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孤清是孤清者的墓志铭李商隐的《蝉》赏析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612次
  • 评分4
  • 52
  • 0

岳雄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的《蝉》,可以说是咏物的名篇。

前四句直接写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那么,居处越高,所得越少。食不饱,力不足,难免有怨,于是,蝉连连嘶鸣,频频申诉,希望改变现状,却于事无补,徒劳费声。

纵然蝉耗尽气力,声疏欲断,近乎沉寂,树依然青青翠翠,无动于衷。冷淡漠然,可见一斑。

“难饱”固然恼人,误解更令人难过。餐风饮露,高洁自守,所需甚微。可就连这些许所需,也不能满足。蝉所以不停申诉,想来是认为树的漠然背后还有误解吧?漠然可以隐忍,误解断然不能接受。沐者弹冠,浴者振衣,身之察察焉能受物之汶汶?

居高难饱,亦不就低;饮露难得,誓不啜醴。饥饿而坚守不移,力尽而申诉不止,为与不为之间,操守自显。

栖高饮露,高洁自守,是蝉的个性。诗人呢?清高自处,而世情冷淡,无人相知。无怪乎他会被蝉吸引,想到自己的身世。

心理学家认为,凡忧郁之人,定有惆怅过往。就这个论断来说,李商隐是一个最好的注脚。

垂髫丧父,千里扶灵还乡;总角务工,勉力支撑上下。生活的孤苦,使得李商隐对那些曾给予过他温暖的人,无比感激。当他身不由己陷入党争,因排挤迫害,生活困苦时,他固然希望改善现状,可他更需要的是诉说,是希望大家了解他内心的感激,希望大家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居心叵测、忘恩负义的人,希望大家知道他其实是冰心一片无人知晓。可是,尽管李商隐很努力地去申诉,去辩解,换来的依然是牛党的无动于衷,李党的无尽冷漠。

自然,当李商隐看到那夜夜嘶鸣的蝉时,会不由自主想到自己的身世。

颈联主题转换。想来,是强烈的触动使得诗人将目光由蝉转向了自己:宦海沉浮,居官卑微,屡屡受挫,穷愁潦倒,如桃梗浮水般漂泊不定,怎能不想到故乡?许久不曾回去,家乡田园里的杂草恐怕长得跟荒野里的草一样多、一样高了吧?或许,是该挑个时候回去了,回家乡了此残生,总比遗骸暴野要好吧!

这个念头才一闪而过,李商隐就被蝉声拉回了现实。他毕竟是被生活磨练得分外坚强的李商隐,虽然生活清苦,且不被人理解,但是,既然选择了以仕途展抱负,以学识济天下,那就该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毕竟,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只能是一句牢骚罢了。行所当行,生无所息,才是士人一生的宿命!

于是,他的心情由低落转为平静,写下了“烦君相警”“我亦家清”的结语,表明自己依然会清高自守的心迹。只是,现在的坚守,不再为他人的了解,只为自己的心安。

孤清一如既往,执着一如既往。只是,短短几年后,被长期漂泊拖垮的他就不得不因病返乡,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五岁。

读李商隐,常会想到寓言故事里的那只蝙蝠,被鸟类看成兽,被兽类视作鸟,最终,既不被鸟类接纳,也不被兽类待见,只能孤独地飞翔在黑暗的夜里,被漫漫长夜所吞噬。

或许,缺少必要的玲珑,在芜杂的社会中,孤清注定只能成为孤清者的墓志铭吧!

作者单位:四川彭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