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唐诗宋词选读》注释献疑三则

  • 投稿wine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74次
  • 评分4
  • 63
  • 0

姜 楠

一、今宵剩把银釭照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释(8)“剩(jin)把”:尽管拿着。“剩”同“尽”,尽管。今按:把“剩”训为“尽”,肇始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其曰:胜,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字亦作剩。司空图《白菊》诗“黄鹂啭后谁同听,白菊开时且胜过。”胜过,犹云尽过也。欧阳修《蝶恋花》词:“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剩把,尽把也。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义同上。以上三例中的“剩”字,张相均训为“尽”,这似乎也讲得通,但是,如果把这三处的“剩”(胜)解释为“多”、“频”,上下文语意呼应更紧凑。“剩”为“多”、“频”义的例子在唐宋诗文中不胜枚举,我利用网上的电脑检索系统检索“剩”字,在《全唐诗》中得例111处,在《全宋诗》中得620例,在《全宋词》中得230例。

“剩”之单用,其义“多”、“频”等义者,唐宋诗词中其例甚多:

《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卷二百零八:“别恨双溪急,留欢五马迟。回舟映沙屿,未远剩相思。”卷三百零四:“惆怅朝阳午又斜,剩栽桃李学仙家。”“只因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卷三百八十五:“驴放秋原夜不归。日暖剩收新落叶,天寒更著旧生衣。”卷四百一十五:“留君剩住君须住,我不自由君自由。”卷四百五十:“只有今春相伴在,花前剩醉两三场。”卷四百九十一:“东君欲待寻佳约,剩寄衣香与粉绵。”“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卷六百三十三:“剪取红云剩写诗,年年高会趁花时。”卷六百三十三:“赖尔林塘添景趣,剩留山果引教归。”

《全宋诗》第一部白玉蟾:“剩把苔钱买风月,山屏低拥草毡眠。”毕田:“波寒剩寫哀弦怨,露冷偏滋泪篠斑。”蔡沈“东君赋予知何意,剩与胭脂使嗇香。”曹勋:“和鸾宝苑梅花路,剩有香传玉座中。”“翩翩剩读春风句,两目增明胆亦张。”“直须落日红无际,剩看群山翠扫空。”“是知诗兴多,剩寄怀人书。”“剩读佳章正凭槛,海棠花上雨疏疏。”“清香剩披拂,参横伴村醉。”“剩贮琴书供啸咏,更新窗户不青红。”晁公溯:“剩令龙虎登高第,再赋凫鹥美太平。”“从兹剩致百家酒,更可作意呼真真。”“从使郊原昏白昼,剩教草木洗黄埃。”“待传京兆眉膴样,剩写春容入远山。”“道人为我收松子,剩种清阴十亩长。”“少留剩看平羌水,更继风流太白词。”《全宋诗》第二部晁说之:“肯为嵇生徒著论,便同玄晏剩翻经。”“好向浮云傍归路,定应剩听入琴风。”陈棣:“剩作篇章酬节物,忍令相背去堂堂。”

排比用例是训诂常用的方法,从众多的用例中提取意义,是逻辑上的归纳法,相比前人,我们有太多的优势,不必穷经皓首,也无需羡慕钱钟书“照相机式”的惊人记忆,利用相关的检索系统,仅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将相关关键词尽数排列出,为我所用。有了充足的材料,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归纳,这样提取出的义项,就可以相对准确些。“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盖出于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戴叔伦和司空曙也分别有“还作江南梦,翻疑梦里逢。”和“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样的句子,但晏几道在词中并非简单模仿,而是照应前文“几回魂梦与君同”而来。因为以前以梦为真,每每失望,因此眼前果真相逢,还是惊魂未定,将信将疑,那痛苦的经验使他将真认作梦,而要几次三番地秉灯照人,以此来消除心中疑虑。以梦为真,以真为梦,笔法上腾挪变化,情感上则是一往情深。《全宋词》卷二郭应祥有“剩把烛花高照,频教舞袖轻翻。笛声幽咽鼓声喧,却恨更筹苦短。”“剩把烛花高照”句式和意象与“今宵剩把银釭照”一句几乎如出一辙,“剩”“频”对举,意思也相同,可谓铁证。

其实,“剩”的“多”、“频”等义不仅可以通过排比语例归纳得出,而且也可通过探求语源找到确切的解释。《广韵。证韵》:“剩,剩长也。”(“长”音“长物”之“长”)东西有了“多余”,当然也就有了“多”的意思,这也是从时间、频率的角度来说,就是“时常”、“频频”了。本来,张相把“今宵剩把银釭照”的“剩”训为“尽”并无大错,但是《唐诗宋词选读》的编者们说“剩”同“尽(jin)”,把“剩”读作“jin”,讲成是“尽”的通假字或古今字,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5“舞低杨柳楼心月”:舞腰越弯越低,使她感到挂在柳梢、照到楼中的的月儿也随着下沉。注6“歌尽桃花扇底风”:歌喉越来越高而急促,使她觉得拿在手中的桃花扇也跟不上那快速的节拍。这样的注释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其实,“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紧承上面的宴会描写,以工整精巧的对句描绘歌舞盛况。“舞低杨柳楼心月”,意谓挂在柳梢、照亮楼心的明月在酣舞中渐渐沉落;“歌尽桃花扇底风”一句,吴世昌先生认为,桃花扇,是歌舞所用团扇,一面画有桃花,另一面即书曲牌名目,征歌者就目点唱,歌女依点倚声。善歌或美色者客所竞赏,歌尽扇上曲名矣。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双关《国风》之“风”。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歌女已经唱完扇上所列的歌曲。(《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8页。)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这两句巧妙地写出了纵歌狂舞,通宵达旦,整个宴会热烈而欢乐的氛围。

三、除非问取黄鹂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3“唤取”:呼唤。取,语助词,犹“着”。下阕“问取”的“取”与此相同。注4“问取黄鹂”:向黄鹂打听。黄鹂随春而来,应知其去向,故要想黄鹂打听。问取,询问、打听。这样的注释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既然说“取”是语助词,犹“着”,那“唤取”、“问取”就该译作“唤着”、“问着”,而不能译成“呼唤”、“询问”和“打听”了。按这条注释的前半段话,其实是抄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是没有抄完整。《诗词曲语辞汇释》“取”字条目下说:“取,语助词,犹着也;得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初版于50年代初,对于俗语词的研究,有着筚路蓝缕之功,善莫大焉。但无可否认的是囿于种种局限,这本书未能达到尽善尽美。正因为如此,后来的许多学者,如蒋礼鸿、郭在贻、王锳、顾学颉、王学奇、王云路等都在俗语词的训释上做出不俗成绩。仅就“取”字来说,顾学颉、王学奇在《元曲释词》里认为,“取”,随文见义,这就比张相的结论更合理更准确,而当代女学者王云路的《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一文,更是从理论高度归纳和完善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的一般规律,她指出:六朝时期“取”在单音节动词之后是有实义的,应视为平列结构。后来,这一结构发生了变化,“取”可以与众多的单音节动词相结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表义成分越来越小,表音功用日益明显,逐步虚化为附加成分。

唐宋诗词中此类结构大增。如唐《寒山诗》第二八五首:“勉你信余言,识取衣中宝。”“识取”即认识,记住。又第二四三首:“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看取”即看,观看。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宋张元干《贺新郎》:“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呼取”、“唤取”即呼唤。晏几道《六幺令》:“都待笙歌散了,记取留时霎。”“记取”犹记住。李清照《渔家傲》:“九万里云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吹取”犹吹走。又有“认取”、“寄取”、“携取”、“载取”、“系取”、“留取”、“收取”、“分取”、“惜取”、“怜取”、“听取”、“斫取”等。这些双音节动词中“取”的含义都虚化了,只是一个构成双音节动词的虚语素而已。所以,教材注释说“取”是语助词,这大体正确,但说犹“着”,就属画蛇添足了。这里的“取”只是虚化了的附加成分,并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些现当代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为教材编者所采纳,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