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培养情调提高素养走进深层——陈钟樑先生的语文教育“真经”

  • 投稿小鱼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94次
  • 评分4
  • 57
  • 0

陈钟樑先生,是笔者心仪已久的语文教育大家。经常听人一脸尊敬地说起陈先生,也经常读陈先生高屋建瓴的学术论文,非常想亲耳聆听陈先生的教诲。2008年8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学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特级教师学术报告会上,笔者有幸聆听了先生的报告。

听罢讲座,感悟良多。语文教师如果要想在语文教育上有所作为,那么就必须在热爱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情调,提高素养,走进深层。

一、做一个有情调的语文教师

陈先生从他最近写的文章《我新收的两个徒弟》谈起。说起两位弟子,陈先生一脸得意:其一是桐城男儿,治学刻苦认真,传统学养扎实,在先生的引导下,正在学习享受生活;其一是昆曲发烧友,热爱艺术,悟性极高,是不错的语文教师苗子。看得出来,陈先生对两个弟子寄以厚望。先生貌似松散的生动叙述,其实聚焦于一个道理: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调的人,否则,他就不可能对语文有真感情、深体悟。著名作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指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多彩的生活情调。”多年以前,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曾亲口对陈先生说:“一个语文教师,不读书,不旅游,不看戏,不交友,是最大的不务正业。”

这样的“闲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情调的人,唯其如此,他才有可能是个有趣而可亲之人,才有可能具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浪漫情怀,才有可能对语文有独特的体悟和全新的发现。语文教师,必须是个有情调的人。这样的见解,新人耳目。

二、做一个有底蕴的语文教师

笔者一直以为,真正的名师其魅力必须显现在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之中。陈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有着深厚课堂教学功力的名师。

陈先生介绍他最近听过的同题语文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他看来,执教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都很不错,但是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似乎还欠火候。先生认为,语文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又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即从更广更深处开掘教材,形成独到见解,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新天地,“教语文要教到语文的深处去”。

在陈先生看来,要教好《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首先要从小说的时代背景入手。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先生查阅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等史料,先把书“读厚”,方能把书“读薄”。先生认为,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朝鲜向明朝求援;而此时的明朝国库空虚,有大臣提议朝廷通过卖官方式来筹集银量,补充军饷。于是,小说有了李甲携千金进京买官的故事开端。再者,万历年间朝政腐败,但市井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经营钱庄的晋商与从事物贸的徽商表现异常活跃,城市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妓院”,产生了孙富这样的富商和杜十娘这样的名妓。教师要让学生准确理解传统小说,必须注重学生文史知识的积累,以提高其人文素养。

陈先生特别指出,围绕重大问题展开有意义的师生对话,是语文课堂出彩的关键。为此,陈先生精心设计了一个盘活全局的问题:“杜十娘的人生悲剧主要是由谁造成的?”通过讨论,师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杜十娘的悲剧,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而那种社会制度的代表人物,就是那个深隐幕后的李布政。诚如田汉先生所归纳的那样:“七分在社会,三分在自身。”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作为师生对话的桥梁,而不是像有的教师所提出的“假如你是李甲,你会把杜十娘带回家吗?”之类只能搅乱正常课堂的无当问题。

三、语文素养需要慢慢养成

对于“语文素养”这个新课程改革中的“显词”,陈先生没有作概念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语文素养,就像威士忌酒,它是在酒桶上慢慢酿成的;语文教学的“酒桶”即为“教材”。因此陈先生说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带领更多的语文教师走进文本,来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已过古稀之年的陈先生,以其对语文教育的深情厚意,严谨的治学精神,灵活的研究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了台下的语文教师。

陈先生说他是广东人,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他用得恰到好处的语气语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笔者敬佩陈先生的实在,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如果没有成功背后的巨大付出,陈先生肯定不会有如此精深的造诣。老一辈名师的求索精神,正是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宝贵财富。

四、细读经典大有可为

陈先生为我们剖析他的得意课例《背影》中的两个教学环节:

其一,散文多次写到“我”的流泪,教师请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体会作者的感受。研读过后,大多数学生懂得,眼泪“倏倏地流了下来”是为家境凄凉而忧伤,“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是为不懂深厚父爱而愧疚,“在晶莹的眼光中”是为不与父亲相见而相思情切。讲到此处,陈先生别出心裁地提了一个问题:“在晶莹的泪光中”的“泪光”能否改为“泪珠”,理由何在。借助教师的点拨,学生们终于明白,作者用“泪光”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内心感受,而“泪珠”更适合于形容别人的外在表情。一字之差,情味迥异。

其二,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把“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画成油画或国画,那么画作的整体色调应该是暗淡的;但有两样东西必须用暖色调来表现,请学生设计需要用暖色调来表现的两样东西。最后,师生达成共识。一样是那一堆“朱红色的橘子”,代表着父亲对儿子“生活上的关爱”;一样是“紫色皮大衣”,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父亲还是为儿子买了皮大衣,希望儿子能功成名就,生活得好一点,这是父亲对儿子的“精神上的厚望”。

这两个教学环节,紧扣语言因素,依据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始终让学生的认知处于冲突状态,使之保持语文学习的“陌生感”,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探究欲望,实际效果极佳。

由此可见,那些常教常新的经典课文,有着太多的教学契机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把握。细读经典,大有可为。教师要从文本出发,走进语言的深层,引领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讲座结束后,陈先生为笔者题词:“我们确信,最伟大的真理是最简单的,最伟大的训诫是最容易明白的。”

笔者相信,陈先生是这么思考的,也是这么实践的。

(孟雪民 江苏省震泽中学 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