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将课堂提问落到实处

  • 投稿Xiga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62次
  • 评分4
  • 23
  • 0

戚晓玮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创设一种富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情景。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话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到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好的话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能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动力源。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从文章中挖掘有价值的话题,让教学在话题中展开。

一、立足文章中心设计话题

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中心,而围绕中心设计教学,寻找话题,则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启发学生将思考引向深入,从而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达到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的目的。

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中,在疏通完文意,教授第二课时时,笔者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得到验证?”用这两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研读文章,与文本进行对话,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教学《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笔者是这样操作的。文章的第一段是“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总领全文,那么“奇山异水”,到底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用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围绕关键句,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在概括分析之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体会“奇山异水”。

二、启发开放思维引入话题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这句话也正说明教师在教学时应精心设计话题,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的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的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

比如在讲授《云南的歌会》时,笔者抛开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先划分三大段“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再逐层分析。而是以话题“文中谁在唱歌?”来引发对课文的分析。学生拿到这个问题后,经过思考,有的回答“人在唱歌”,有的回答“鸟在唱歌”。乍一看问题有些突兀,但却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读出自己的精神与思考,且能够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抓住这一话题,学生既学得简单,又学得深刻。

三、开启文本对话抛出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启对话,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玩味品析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培养语感,滋养心灵。

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教学中,在学生解决字词障碍后,笔者先提问“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作为文章的题目?”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后,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因为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个别同学回答是“天性爱花的爸爸去世了”。对于这个答案,笔者再次提问“你从哪儿看出的?”同学接着回答“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样的对话,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再次品读课文,体会“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那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样一层层的揭示主题,让学生通过文本研读,真正理解了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花儿”的含义。

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现着创造、生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产生感悟,进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爸爸的花儿的含义”、“怎样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从哪些事件看出我不是小孩子了?”作为对话的话题,让学生与文本交流、思考、碰撞,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如果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和新知,那么整个对话过程必然充满创造的色彩。

四、引导学生提问深入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引发学生提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则是关键。教师要深挖教材教育因素,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所有的学生提问,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同时还要避免学生提出的问题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思考后再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文章的部分内容反复出现,这样就可以引发出“为何反复,反复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如《故乡》这篇文章,有几处景物描写,让学生认真读并引导学生提问,“这几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极力渲染了农村的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以烘托“我”当时悲凉的心情。老屋“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呈现出寂寥、破败的惨状。此处明写景,暗抒情,既渲染了氛围又以小见大,表现了广大农民渐趋破产的悲惨遭遇。在文末,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是“我”憧憬中的美丽景象,为故乡的远景勾画了美丽的蓝图,表现出“我”改造旧社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通过这样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学生既理解了主题,又明白了写景的作用和重要性。另外,在引导学生提问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针对文章开头启发提问,针对文章结尾提问等。还有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学生受个体差异、生活环境、知识面的影响,提出的问题会有很大差异。通过合作探究,提出大家共同存在的疑难点,由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思维方式的多样化;问题的交错,能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阅读能力。重视学生的提问,让学生的提问变成教学资源,这正是我们为人师者所要潜心钻研的教学艺术。

语文本身具有的人文性,为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力提供了丰富的话题。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话题,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师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内容、优化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这一定会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思考中激发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戚晓玮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