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巧用音乐提高课堂效率

  • 投稿王盐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624次
  • 评分4
  • 89
  • 0

潘汉妮

中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像音乐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那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巧用音乐,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深刻地感受文章的意蕴和妙处,接受美的熏陶,就一定能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用音乐导课,创设良好的氛围

在导课时,巧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能很快融进文本,也能很快理解整篇课文的感情色彩。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如在上作文课“用心感受生活”时,一开课就引入歌曲《可乐年华》:“生活,是一团麻……生活,是一杯酒……生活是……”那耐人寻味的歌词,流畅的乐曲,使学生兴趣盎然,愉悦、轻松地走进了对生活、对人生的探索与体中,收到了与一般导课不同的艺术效果。在上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时,一曲慷慨激越的《沁园春·雪》便把学生带进了开阔辽远的意境中,激起了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急于去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以及青年革命家的形象。可见,巧用音乐导入,为学生营造与课文相一致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作品,并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可以起到抛砖引玉、创设氛围、调节情绪的作用。

二、巧用音乐,强化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音乐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容易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用音乐来创设、渲染氛围,让学生随着乐曲的喜而喜,悲而悲,愤而怒,忧而忧……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声喻声来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琴技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是古代诗歌中关于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为了让学生把握好琵琶女的思想感情在乐曲旋律中的变化,我结合一个忧伤的故事,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曲忧怨的《汉宫秋月》,那凄凉、低回的琵琶声像是在向人诉说心中的苦闷与悲伤,那轻快、愉悦的旋律又让人体会到了宣泄后的轻松……无需细讲,只要求学生再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想象,从而体会到琵琶女弹奏旋律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她在向人们诉说前半生的遭遇,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

三、巧用音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堂上有时虽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但是学生似乎总难真切地领悟,甚至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这时,如果巧用音乐,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领悟意韵,在音乐中理解文意。音乐中蕴涵着的丰富情感魅力是巨大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吸引学生投入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了课文内容,加对深文本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在讲授孙犁的名篇《荷花淀》时,首先重点分析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可亲可敬的年轻妇女形象,通过分析让我们感受到解放区劳动妇女的光辉品质。这时,我给学生放上一段歌曲《我的祖国》:“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在这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更形象地感悟、体味这群英雄的儿女的可贵形象,升华了主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音乐巧用结尾,增强余韵之效

课堂上不仅在课中巧用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也,也可以巧用音乐结尾,让其余音绕梁,以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从而继续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其实课文讲完了,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教师还应该努力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持续得长一点,让学生的深入思考持续得久一点,我们给学生留下一点回味的东西。在课程即将结束之际,除了布置作业外,让学生听听那优美舒缓的旋律,品品那耐人寻味的歌词,也许他们的心头便会有一股激情充溢,脑海便会有一丝火花闪现……而这些就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被称为“乐府双壁”的《孔雀东南飞》,当刘兰芝,焦仲卿殉情自杀后,我化用了与刘、焦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提琴曲《化蝶》,那如泣如诉的低回曲调,那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那古典文化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更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继续感受“焦刘”、“梁祝”爱情的美好,同情他们的遭遇,从而去深思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

★作者单位:广西岑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