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 投稿小鱼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99次
  • 评分4
  • 25
  • 0

王金艳

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它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在教学工作中,常常是教师的理性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直观感悟,使一篇篇美文味同嚼蜡,美感全无。这种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使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熏陶功能消失殆尽,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水一潭。

一、用诗人的素养和激情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不但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真切的生活体验,还要具备诗人的文化素养。要以自己的儒雅、博学和对生活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切地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情去熏陶学生,引导学生。

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诗人的文化素养,还要拥有诗人一样的激情。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的那样:“教师本身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有什么效果的。”教学激情是一种教学状态,不能仅仅看成什么方法与技巧,他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深切的理解和体会,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还要有周密的课堂设计,积极自信的工作热情。这样才能在课上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情景中去。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是由衷的,它是内心情感的自然而真实的流露。能把激情带入课堂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一定会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仅仅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只有对教育人的事业充满了诗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

只有具有诗人的素养和激情,并善于以情染境,才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诗意教学情境,才能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

二、用优美生动的诗性语言激发学生诗的情调

汉语是古老、丰富而美丽的语言。从表意上看,汉语本身就具有一种朦胧的诗性特征,因此,语文也可以说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特别是高中语文,其诗意便愈发浓厚。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抓住语文课程的诗意特性,并抓住语文学习的阶段特点,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的诗意之美,引领他们诗意地进行学习,最终使其提高语文素养,诗意地生活。

而想要达成这些目标,关键之一就是教学语言的诗意化。于漪曾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语言魅力和自由的想象空间,说话讲究辞令,谈吐讲究文采,用语细心修饰。广泛吸收掌握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千方百计地用诗意的方式、绘声绘色的诗意语言把文本立体化、形象化,让语言文字表述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学生思想中的鲜活形象,让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赌其物、如临其境的感知效果,从而给学习者以持久的感知效果。

只有诗意的教学语言,才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使学生跟随语言进入诗境,在心中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化他们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对隐含在语言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等人类永恒命题进行深刻的精神体验,对情感、理性、灵魂等进行唤醒和叩问,对自我的精神家园进行追寻和重塑,最终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温馨的终极关怀——心灵的诗意栖息。

三、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课堂弥漫着诗的芳香

语文教学中的诗意,更要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实现。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全身心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让课堂成为平等生命体的对话和共同成长的场所,让师生心灵融通。在轻松的氛围中,师生敞开心扉,心灵彼此接纳,思想彼此启迪。

让教学问题首先来自学生,让问题解决首先问计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处于这一系统中的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的待遇,实现自身个体的最大化满足。

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阅读,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辩论。教师要大胆放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放飞学生诗意的翅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鼓励、组织学生探究质疑,合作解决,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能力。

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联读了苏轼的《定风波》和《卜算子》两首词后思考:为什么同一时期的作品创作风格迥异?苏轼命运多舛,旷达之气何来?指导学生运用比较鉴赏,在班级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生便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