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初中语文段落教学中情感体悟初探

  • 投稿wine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09次
  • 评分4
  • 11
  • 0

居凌君

段落是文章组成的基本单位,段落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构思的特点、中心的表达。因此,在新课程条件下,搞好段落教学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是,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绝不能还按照旧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段落教学。以前,面对一篇文章,我们习惯于把它大卸八块,单独分析,而后总结段意,再加组合,归纳中心。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使得一篇精美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作者的思路变得断断续续,蕴含的情感变得点点滴滴。学生所见到的只是一部被分解的机器,满地是零件,却体验不到作者的那种心绪,那种情感,而想要把握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整体情感也就变得难上加难,更不要说同作者的深入的情感交流了。

一、写作是情感的宣泄,阅读是情感的交流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实际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一种抒发,甚至是一种宣泄,好的文章大都是作者的某种情感到了不吐不快时的产物。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自序》中写道:“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魏巍是这样说的:“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因此,他在第一段这样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由此看来,在文章中,作者借助一定的段落,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二、树立整体意识,体悟文章情感

在实际教学中,段落是相对独立的,但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却是不能拆分的,所以,我们就要带领学生打破传统的段落层次观,树立整体意识,从宏观上去体悟文章中的情感。

要做到宏观体悟,就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联系作者生活际遇必不可少,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必不可少。例如学习《小石潭记》,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到阅览室查阅图书,到网上搜寻资料,互相交流等)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当时的政治背景,作者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目。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就不难领会作者在《小石潭记》里整体的思想感情,他们也就会迅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回过头来,学生再去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就变得简单多了。

三、抓段落关联,看情感主线

从单独的每一个段落来讲,它们和整篇文章都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但并不意味着,这许多局部简简单单地罗列在一起,就能组成一篇文章。一篇好文章,不是材料的堆叠或铺排,我觉得,应该是构成,而且是有机地构成。但即使是这种有机的构成,也离不开段落之间的关联,关联靠什么?一般来讲,靠的是过渡与照应,靠的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这样看来,每一篇文章也便都真的是一部机器了。但是,回过头来看,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绝对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而决非“机器”,因此,我们教学当中要抓住的段落是最为重要的关联,还是情感的关联。抓住了情感的关联,再去理解段落的内容和段落间的其他关联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比如《岳阳楼记》,既叙事,又写景,更加以议论抒情,但贯穿全文各个段落的还是情感,还是作者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两旬在文章中直接出现,更是作者在经过心灵的搏击,感情的炼狱后,那不可遏制的情感勃发。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把握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弄清楚作者为何叙事、为何写景。抓住了段落之间的情感关联后,再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等,就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效果举例

在实际教学中,我不断地把这些意识渗透给学生,学生们的反馈也是令人欣喜的。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初读后,不知所云,只是觉得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爱情的,再联系前面,似乎只是月下的浪漫感情。于是我鼓励学生积极地查阅书籍、资料,在了解作者的“一肚子不和时宜”的生活经历后,再反复诵读与交流,很快就体会到了作者蕴含于词句中的迷茫、疑虑、思亲、质询、豁达等一系列由郁结到旷达的情感和思想变化过程,进而对文中的类比手法加深了理解,对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于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调整得更为积极了。

总之,我们在进行语文段落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悟作者的情感,并紧紧抓住这情感,进入文章,融人情境,加强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其他的诸如结构方式、语言运用等外在的问题也便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