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论高中作文个性化教学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434次
  • 评分4
  • 33
  • 0

梁紫源

目前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思想,放逐了真思想真感情而代之以形式和技巧的操练。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所谓像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形式,如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自定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难怪学生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

就作文教学目标而言,我们不是培养文学家,事实上,文学家不是你能培养出来的,社会也不需那么多文学家,而是培养我手写我心、抒情畅志的高素质的人,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认识社会、历史、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作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

提倡学生在作文中进行独立的思考,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个人自由地运用起理性的权利,是作文教学的应有之意。中国是一个文章大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所以几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一直非常注重所传达的思想道德倾向,而个人的独到思考和精辟见解却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具体到学生的作文,它同样印上了这种胎记。其实学生作文不需要负担过重的使命。教师应引导学生张开感觉之网,在生活的海洋里捕捞作文的珍珠;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抓取“激情”,作为创作思考的无尽之源;注意破译人的心声,累积作文成功急需的发觉、发现和发明。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在观察和穿通心灵的点拨上,使写作主体在认识大千世界的同时充分认识自我从而迅速获得令自己也惊讶不已的作文成功,并由此体验到驾驭知识的欢乐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批判是独立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层面,既然提倡学生作文要进行个性化的思考,批判的问题就无法回避。提倡学生作文中的批判意识在先前的语文教育、作文理念中是无法想像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以作文的角度来定义“批判意识”。批判是对既定规范的怀疑和反思,从真理意义上讲,思想的价值也就在于质疑和批判,在于它的现实针对性。当然,批判应在理性的指导下。迷失理性的泛社会批判虽能暂时赚取读者的眼球,但喧嚣过后尘埃落定,泡沫终是泡沫。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感情是作文的血肉。在思想缺席的前提下,学生作文的情感必然是虚假的,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色彩。从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新鲜的散发着无限热力的生命,而往往是平面的具有统一模式的仿佛在同一把剪刀下裁出的纸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惟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情感的本真呈现,推崇个性化的体验。只有从自己的命运和遭际出发来感受生活,才有可能获取生活中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碎片”;只有交织着自己的情感、个性和对命运的理解的生活的作文,才是一种生活的个性作文的写作,才能成为塑造人格的关键性力量。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文是一项需要激情,并创造激情的思维活动。这里的激情,就是一种写作冲动,它是兴趣、信心和期望的合金。通常情况下,一个感情淡漠的人,很难说会有什么事情能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的。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充当着点燃学生生命之火的角色,运用多种渠道去点击学生的心灵深处,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他们能产生情的共鸣,表现于写作。

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的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肯定不够,如果观察外物特征时,又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性灵的。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审美,张开生命的“第三只眼”,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因为只有美,才让人在日新月异、旋转飞动的世界里自然地生活、从容地做事;只有美,能够引导人们在蜂拥纷沓的资讯工具金属的冰凉里触摸到缕缕人性的温热;只有美,能够解放技术革命挥之不去的阴影与魔咒,消除技术的破坏性、毁灭性的异化力量,使它成为保护人的生命力及其幸福的工具;只有美,能够使人们超出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的罗网,从一个个物质的必然王国跃入精神自由的国度;只有美,能够引领人们的目光,一次次越过窗外钢筋水泥的灰色楼阵,找到上面那片飘着白云的湛湛蓝天以及那永远激动心灵的回忆、希望与爱恋。

然而,这种审美眼光正是目前学生所缺乏的。教师应注意利用语文世界丰富的审美资源逐步把学生引入审美新天地,学会审美。引导他们在观察和写作中融进自我内心的真切体验。听,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看,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所有这些不都具有着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么!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造化的神奇与美妙,从而生发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正如华兹华斯所言“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

关注学生的言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它带有传统、约定俗成和先发的特性,即我们一出生,一开始写作,面对的就是现成的具有规范属性的语言。而言语,则是个体基于自身生命体验之后在表达过程中所取用的适合抒发内在激情和想像的语言,它的个性化色彩理应得到重视和关注。

由此看来,言语与语言其内涵相去甚远。要改变目前学生作文干瘪、怪异或程式化的语言,必须解放学生的语言,使其真正发诸内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的学生倾心甚至沉溺于一些流行的网络小说,他们的作文差不多就是这种网络小说的翻版,满纸的“酷”“炫”和英语单词。如果把这种“时尚话语”就看成是学生的语言加以提倡,则是从一个死胡同钻进了又一个死胡同。因为它只有一个“时尚”的外壳,而剥离了“个性”的内核。从根本上讲,语言是载体,是形式,而写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才是内容,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