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悟汉字的智慧和魅力

  • 投稿投研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865次
  • 评分4
  • 89
  • 0

余宗波

一、汉字的科学性

汉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录符号,它的产生并不是随意的,无规律可循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著了《说文解字》,作者在此书中对六书进行了准确生动的阐述,第一次揭示了汉字造字法深奥的内涵。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我们祖先用这六种方法创造了大量的汉字,又教会了他们后代用这些方法去造字、用字。古人创造六种造字方法的原理是,尊重客观事物原貌,利用抽象思维加以符号化。其次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需要,在已造出字的基础上稍加某种意念的变化来造新字。古人利用象形方法造字时,多是由视角观察而得,或侧视、正视、仰视,或俯视,根据不同事物的特征,巧妙地造出了大量的象形字。象形字在汉字中仅占2%,但它是其他几种造字法的基础,对汉字偏旁、部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于具体可视的、轮廓清晰的事物可用象形法造字,对于那些介于清楚与模糊之间,或抽象的事物,这种方法就难以表达了,因而古人又创造了两种科学的造字法:指事、会意。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所造的字,形象具体,表意清楚,一看就懂,但无表音符号,因而难以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古人也看到了汉字这种缺陷,故又创造了形声造字法,用该法所造的字,既能表意用形旁,又可表音用音旁。如江、河、萌、鸽、犁、疆等,这类字在古汉字中占80%以上,它突破了汉字纯表意的局限,使学习者易认好读。在汉字庞大的家族中,除上述四法新造了大量字以外,还用转注、假借这两种方法造了大量字,可以说转注、假借既是造字法又是用字法。转注者就是制造同一部首的同义字、近义字,它的造字原则是“字形略变,字义略异”。如桥梁二字,都是木部,古代造桥都用木料,故以木作为部首,桥原是用形声法造的。由于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不断产生,要表达它们就要有相应的文字,但一时又难以造出新字来适应这种需要,因此古人就用了一种快速“简捷”的办法造了许多字。假借法的内涵是“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本无其字”是这种造字法产生的原因,“以声托事”是它的造字方法,就是同音代替。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现有的文字中,找一些字音与新事物的音相同的字,先借来使用,但这种借可谓“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只要一字被假借走,它的原意就不复存在,只是表示借者的意思了。汉字就是用这六种生动科学的方法创造的,它们互为基础,各有偏重,既表现了客观事物的特征,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又概括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今天我们从六书的发明创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很久以前就有着非凡的思辩能力。

二、汉字的人文性

1.以人文本,天人合一

古汉字的形体,最初大都取自客观事物的图像,其中最多的乃是和人类自身有关的图像。就如《说文》中所说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甲骨文中,直接由人体图像或包含有人体图像来表意的汉字,占了总字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说文》540部首中,与人的形体直接相关的部首有60多个。如天、大、人、心、尺、寸、寻、常等字,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人看事物”,既以人类自身为中心为主要的认识对象、反映对象,也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去认识万事万物、反映客观世界。

2.仁者爱人,贵和尚中

汉字构意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还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以“仁”为例。“仁”在甲骨文、金文里是在侧立的人形右下方画两短横,两端横是重文的记号,表示人与人相处要仁爱。《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许铉注云:“仁者兼爱,故从二。”段玉裁注云:“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无论何种形式的人际关系,都是一种“二人”关系,都要相互扶持,相互敬爱。古人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将其精辟地概括为六个字:“礼之用,和为贵”。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那么怎么能实现“和”的理想呢?古人认为,根本的途径是保持“中”道。“中”字形体,本像旗帜之类,“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来自四方而趋附,则建中之地为中央,后引申为一切之中。”中,又引申指事物的度,必须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

3.勤劳守信,追索美善

在古代,我国农业文明高度发达。《说文·力部》:“勤,劳也。用力者劳。”《尔雅·释诂》则以“勤”“劳”二字互训,“勤,劳也。”“劳,勤也。”从构字主体看,“勤”“劳”二字皆从力。《说文·力部》:“力,筋也。象人筋之形。”谓像人用力时筋肉纵横鼓起的形状。”其他如“男”字从田从力,甲骨文中“田”“力”二形为左右相并,会以耒于田中辛勤耕作之意,农耕乃男子之事,故以为男子之称。又有三个“力”字组成的字,三耒并耕,会协力之意,即今之“协”。

三、汉字的艺术美

汉字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其形体之美、识字之趣和书写之美。

有人认为汉字是世界诸种文字中最难懂难记难认的一种,这话并不夸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汉字构形之奇妙,内涵之深厚。只要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形体演变历史,学习汉字,书写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汉字产生后,有八种形体,分别是:甲骨文(殷、商)、金文(商、周)、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隶书(汉)、楷书(汉、魏及以后)、草书(汉)、行书(秦汉)。在这八种字体变化中,楷、草、隶、篆小篆变化最为突出,楷书尤为重要。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此以后,楷书一直被作为官方行施政令、传播信息的主要字体。今天,我们的印刷字均以楷书为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与字意丰富确切的变化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是其他民族文字所不具有的特性。

汉字在这种演变过程里也展现出了书法美、识字之趣。尽管汉字形体不断变化,但是它表意的特征几乎没变。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行汉字教学的时候,若具备一定的文字学功底,了解汉字的构意和形体演变,则可以将汉字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一方面可使学生从更加理性的层面去分析、记忆汉字,同时也可增加其文化素养。学生的识字过程将变得不再机械,写错字的几率也将会大大降低。如“大”字,是人站立时两臂和两腿伸到最大位置,实际上是正面看人形;“大”的概念很难定义,就用人站的这种姿势到达极限来表示,可以说是具体与抽象的巧妙结合;做人要诚实讲信用,因而“信”字就是由人与他的言语组合而成的。但汉字的形体给人一种联想,使人理解其意时就触发了无穷的想象,使每个人可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这个字形所表示的某种意义暗合起来,产生一种意念,去理解这个字就更生动具体和容易了。

认字是这样有趣,写字就另有讲究了。因为汉字是由独特的点、横、撇、捺等线条变化来组成,写字要讲究布局和力度,在练习汉字当中,不但训练了孩子乃至大人的空间想象构图能力,还可培养物理力学变化与相互协调的意识。这种汉字独有的写法——书法,成了一门学问和艺术,这种实用性是其他文字都不具有的。人们在写字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入其中,字如其人,神形兼备。学习书法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开拓人的形象思维,培养艺术素养,磨练意志。

汉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逐渐“缩小”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之下,文化也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更需要捍卫。

但目前汉语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是挑战:

一、学习生活网络化,淡化汉字学习氛围

今天,网络已遍及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导致了人与人代际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90后的孩子,从记事起,就可接触到网络。虽然通过网络,可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这最大的“利”背后隐藏的最大的“弊”就是稀释了母语学习的良好环境。比如说,现在写文章等,都是在电脑上直接操作,用笔的时间少之又少。“笔”功能的消停,对于汉字学习来说,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衡量课堂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长期和笔的疏离,致使汉字的笔画意义退化,提笔忘字,提笔错字,已成为了许多现代人身上存在的严重问题。这对刚刚处于习字年龄的孩子来说,极为不利。他们对汉字的笔画书写顺序,偏旁部首的特定含义等都较为生疏,更遑论深谙汉字文化了。

但是,无论处在何种时代背景之下,汉字的学习,是满足人基本认知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若忽视了这点,人生其他阶段的各种形式学习都将受到阻碍。

二、汉字文化基础薄弱,汉字使用状况混乱

在我们生活的周遭,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汉字使用的随意性高,错别字现象严重。较为常见的有:付(副)食,气(汽)车,番茄炒旦(蛋),不要浪废(费)……不胜枚举,你很难想象,每一期的《咬文嚼字》中所列举的错字、语法错用实例就真实地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们身上上演。还有在各种形式的广告中,利用谐音,随意篡改成语等现象普遍。这均是对汉字文化的亵渎。如果说被这样不良的风气浸染太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模糊我们的认知判断,汉字的规范使用将存在很大隐患。究其根源,还是由于对汉字文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尊重。

三、文化多元倾向,生造字词泛滥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在我国,最明显的就是受欧美及“韩流”的影响,如果说对外来文化不加过滤和辨证地吸收,甚至在吸收他国文化时异化了我国传统文化,这就类似于“文化奴役”了。

这种现象在网络中反应甚为普遍。伴随着网络交流技术的不断提升,网络语言的蔓延势不可挡,对汉字冲击力最大的就是生造字的出现。不仅如此,还将数字、字母、几何图形等融入句子之中。譬如现在流行的“非主流”,他们标新立异,求怪求异,将汉字形体扭曲或将汉字的偏旁部首随意割裂组合成“字”。看了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一方面,我们叹惋汉字文化的流失,另一方面,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深深担忧。

汉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同时它也要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汉字文化也是一个更新、发展与变化的过程。语言始终是与人紧密相关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吸纳根据生活需要新增的语法、词汇,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甄别、取舍,并非是盲目从众。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母语教学,在施教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只有在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之上,才可让新旧文化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