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导答

  • 投稿波意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39次
  • 评分4
  • 27
  • 0

课堂问题设计是语文教学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之一;善于导答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和导答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问题设计要有鲜明的目的

问题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而确定,要有鲜明的目的性。设置疑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花架子,不能提一些与教学无关的问题去为难学生,也不能提一些太简单的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去浪费学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这个关键,其次在精心设计问题帮助解决这个关键时紧扣“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水到渠成,收到预期效果。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说明死海的成因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也是本文的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作者叙述了怎样的一个神话故事?(引导学生看书,然后口头叙述)这是死海形成的原因吗?为什么?那么死海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科学依据)既然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那么作者引用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就这样,通过步步诱导,层层深入地讨论,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顺利地掌握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问题设计难度要适中、辐射面要广

问题设计难度要适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了,尤其是刁钻古怪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也回答不出,就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太简单了,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脱口而出,同样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教学《孔乙己》时,设计“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是适中的;如果问:“《孔乙己》中的‘我’是鲁迅吗?”这个问题就太浅显了;如果问:“为什么说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者?”这个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回答出来,如果通过参考资料或老师“引导”的帮助而答出,就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

问题设计难度要适中,并不等于说全部设计中等题目。恰恰相反,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辐射面要广,难、中、易的题目都应该有。这样,“尖子生”、“普通生”、“学困生”都有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机会。稍深稍难的问题,可以由“尖子生”回答。如学习《老王》,“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可让“尖子生”回答。稍浅稍易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发言。如学习《老王》,“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可让“学困生”回答。问题设计要想方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有所发展。

三、问题设计和课堂导答要灵活

课堂提问大多是在课前备课时就准备好的,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精神状态,灵活机动地提问和导答,如换一种方式或角度,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钱梦龙讲《愚公移山》时,想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孀妻”、“遗男”的意思,就问学生:“有个孩子去帮助愚公移山,想想看,他爸爸能舍得吗?”学生轰哄堂大笑,这说明学生理解了。

笔者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问:“奥楚蔑洛夫的多变说明了什么?”见学生无一人回答,笔者马上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四个小问题,抓住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徇情枉法的奴才本性,引导学生来分析:①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②奥楚蔑洛夫变的特点是什么?③文章为什么写他几次脱大衣?④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经过分析,学生很快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大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四、对学生的回答要作适当引导

我们课前设计的问题,虽然自认为难易度比较适中,但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一时回答不出来。这时,我们老师就要积极给予引导。

如讲授《听潮》一课,笔者问:“你们知道大海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吗?”学生答不出来。笔者就启发学生:“你们读过描写大海的文学作品吗?”然后笔者朗诵了《观沧海》《浪淘沙·北戴河》等诗篇中描写大海的精彩语句。接着再问:“从上述诗句中你们发现大海有什么规律特点?”以求学生答出大海有“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淘天”的规律特点。接着又问:“为什么会无风三尺浪呢?”从而引出“潮”的现象,并适当介绍海潮知识。这样的导答,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对学生的回答要作恰当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我们老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评价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例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笔者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石拱桥吗?”学生一时答不出来。笔者接着说:“不少同学到过大城市,走过环城路上的大桥,你们仔细观察过吗?想想看,谁能说出它是什么样子?”经过这样引导,很快有学生举手了。笔者对主动回答并回答比较准确的学生,给予了恰当、中肯的评价。

以上所论仅是笔者粗浅的看法。课堂问题设计和导答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课堂提问和导答艺术的水准,仍是广大语文教师教研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期待这一课题早日有新的突破和进展。

(刘 秀 江苏省新沂市第六中学 2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