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

  • 投稿Su S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821次
  • 评分4
  • 14
  • 0

赵丽

语文学科本身是敞开的,是向学生和世界敞开的,它需要学生去理解、去感悟,单纯的应试反而消耗了语文的生命力。而语文学科中,现当代诗歌的教学尤其能展现出汉语言所具有的魅力。

一、学生接受力与现当代诗歌

文本与接受,是接受美学理论下的一组概念,旨在强调读者接受对于文本的影响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现当代诗歌在理解和接受上都有偏差,大多学生都以理解古诗的方式去理解现代诗歌,在现代诗歌中找意象,找能表达作者观点的诗句,结果是意象被找到了,关键句也被找到了,但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却出现了偏差。比如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有一首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学生认为“海水”“冰块”“春天”等是关键词,能够表达作者对于时代,对于人生境遇的看法,但是从诗歌的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的是当时个体蓬勃的生命力,虽然有希望,但其中掺杂着很多苦难。虽然通过关键词,确实在一定层面上把握了诗歌,但是却会出现某种偏差。

其次,学生对于现当代诗歌的接受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偏见,总认为用白话写出的诗歌不如古诗,事实也是如此,现代诗的历史也就百年之久,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无法与一个发育了五千年的古诗所取得的成就比较的。于是,学生大多不愿意接触现当代诗歌,即便在语文课中接触到,也只是当课文学习,学习过后也就不再触及。

二、从意象到语言:现当代诗歌教学原则

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说,学生对于现当代诗歌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教学能顺利完成也不能从诗歌本身入手提高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力。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的教学必须从语言着手,以语言分析为教学原则。

要以语言为主,就面临着教学方式的过度。从古诗教学以意象为线索过渡到现当代的语言教学。如何过度?笔者认为,现当代诗歌是在西方思想和理论影响下的产物,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诞生的,其里面内含着现代观念,西方的科学主义,而语言转向在19世纪初对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思想在现当代诗歌中都留有印记。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尤其是白话诗歌,它所展现的语言是具有灵气的,是在敞开一个世界,也是语言的本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诗歌的整体去考虑,尽可能不要选择具体的关键词,也就是诗眼,更何况在现代诗歌中并不一定能找到诗眼。现当代诗歌大体上是分节分章的,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有四章,食指的《相信未来》有七节,整首诗歌不是哪个词就能概括得了的,而是要进行通篇的连贯理解,这样语言与言语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语言背后具有的内涵也是在联系中诞生的。

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意象这一概念总会缠绕着学生,即使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摆脱它的影响。但是,就笔者提出的教学原则而言,必须避免意象或者说是诗眼的影响,要以诗歌语言为基础,在联系中领略诗歌的意味。比如《相信未来》最后一节:“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首诗歌诗人以激情的方式热烈呼唤读者要相信未来,如果单独拿出某个词语来解读,整首诗歌的生命力就会被弱化,就不能很好体会到这首诗所具有的澎湃感情以及在这种感情之下的无奈和痛心。现当代诗歌的语言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不能拘泥于常规的古诗教学方式,古诗在一般教学中是不能仿写的,但是现当代诗歌却是可以仿写的。比如《相信未来》的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这首诗仿写,进而强化学生对于现当代诗歌的语言敏感度,达到梯度教学的目的。

三、还原一个世界:诗歌教学的境界

与古诗教学一样,现当代诗歌教学最后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古诗给予学生的意境美在现当代诗歌中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就是说现当代诗歌的优秀作品是通过诗歌还原了一个世界,它把读者所不知的世界展现给了读者。这就是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境界所在。这个境界不是教师教授给学生的,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领悟到的。现当代诗歌还原的世界,是一个用语言文字造就的世界,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感悟力才能通过阅读面对这个世界。如《相信未来》,这是作者在“文革”初期的作品,被学界界定为民间写作,它所展现的是“文革”中,个体在经历的沧桑之后对未来的看法,可以说是那个特殊阶段个体所具有的品质。它还原了一代人的愿望和那个特殊阶段人的遭遇。现当代诗歌不是休闲之作,教学中也不能一笔带过,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诗歌所敞开的那个世界。

高中语文教学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是个比较棘手的任务,同时也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但作为语言文字文本,现当代诗歌具有其他文体没有的语言魅力,在诗歌的语言中始终向接受者敞开着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接受者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对于现当代诗歌先入为主的排斥,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引导,从语言入手,启发学生去接触和了解诗歌中的世界,从而优化现当代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文本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