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师用书注释的几点思考

  • 投稿崔胖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84次
  • 评分4
  • 99
  • 0

高 雁

学生升入初中之后,开始接触文言文,他们的文言词汇积累的甚少,独立阅读很是困难,很大程度上他们需要教材、教辅等资料的辅助和教师的讲解才能对文章进行理解。而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第一手材料,也是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因此,选文的课下注释显得尤为重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选文注释言简意赅,对教学很有帮助。然而教材、教参中误解的现象也并非不存在,这对教学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下面选取了教材、教参中我个人认为注释不当的例子,供大家商榷。

其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191页课文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课文给出的注释是“素湍,白色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然而教师用书236页中对本句的解释为“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很显然,教师用书编者在翻译文章过程中运用的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从字面的理解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是仔细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照教师参考书的翻译内容来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翻译为“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事实上,我们知道“雪白的急流”,尤其是“急流”二字,应该是汹涌的、澎湃的、是无拘无束的,它可以“回旋着清波”,但是让“急流”去“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未免有些让其强为所难了。联系上下文,“绿潭”是潭水平静时的写照,它才真正可以“倒映着”出岸边“各种景物的影子”。综上所述,教师参考书上的翻译如果译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似乎更为贴切。

其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67页第21课《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本句,课本只给出“共色,一样的颜色”这一注释,而教师用书中给出的本句翻译为“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

课本就“风烟”二字并没有加以注解,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教师用书的译文可以推断出“烟”应该理解为“烟雾”,对此我有一些疑义,于是查看其他版本的教材和教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便是《与朱元思书》,课本并没有对“烟”字加以注解,却有“风烟”的解释,注解为“风烟,指烟雾”,与人教版教师用书内容相比,似乎出现的问题更大,“风”字的含义并没有在注解中出现,而只是把“风烟”二字当做一个词语来看待。但二者又有一些相同之处,即都把“烟”译为了“烟雾”。个人觉得“烟雾”一词的含义很宽,查看《新华字典》,它对“烟雾”的解释为①泛指烟、气、云、雾等。②喻指轻薄的纱罗。就文章选文来说,作者在富春江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里的“烟”,应该是江上雾茫茫、好似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云烟”,或者说“云烟”应该更贴切一些。

其三、我们再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0页21课《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选文所给注释与教师用书对本句的翻译相同,都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结合文章来看,我们都知道“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那么鲁庄公说了把这些东西都分给别人,为什么曹刿还要咄咄逼人进而说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呢?看来选文中出现的“人”和“民”二字包含着不同的含义,鲁庄公的恩惠会遍及“人”而却非“民”。那么“人”具体指哪些人呢?结合文章,鲁庄公的“善举”只是局限在身边的群臣,并没有遍及到受役使的百姓,所以曹刿才会说“小惠未遍”的。因此本句如果解释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群臣”,是不是更贴切一些呢。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