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模式的尝试——《我有一个梦想》课堂实录及反思

  • 投稿排骨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936次
  • 评分4
  • 62
  • 0

陈智峰

课堂实录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课间播放汪峰的歌曲《我们的梦》)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歌名是什么?

生:《我们的梦》。

师:对,这是汪峰的作品,这里所讲的“我们的梦”是指什么?

生:2008年奥运会。

师:那我们的梦圆了吗?

生:圆了。

师:是的,我们的百年奥运梦最后圆了。在40多年前,有位黑人也有个梦,到底他的梦能不能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我有一个梦想》(板书)。光从这个题目来看,你来猜猜本文会写什么内容?

生1:马丁·路德·金在讲自己梦想的内容。

师:嗯,他的梦想“是什么”?

生2: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怎样去实现这个梦想?

师:很好!光从这个题目,我们就已猜到了课文的内容。其实“看题目,猜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常见方法;同时也是对我们写作时拟一个好标题有重要的启示。我把刚才大家讲的几个方面板书一下。(板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地整理下文章的结构。整理好的同学举手示意我。

生3:1~7段是“为什么”,8~17“怎么做”,18~34“是什么”。

师:谁有不同意见吗?

生4:1~6段是“为什么”,7~17“怎么办”,18~34“是什么”。

师:根据这两个同学的意见,18段到课文最后归纳为一部分,分歧就是第七段到底放到上一层还下一层的问题。好,那我们先齐读一下第七段。

生:齐读第七段。

师:读了之后,请你谈谈归为哪部分更好?

生5:归于“为什么”更好,因为这段讲的是梦想不实现就对国家带来的不良影响。

师:有道理。所以这段划到“为什么”部分也许更好。现在我们统一一下,1~7段“为什么”,8~17段“怎么做”,18~34段“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班刚好是三大组,我们就分组研读一下。第一组主要研读“为什么”部分,第二组研读“怎么办”部分,第三组研读“是什么”部分。这次要精读,深入领会每个部分的内容,还有好好品位一下语言,等下推代表全班分享。(约5分钟)

师:我们先请第一组的同学先来讲一讲,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

生6:因为当时的美国,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师:为何得不到保障,就想到这个梦想?

生7:因为100年前,有个《解放黑奴宣言》。

师:这个宣言是谁签署的?

生7:林肯。

师:100年过去了,黑人本应得到解放,可是这个梦想并没有实现。举个例子,就在这次演讲不久之前,一个黑人妇女因乘坐公交车没有给白人让座就被捕入狱,这件事正是这次25万人大集会的导火线。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8:有句话更形象:“诺言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师:对,正是因为这个诺言没有兑现,那么没有兑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哪一段最能集中反映这个现象?

生:第三段。

师:那我们来齐读第三段,看看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9:100年后的今天,黑奴的生活现状。

师:那么100年后的今天到底怎么样?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下第三段。

生10(一女生读第三段)

师:我们先不点评,再请一位男生读。

生11(一男生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太温柔了。

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生12:4个“100年后的今天”。

师:对,这个时刻很重要,时间很长,所以这个时间要读的慢一点,突出时间长。请关注这种反复咏叹的手法。还有其他需强调的吗?

生13:镣铐,枷锁,备受压榨,仍然,萎缩,流亡者。

师:很好!请关注这里主要用到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与排比。

师:还有其他需突出的吗?

生14:最后一句的“骇人听闻”。

师:好的,我们突出这些词再次读读看,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生15(一女生范读)

师:读的不错,突出了重点的词句。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

生:全班齐读。

师:读得非常到位,为我们自己鼓鼓掌。100年前,宣言给黑人带来了希望;100年后,诺言仍是空头支票。这正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研习“怎么办”部分?

生16:第十段,要“坚持向前”。

师:坚持到什么时候?

生17:正义和公正实现的时候。

师:哪些段落最能体现?

生18:11~14段。

师:那这样好不好,我来问你们来答,我们一起合作读这几段话。

(师生对读,师换读“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为“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才满足”“你们难道还不满足吗”“你们现在总该满足了吧”,学生的回答越来越坚定。读完后,学生自发鼓掌,课堂第一次高潮形成)

师:哪些词要突出?

生19:只要,就,仍然,决不。

师:关联词和形容词要突出。大家刚才的回答非常肯定有力。这是“怎么办”的一种方式,要“坚持到底”,还有其他方式吗?

生20:第八段,要不断升华到精神境界。

师:那我们具体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生21:不采取暴力行为,要举止得体,有纪律。

师:这让你们想起谁了?

生22:印度的“圣雄”甘地。

师:是啊,暴力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非暴力有时比暴力更有力量。所以我们说马丁·路德·金提出的“怎么做”相当有道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习“是什么”部分?

生23:他的梦想是使黑人得到白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

师: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

生24:平等,自由。

师:我们在这一部分的最多的就是“自由”,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那我们现在去现场体会一下他讲话的语气,同学们对照课本,听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像。注意他讲话的语气和神态。

生(看视频,听录音,约3分钟)

师:对于他所说的梦想,你对哪几段最有感觉,以他的语气选2~3段来读一读。等下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来展示一下。

生25(演讲21~22段,掌声)

生26(演讲22~24段,掌声)

生27(演讲20~23段,掌声)(课堂第二次高潮形成)

四、读写结合,促进内化

师:掌声说明了一切,刚才大家的演讲都热情洋溢。接下来试着用笔写下你的梦想,仿写这几段,注意修辞,等下向全班展示。(约5分钟)

生28:我有一个梦想,我想解下背上沉重的行囊,无忧无虑地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化成一束蒲公英飞到一片我能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可以站在高高的山峦上毫无顾忌地放声歌唱!(掌声)

师:看来我们的高中生活实在是任务太重,压力太大了。谢谢你的坦诚,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生笑)

生29: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贫穷和战争的硝烟能够随风而去;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欺骗和狡诈将不会出现在人们之间;我有一个梦想,终有一天,正义和无私能够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永远长存。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掌声)

师:你很有正义感,向你致敬!(生笑)

生30:我有一个梦想,能在喧嚣的城市中觅一处净土,被清新的空气包裹,用澄澈的甘泉洗涤那沾了些污秽的灵魂;我有一个梦想,那常受着煎熬的天空可以褪去黯然的黑幕,重新焕发属于他的湛蓝;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每一个湖堤上都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像镶嵌着玛瑙的绿带系在祖国的腰上。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掌声)

师:你非常有环保意识,向你学习!(生笑)(课堂第三次高潮形成)

五、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师:让我们回归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它实现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实现了”,有的说“没实现”)

师:你们怎么判定的?45年之后,另一个黑人也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他就是奥巴马。现在我们来听听他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发表的就职演讲。

生:看奥巴马就职演讲视频。(下课铃声响)

师: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大家一起去探讨。下课。

课例反思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母语的“读写听说”能力。《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正是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而展开的。这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的定位非常正确,主问题设计非常灵活,课堂节奏把握得非常恰当,体现了较强的语文课程意识。课堂上无论是学生、执教者还是听课老师,都跟马丁·路德·金一样心潮澎湃。这堂课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并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多种体验中学习语文,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1.阅读主问题与关键词相辅相成。本课的一大亮点是问题的层递性与课堂的开放性。尤为难得的是本文的三个主问题(梦想“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均来自于学生,而且三个问题的解决具有层递性,第一个问题的展开是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第二个问题的展开是师生合作提炼关键词,第三个问题的展开是学生自主提炼关键词。随着问题的推进,课堂自发形成了三次高潮。主问题与关键词相辅相成,使得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2.课堂在朗朗书声中彰显语文味。语文课非读不可。整堂课很好地把握了演讲这种实用文体的特点,以朗读与演讲为主线,抓住了文章三大部分里的三块内容,以不同的方式(齐读、个读、分读、师生对读等)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尝试上台演讲,整堂课氛围活跃,语文味浓厚。

3.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齐头并进。本堂课尝试着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打通,使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需求得以激发和满足,从而使阅读思维与表达交流思维得以融合。为此设计了仿写“我有一个梦想”环节,学生文思泉涌,佳作频现。除了课堂上展现的三位同学之外,另据课后收集,大部分同学都写得相当出彩。

4.现代媒体与传统板书相得益彰。这堂课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引入了“《我们的梦》歌曲”和“马丁·路德·金演讲”“奥巴马就职演讲”两处视频,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而全文的思路则通过板书比较好的体现:“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点最后连成一个“心”形,“心”形中间是“梦想”两字。传统板书和现代媒体两种辅助手段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在课后的评议中,听课老师均对这堂课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充满激情和语文味,有效而创新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