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语文味”在课堂上飘香

  • 投稿ido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21次
  • 评分4
  • 20
  • 0

陈旺坪

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营造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呢?

一、教学语言体现“语文味”

要想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课堂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文学语言,是进入情境的动力。语文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能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教师若能完全融入到教学情景中,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那么他的课会因教师充满语言的魅力而“语文味”浓郁。

如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我们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下雨时,总能见到父母送伞的身影,生病时,总能见到父母担忧的神情,生日时,仍能见到父母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那么,我们今天就跟随川端康成一起走近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再如教学《故乡》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有一个地方,我们永远无法走出来;有一种情结,始终由他而生。那是什么?(故乡)你的故乡在哪里呢?你对她有什么别样的感情呢?假如我们与故乡阔别二十年后再回到故乡,又会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来感悟鲁迅二十年后回到故乡的别样情怀。”一席话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他们感情的闸门,为学习课文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细咀慢嚼感受“语文味”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要关注语言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从语言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语言文字形成波澜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有通过细心咀嚼,耐心挖掘,用心品味,才能品出语文的味道。

如在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引导学生用“罩”、“盖”来替换“顶”字,从而品味“顶”字体现了雪的小,雪的薄脆。如果用“罩”或“盖”字,给人感觉雪好像很重,很多,铺天盖地而来,不能体现济南的冬天雪的特点。再如本文中“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卧”字与近义词“躺”字,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味:“卧”字用得妙,雪是薄薄地覆盖在房顶上,把雪的轻盈、悠闲之态描绘出来了。而“躺”字显得生硬、呆板,没有“卧”的闲适、惬意,不能体现济南的冬天雪的惹人喜爱。

三、动情朗读品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读”是理解课文,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这种借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

如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描写部分,感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黯淡愁惨的氛围;读抒情部分,感受诗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博大胸襟。读《呼兰河传》中“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则可以用舒缓的语调读出后园的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自由和神奇。

四、放飞想象写出“语文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很多名家都很擅长在文章中为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他们的作品语言精炼,却往往富含“弦外之音”,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发挥想象,把思维的空间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让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一堂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需要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相信,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师的自身不断努力下,我们能够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享受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滋养,让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散发醉人的芳香。

作者单位:江苏靖江市生祠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