教师在司空之中或习焉不察,或忽略带过,殊为可惜。笔者在教读《黔之驴》一文中遇到了一个案例至今记忆犹新。为了引导学生探究驴和老虎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个形象给读者的启示,笔者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本文塑造了哪几个形象?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两个,只有一个学生回答三个。两个指驴、老虎;三个指驴、老虎、好事者。笔者的教案设计有两个,可是说三个完全没有错误,这似乎让笔者一下子茅塞顿开。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笔者让学生归纳总结这三个形象对读者的启示。趁着这个空档,笔者对好事者进行重新审视,发现作者对“好事者”虽涉笔寥寥,但在它身上同样寄寓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是理解寓言主旨的关键之一。在展示交流探究结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对驴和老虎形象的把握比较准确到位,对“好事者”则理解肤浅,莫衷一是。要打好铁必须趁热,于是笔者进一步提问:是谁制造了驴的悲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结果显而易见。但由于所有教学参考书对这个细节缺少必要的阐释,语焉不详,要求学生准确深刻理解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确有一定困难,这时候教师的点播引导尤其重要。于是笔者总结如下:“好事者”即是“多事者”“害事者”“始作俑者”,他是驴子悲剧的幕后推手,他的“船载以入”的行为,既有恶作剧制造噱头的意味,又有无事生非草菅人命的意味。应该让驴成为田园的一道风景,成为农人的忠实伙伴。一切无关爱心、无责任感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糟糕的。柳宗元借这一形象,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让人玩味不已。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没有按照既定的设计进行授课,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有效生成,临机拓展,让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共同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尽管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教师的预先设计之内,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超出了设计之外,这恰好是“创造性阅读”的出发点,运用教学机智,以点带面,竟然收到了遍地开花的效果。

三、教学机智是保证三维目标实现、不断纠偏矫正、发展学生的途径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则丝毫不能削弱。运用教学机智既不能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也不能见异思迁随声附和。要始终围绕三维目标,对课堂中的各种生成性信息进行合理取舍。生成性问题虽然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但无效性生成难免会造成教学过程的困扰。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课堂之中出现的有效性生成能够随心所欲,左右逢源,但面对一些无效生成显得左支右绌,勉为其难。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其结果常常是甲乙丙丁都值得肯定,这不符合学情也不符合教情。一篇文章之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并非显而易见,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读了《背影》有学生会说“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读了《愚公移山》有人会说“愚公没有效率观念”,读了《陌上桑》有学生认为“行者”“担者”“耕者”“锄者”都是“好色之徒”。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尊重“学生主体”而回避矛盾,漠视错误,无原则地和稀泥,无异于削足适履;为了凸现“教师主导”,话语霸权,满堂灌输等同于釜底抽薪。教学机智是平衡“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无形杠杆。教学机智并不要求教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能出彩,而是要求教师在学生曲解文本、误读信息时给学生以适时适度的引导,以保证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塑造。

四、教学机智是丰富课程、催生新知、保持课堂生命活力的源泉

在很多情形下,学生被禁锢在学科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囹圄之中,被动地接受那些远离自身生活、远离自然环境、远离社会需求的知识系统;学生虽然十分拥挤地坐在一起,但相互之间是隔膜的,每一颗心灵只能孤独地跋涉在知识探究的苦旅中。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自然之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语文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有一次上课,是一个暮春的下午,天气十分晴朗,气温比较高,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的情绪很低,个别学生恹恹欲睡。笔者忽然灵机一动,故意大声提问:“同学们,老师讲得好不好?老师讲得美不美?”学生也故意回答:“老师讲得好!老师讲得美!”“可是老师讲得再好,也没有花好;老师讲得再美,也没有花美。大家愿不愿意跟我去看花?”所有的学生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争先恐后走出教室。花园就在教室的旁边,各种花朵竞相斗艳美不胜收;各种花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看到学生陶醉的情景,笔者不失时机提问:“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花为什么这样美?”一阵沉思之后,有的说花的颜色鲜艳,有的说花的香气扑鼻,有的说玫瑰身上长刺,让人不敢轻视,也是一种美,有的说花的美是自然造就的。看来学生面对真实具体的事物要比面对抽象的知识更加富于灵感和智慧。最后笔者总结说:花的美既是自然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自我竞争、自我历练的结果。最美的最香花更加容易招蜂引蝶,(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也更加容易种群繁衍。不美的花,不香的花或者已经淘汰了,或者正在被淘汰。因此,花的美是一种竞争力。人和花的内涵是一样的,人要向花学习。下课以后,请大家以花为话题,写一篇感悟人生的作品。随之下课的铃声响起,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总之,课堂教学机智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所举,不过冰山一角,难免挂一漏万。我们相信,随着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缺漏之处会得到弥补和完善。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案例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3]GHB1217】核心研究成果)

(张明珠 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 74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