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略谈散文文本解读的问题与对策

  • 投稿百科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918次
  • 评分4
  • 97
  • 0

张海容

尊重作者的主观思想,重合作者的精神世界,对散文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学习,进而准确掌握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纠正当前散文教学误区的关键所在。我们如果能够接受内容决定方法、“教什么”决定“怎么教”这样的基本原则,那么就应该承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文本是散文文本解读的前提

文本理解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感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作为物的资源的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所以,合适的散文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

二、尊重作者的主观情感特征与文本的客观情感世界

尊重作者的主观情感,并把握作品的客观呈献,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肢解了那些完整的文本,遮蔽作者,误读语言,歪曲文意,教出来且由学生接受的内容或许与文本原初旨意背道而驰。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是很要紧的。赏析时,要走进那个活生生的“自我”。文革后把主要精力转向散文创作的老作家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不管是哪一类型的散文,作者的终极意图只有一个,那便是抒情或说理。散文是对自我(真实、本色的作者)“内心世界”的审美感召(情感的把握、心灵的自剖、生命体验的外化),是对自我“精神家园“的诚挚追寻和大胆呈献。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叙述,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精神的对话,与文本语言展开心灵碰撞。

三、准确把握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

周涛的《巩乃斯的马》是广东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把这篇散文的教学重心放在分析理解“马”的形象上。先让学生在悬念中欣赏和马有关的雕塑艺术奇葩,由此导入三个部分的教学主体:欣赏马的形象进而提炼马的精神(自由奔放、进取上进);品味文章语言(托物言志、场面描写、修辞手法)及情感(对马的喜爱,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拓展延伸。纵观整堂课,处处闪耀着教师纯熟的技艺以及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整堂课过渡自然,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积极参与,顺利完成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快速阅读有关马的描写段落,概括马的形象和作者寄寓的感情;赏析本篇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鉴赏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但是如果我们从《巩乃斯的马》的文体出发,细究文本,就会发现,这种理解与教学内容的设定,与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比较起来,还是有出入的。作为一种以坦露自我、抒写真情为主的文体,作者回忆那段时期对巩乃斯的马的感情变化,其真正目的是为了观照出马的精神与灵魂,寻找到人生存应具有的自由勃发、酣畅淋漓的生命状态,而不仅仅是对马的喜爱,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在那个神圣的尊严被任意践踏,鲜活的生命被无情摧残,坚守的信念被残酷捣毁的特定年代,有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终于,在备受煎熬的痛苦生活中,周涛在巩乃斯草原上找到了这种力量,那就是巩乃斯的马。“马”的形象尤其是群马狂奔的激烈场面使作者找到了生命的出口,找到情感的对接点,引起了他对世界的思考,通过马联想到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其深层的忧郁,联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与进取精神——现实与想象、情感与理性交织在一起,这样才使文章如此大气磅礴。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大家忽略。这篇散文是在“文革”这么一个特殊背景下的作品,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生活的匮乏,那时的周涛也一定在文化沙漠中徘徊。可是,这篇散文没有如别的“伤痕”文学一样,表现不满与伤感,而是旗帜鲜明地显示了崇高壮烈的生命境界。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巩》是作者在备受煎熬的时光中成就了其非比寻常的性格,从而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对这些马赋予的深厚感情。

所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的关于马的自由奔放、进取上进、民族精神等品格,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文本是依据,我们找出文中关于写“我”与马的语句,就不难看出作者与马情感相依的关系,也可以很明显地理出其所贯穿的情感线索:压抑、单调、寂寞(由于精神的压抑,我们骑马奔驰)——开朗、舒展、痛快舒畅、高兴得大笑、笑得流泪——热血陡涌、热泪盈眶。我在上这篇课文时,导入新课教学之后,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炼出能表现作者在那段时期,由马所引发的情绪波动的词语,并根据这些词语画出作者情绪波动的曲线图。以此作为抓手,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对作者情感变化的体悟,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从文体所决定的内容实质上看,和诗歌一样,散文呈现给我们的是社会与生活的一段剪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生命中的一段历程,也可能是滚滚红尘与漫漫长路之中的一点一滴。从作者的意图来看,散文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还应该有文字所承载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和所思所悟的体验。每一篇散文的构思与形成,都存在着一条从本真生活到长期酝酿再到创作成文的贯穿线,作者的意图始终贯串其中:“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从始而终的是作者一个又一个意图的串联。如果我们教师欠缺了作者的为文意图意识,弱化了意图的标尺价值,我们真的会在教学活动中束手无策,举步维艰。比如历年高考试题里,提供给考生的那些散文,其写作者往往对所提之问及其答案甚感意外,有人并不苟同所给出的参考答案。原因大约就是作者的缺席。

所以,教师能否深入解读散文文本,把握作者为文意图,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准确性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文本解读随意性的根源,就在于脱离了文本本身,在于忽视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作品的客观呈献,未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从文本解读到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个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教师必须努力钻研,不断积累出深厚的品读功力,对于课文,要花时间、动脑筋去读,要深入课文,细细地咀嚼、深深地钻研,力求发现其独到之处,这样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从根本上杜绝随意的文本解读。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