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

  • 投稿蓝调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17次
  • 评分4
  • 34
  • 0

柯菊英

人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更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对其进行学习、鉴赏确非易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品鉴、探究文章,让学生把鉴赏文学作品当成一件乐事,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品鉴、探究文章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以作者为“桥”,探寻文章主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所以品鉴、探究文学作品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教学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笔者先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写此词的时间,知道李清照的人生和作品可以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闺阁相思、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时代生活的优越闲适;后期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反映她在国破家亡、流落异乡后的孤苦凄凉。而《声声慢》正是作于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作者南渡之后。学生掌握了这些,再结合作品的内容,品味“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句子,很快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主旨:此词表达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亡国之愁。这与作者前期作品抒发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是不同的。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国君,此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由至尊的君主沦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脸”。学生了解了这些写作背景,在品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就能准确地把握“愁”的含义,原来“愁”是指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而不会把此词理解成一般的感旧伤怀之作。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思想、经历、社会背景关系密切,因而要知其人、论其世。所以,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切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把握作品的主旨。

二、从语言切入,体会文字的意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事物,给人以真切、具体、美的感受。文学作品要塑造形象、要表情达意必须依靠语言。如果说主旨是文学作品的将帅,那么语言则是文学作品的外衣;它是文学美的载体,作者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头脑中孕育的“意”表述出来。所以,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文学作品的语言,探究其意蕴,让学生从语言中获得真切、具体、美的感受,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语言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以说是大放异彩。“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坼”、“浮”二字,令洞庭湖那水势浩荡、广阔无边之景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照”字和“流”字,就将一幅雨后松针如洗,月华倾泻,珠水晶莹,只闻潺潺水声的幽美寂静之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一个“飞”字,写出白鹭正在广漠的水田上翩翩起舞,一个“啭”字写出黄鹂正在丛林中悠闲地唱着动听的歌曲,此二字以动衬静,使意境更加空明幽静;“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一“闹”字使整个句子灵动非凡,既写出满树杏花争相斗艳之景,又写出群蜂争采、蝴蝶绕舞之状,真是春意盎然。

中国古代散文与词赋的语言同样精彩。比如,苏轼写“赤壁”之景,他在《赤壁赋》里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作者描写了清风、流水、月色、高山、白露、天光,用“清”、“徐”、“不兴”、“徘徊”等词营造了“赤壁”寂静清幽的意境。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之景却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描写了山石、浪涛,用“乱”、“穿”、“惊”、“拍”、“卷”等词,描绘了赤壁的磅礴壮观。同一个人写同一处景物,却用不同的语言营造了迥然不同的意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自然也就不同。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的思维过程。”(《论文学》)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语言,体会文字的意蕴,感受语言的魅力,透过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透过作品主题,获得人生感悟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言志”、“载道”的工具,其主题显得尤为重要。主题是作家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从对题材的提炼中发掘出来的思想结晶,也是作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对理想追求的集中表现。所以,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让学生获得了很多人生感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作品来发现人、体悟情、领悟理,辨识真善美以及假丑恶,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获得感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高中语文教材里至情散文也不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项脊轩志》。作者写了一些发生在项脊轩的琐事,这些事情虽然琐细,但却是作者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历久不忘的事,所以这些我们平时熟视但感受不怎么深的事,一经作者真情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读来令人深受震动。如写怀念亡母一事,只写“娘一直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虽平淡至极,但却写出母亲对儿子的切切关爱,这对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温暖的回忆啊!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而读者看到这里也会忍不住哭泣,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父母等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会更深地体会到父母生我养我之不易。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感人”这一特点,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感悟。

又如乐府双璧之一《孔雀东南飞》,主要述说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在封建家长制下的爱情婚姻悲剧。作品赞美了刘兰芝、焦仲卿尤其是刘兰芝的反抗斗争精神,肯定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从作品塑造的众多人物身上,读者可以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而结尾的警世之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是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人生启示。

所谓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主题,提高学生对主题的认识,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

以上所述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作为文质俱佳的优秀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品鉴的地方是很多的。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

(柯菊英 广东省茂名市第五中学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