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文意融合,文化与意蕴并重

  • 投稿霸霸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82次
  • 评分4
  • 25
  • 0

■ 庄海斌

文言文教学究竟教什么?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流传至今的经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要挖掘出文言词汇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与多层“意”义,不能只有“言”而缺乏“文”与“意”,要把“言”与“文”、“意”的教学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文学素养,获得文化熏陶。

钱梦龙老师曾说,“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多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所以阅读文章就应该从“文”与“意”的角度去解读、去感受、去体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更何况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学味较之于现代作品更加丰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去体会,去感悟。因此,文言文教学,要通过具体的字词来引领学生想象文中之景,体悟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文”与“意”的审美教育。

但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有“言”而无“文”、“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很多老师单纯地以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文义,学会翻译。而平常的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察,也往往只是停留在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上。教师的教学中,对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往往都不太重视,他们所重视的只是实词虚词的用法等等文言的积累。也有些课堂“言”与“文”、“意”分开,“工具”和“人文”剥离,导致课堂内容浅,效率低。有老师教《秋水》时,先是逐字逐句讲解文言知识,然后再来系统分析庄子的道家思想;有老师教《六国论》时,先指导学生将字词全部落实,然后再分析全文的论证结构,最后是说理方法分析。这样一些做法,都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

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如黄厚江老师所说的“四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者是互有牵连,彼此交融的。文言文中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深刻的涵义。张爱玲曾说:中国的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因此教师教学时,应该重点抓住课文中的有深厚文化积淀或有深刻涵义的词来分析,要在“言”的基础上突出“意”。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重点抓住文章中的几个词来讲解。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贰”字,郑国之所以做出既从属于晋又从属于楚的不光彩的行为,是由其国势弱小和郑伯无能所造成的。因此,这个“贰”字的背后站着一个尴尬的郑国,一个弱小得不得不被动地“脚踩两只船”的郑国。“贰”反映了郑伯的无能,而烛之武年轻时不被郑伯重用也是必然的了。郑国同时从属二个大国,导致了秦晋围攻郑国,兵临城下,这样危急的形势也为下文烛之武说秦的勇敢、胆识与谋略埋下了伏笔。还有“越国以鄙远”的“鄙”,烛之武找准了秦穆公的软肋,于是在“鄙”这个字上大做文章。他先假设秦灭郑国,意即秦要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自己的边邑,这显然是困难的。也就是说,灭郑不能增加秦的土地,因此对秦无益。灭郑之后,秦国得不到郑国,那郑国就被晋国所占,这样一来晋国会更强大,对秦的威胁也就更大了,所以灭郑对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而如果保存郑国,那就可以将它当做秦国的“东道主”,给秦提供方便。由此可见,简单的“鄙”字实际上蕴含了三层含义。另有“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版”字,清人曾说这是第一反间字,这是极有道理的。这个字极为厉害,把晋军忘恩负义有负人情世道的本质一语道破,秦伯本来就对自己被晋君欺骗一事而耿耿于怀,烛之武提起晋惠公背信弃义的往事,秦伯对晋国的防范心理也会加重,这也有力地打破了秦伯的心理防线。这个“版”字也直接与后面两个“封”字相连,“封”字的背后也蕴含着烛之武的大智慧。他用“封”字直接揭露了晋国的野心,以此告诫秦伯,晋国如果占领了郑国,接下来必定会向西扩张,进逼秦国。烛之武这一番用心良苦的话给秦伯造成了错觉,似乎烛之武处处都在为秦国考虑,这也使秦伯由先前对烛之武的防范转变为信任。说辞的最后点出核心的词“阙”,灭郑将“阙秦”而“利晋”,是烛之武说秦的最终目的,也是秦伯心理防线彻底瓦解的根本。烛之武通过“贰”、“鄙”、“版”、“封”、“阙”共五个核心词,来一一击破晋国背信弃义的狼子野心,从而达到说服秦伯的最终目的,体现了这个老书生犀利的言辞胜于百万雄兵。

文言文教学要在“言”的基础上突出“文”,这样也会使课堂变得厚重。例如在上《烛之武退秦师》时突出战国时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士”,强调充当说客的“士”文化对各诸侯国产生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论语·克己复礼》的教学中可以介绍“仁”、“礼”和“孝”这三个字金文和小篆的写法,来分析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在教学《赤壁赋》时可以结合苏轼对人生与时间的议论,来分析他思想中的儒道佛思想;在《逍遥游》的教学中结合庄周所讲的寓言故事来分析他所讲述的抽象的哲学道理。以上种种,都需要我们将文化的教学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之中,也即从具体的字词句中来发掘其文化的意义,从而上出文言文的文化味。

学习文言文就是要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从而发展和创新新文化。我们只有深入研究文言文词汇中蕴藏的“文”与“意”,才能感知到语言背后的感情,体会到文言文的丰厚,领略到文言文的美。

文言文是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精神家园,文言文教学,只有由“言”到“文”与“意”,由字词到文化与意蕴,将字词的教学真正融入到博大精深、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中,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慈溪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