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古诗文中的“美人”形象

  • 投稿小庄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08次
  • 评分4
  • 83
  • 0

马小凤

“美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可以是阴性,也可以是阳性。可以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以似燕颔虎须,光射寒星。无论是阴柔还是阳刚,都可以称其为美人。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阴柔与阳刚往往是不够的,在审美标准与接受心理上,阴阳必须是融合的。

中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美人形象的作品,可以以《诗经》为代表。《诗经》对淑女的描写常以“水”为背景。《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塑造了一个水中美人的形象。再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千古传诵的美人赞歌。《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也以“水”来起兴。“水”在《周易》中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属“柔”。《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即以“水”为女性。《大易粹言·卷八》:“土以水柔,水以土流。”即表明“水”的柔性。

作为淑女的主要特征,“柔”并不是《诗经》中女性的唯一形象。与“柔”相关的是“静”:《周易新讲义·卷一》:“至柔至静,含万物之道也。”即以“静”与“柔”并举。因此“静女”也成为“淑女”的另一个代名词。《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毛传:“宾主和乐,无不安好。”以“安”来解“静”。“安”,甲骨文作“”,像一女性独处室中,即表示“娴静”之意。

无论是淑女的“柔”还是静女的“安”,都属“阴”性,在女性塑造上,都不如《诗经》中“动静”结合的“美人”——“硕人”传神: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女性所应有的美的属性是“柔”的话,满足这一本质的女性形象可以“淑女”、“静女”为代表。而“美人”则在“柔”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融合“刚”的属性;在“阴”中还要带几分“阳”;在“静”中还须有几分“动”。《硕人》此句描写其手、肤、领、齿,首、眉,都是静态的形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化“静”为“动”,写出了“美人”的动作。在写作手法上,宗白华先生称之为“以动写静”(《艺境》)。即: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光有静态的“柔”,显不出“美人”不同于一般女性的独特;光有动态的“刚”,在女性身上则又显得轻佻,《人伦大统赋·卷上》说:“膝摇身动者,薄劣之人也。巧笑倩兮,美目盻兮,不在于行,可谓谄媚。”而只有二者相得益彰才是真正的美人。如《论语注疏·卷三》:“倩,笑貌。盼,动目貌。言荘姜既有巧笑美目倩盼之容,又能以礼成文。”这种刚柔互济,不显得单调、缺少变化,同时也不显轻佻的特点,创造了《诗经》中著名的“美孟姜”(庄姜是其代表)形象,以至于有“岂其取妻,必齐之姜?”(《陈风·衡门》)的无奈。也正是这种“美人”的追求,催生了对中国古典“美人”形象阴阳和合特点的审美期待。

“美孟姜”身上的“阴阳和合”,更直接地体现在对“玉”的追求上。“佩玉”是古代君子士大夫身份的象征:《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屈原“登昆仑兮食玉英”(《涉江》);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世说新语·赏誉》);嵇康“若玉山之将崩”;李白“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在《诗经》中,“佩玉”的确不限于男性,孟姜就可以“佩玉”。《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玉有“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这五种美德是不限于阴阳之别的。君子身上不可少,“美人”身上也不可或缺。所以,玉也常见用来形容女性。《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杜甫《佳人》:“新人美如玉。”姜夔《暗香》:“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美人如玉”,君子也可如玉,《周易口义·卷八》:“夫玉之性,刚柔全也。”中国美学上对“玉”的偏好,正是对阴阳和合文化特质追求的反映。

“美人”不限于女性,君子也可成为“美人”。“子都”便是与西施齐名的美人。阎若璩《四书释地续》:“子都,古之美人也……遂以为国中美男之通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性“美人”着实不少。《诗经》中便不乏其人,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也自不必说。甚至有以男性之美来形容女性的内容。《后村诗话·卷三》载:“古今赋咏闺情者,不过恩怨相尔汝……陈子高絶句云:‘壁间卫玠眉目是,膝下枚皋言语真’。”《晋书·卷三十六》:“京师人士闻其(卫玠)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卫玠就是当时人所共知的“美人”。《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魏晋士人尚白,喜欢敷粉,追求体态的轻盈赢弱,本就是对柔性之美的向往。这种当时所谓的男性美人,还有句子对其加以细致的刻画。如《罗敷行》:“东方千余骑,夫壻居上头。何用识夫壻,白马从骊驹,青丝繋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晳,鬛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歩,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壻殊”。罗敷所描绘的夫婿不仅具有了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剑,马,功名,美须都是其象征。同时又具有阴柔美的元素:白,轻盈,冉冉。这阴阳二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妇女理想中的“美人”形象。

这种阴阳和合的美人的具体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得最为具体。看《水浒传·六十一回》对燕青的描写:“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纪,三牙掩口细髯,十分腰细膀阔。戴一顶木瓜心攒顶头巾,穿一领银丝纱团领白衫,系一条蜘蛛斑红线压腰,着一双土黄皮油膀胛靴。脑后一对挨兽金环,护项一枚香罗手帕,腰间斜插名人扇,鬓畔常簪四季花。”燕青是梁山好汉中少有的美男子,他的美便是刚柔合一的,既有“腰细膀阔”的体格,又有“插花弄香”的柔情,与一般好汉的阳刚之气不同。如武松:“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第二十三回)武松虽也是梁山中容貌较好的英雄,但缺少了阴柔的一面,比不上燕青的美,这也是梁山为什么派燕青去与李师师谈判的原因之一吧。

再如扈三娘:“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第四十八回)扈三娘是《水浒》中唯一正面描写的美人,她的美,柔中有刚,阴阳和合,和李师师的“玉貌花颜”(第七十二回)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美人”形象的形成,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并济,阴阳和合思想的影响的,反映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特点。

作者单位:四川广安市武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