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不假事理,以求思维——材料作文“山羊过独木桥”别议

  • 投稿heal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07次
  • 评分4
  • 81
  • 0

杨顺仪

“山羊过独木桥”是高考语文2014年课程标准乙卷材料作文题,其题是: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扬弃话题作文之后的一道比较成熟的材料作文题。压缩概括材料,本是两两对决的山羊过独木桥比赛,一组比赛竞变成了毫无悬念的共赢局面——角逐双方互抱换位,全过了桥。这一新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思考还在继续着。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的方面,折射出“深化改革”这一时代主题;小的方面,诉诸考生的思辨能力,回归能力本位。但我认为,不假事理,以求思维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所谓仰望星空,下接地气。

这个文题材料,跟以往既给感性材料、又直接或间接给材料命意的材料作文不同,它只有对这个比赛项目的情况介绍及新情况的叙述,对这一做法是赞成还是反对,抑或赞成中有反对,材料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有材料叙述,没有事理点击,只有对当下场内的争论与事后场外的思考动作行为的描述,没有哲理性结论语句。但材料自身又隐含着丰富多样的立意角度,是对还是不对,让考生自己去发现、去表态,而不是直接明确立意,因而具有相当的原生态,而要让考生自己来表态,就要诉诸其秉赋练就的思维,思想上的懒惰者以及思维训练不够而“等、靠、要”立意的考生,首先就跌倒在思维足下。

有什么立意角度呢?纵观整个材料,审题立意,理应抓住关键词“不过”,这个转折暗示后面的内容是立意的重点所在,“今年预赛中出现的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虽是一组,却是材料关注的重点,也是引发当场争论的话端。针对“这一组”与“其它多组”(个性与共性)的对比,针对互抱换位、合作共赢与两两对决、决出胜负(和与争)的结局,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产生各自不同的认识,是坚守规则还是适时打破?是要竞争决出高下还是实现合作共赢?是固守还是变通?对创新的结果如何评价?……呈现材料大于思想的良好局面,呈现一箭多弹头散发的景象,因而“山羊过独木桥”作文可以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进至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想境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力地彰显了“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课程理念,从而凸显了不假事理,以求思维的长处与优势。

是材料归引到观点、思想,拿材料观点指引考生,还是材料大于思想,拿材料启迪考生?“山羊过独木桥”作出了明确的答复。材料大于思想的好处就是不用预定的观点、思想束缚考生思维,只定点不定向,而2012年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可以直接就船主与修船工的各自答话进行立意,2013年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更可以从切割师的一番小结性答话中确定写作角度,既定点又定向,看似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实却忘记了“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课程理念。是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思考得来的就要比他给的印象深。显然,不假事理,以求思维不是把学生往死里压,而是给考生审题立意松了绑,给了权,顾及到了经过十多年学校教育,思维已有飞跃发展的考生实际,让他拥有更广阔的自由天地。

不假事理,以求思维也使材料作文呈现生态持续性。从生态角度看,材料自身也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生态系统,它涉及文内生态与文外生态。文内生态指材料本身应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生态,它可以是静态的,自开自合,如尘封于库的档案。如2013年“切割玉石”材料作文,由事及话,话尽理现,理现事完,自成一体,其文本形态是静态的,没有再生性,只有启示性,是一个闭合系统,如平面镜般的静态观照;也可以是动态的,具有动态的生成性,山羊过独木桥,不显事理,只有当下进行着的动作行为的描述,进入到其中,对这一组新情况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沿着这个动作生发开来,想弄个明白,所谓言止意未尽,很自然地进至生成上来。文外生态,是指与这个文本文内生态相关联的方方面面,最核心的是外在于材料的读者,读者的参与,把隐含于材料的观点生发开来,有力地促成了材料的二度生成,并使之物化,得以体现出来,由叙及人,由文内到文外,由隐到显,仿佛材料本身只是整个作文的一半,呼唤考生来参与是其中的另一半,材料本身只是一个挥手,招引读者,而众多考生的参与,又有力地促成了内外两个生态的融合,在融合中促成材料的生成与发展,使材料形态呈现生态发展的持续性。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崇义县崇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