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前路”如何理解7

  • 投稿狂奔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390次
  • 评分4
  • 11
  • 0

■ 陈 勇

高中语文必修五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段话: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这一段话是陶渊明在官场生活一段时间后,彻底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腐败,决心与官场决裂,回归田园的宣言书。其中有一句话“问征夫以前路”,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学认为这句话中的“前路”就是指前方的路,也就是陶渊明回家的路;有的同学认为这里的“前路”指的是未来的路,也就是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人生之路;也有的同学认为这里的“前路”应该指陶渊明以前选择的路。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认为这一段写的是陶渊明告别官场,回归家园,心情是迫切的,作这样的理解正体现出陶渊明归乡心切。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学认为这样的解释有点不符情理,因为陶渊明最后一次离开家乡去彭泽就职在官仅85天,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不住自己家的路,因此他们认为作第二种理解比较符合陶渊明当时的心理。当时,陶渊明急于想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因此想通过询问征夫来判断自己的选择。持第三种观点的同学认为前两类同学的理解都有失偏颇。如果按照第一种的理解,那只能说明陶渊明的家乡环境变化太大,连陶渊明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家;如果按照第二种理解,那就与前面陶渊明决心辞官归隐的坚决态度不相符合。陶渊明已经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已经做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怎么还会去征求征夫的看法呢?因此,他们认为做第三种理解才最切和文意。可以说这三种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里的“前路”呢?

笔者以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应该从文章的实际出发,从这一句产生的语言环境以及下文的情节入手。就这一段文字来看,叙述的是陶渊明决心远离污浊的官场,急于返回家乡的迫切心情。首先,我们看陶渊明对官场的认识,这一段中有两句写出了陶渊明在官场上的感受,这就是“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说明陶渊明在官场上是极不自由的,他找不到知音,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只能“惆怅而独悲”。因此,本身就不喜欢官场生活,只是为生活所迫的陶渊明自然就选择了归隐田园。这一点小序中也有说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所以陶渊明作出的选择不是草率的,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他是在对自己官场生活作了深刻反思后作出的明智的决定。“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因此,说陶渊明急于向征夫询问自己的选择似乎有些牵强。其次,从陶渊明对归隐的态度上看,他对自己的选择是满意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极为酣畅地写出了他归家时的喜悦心情。因而,说拿未来的路询问征夫似乎也不太符合实际。我觉得这里的“前路”就是指前面的路。一是从文中看,陶渊明归家的心情是迫切的,这一点从“恨晨光之熹微”中不难看出。他急于知道自己离家还有多远,所以才会向征夫询问;另外,从后面“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陶渊明才看到自己的家,就欣喜若狂,这足以证明其归家之心切。二是从时间上看,作者行船是在夜里,这一点也可以从“恨晨光之熹微”看出。由于天黑,作者不知前面是哪里,再加上归乡心切,询问征夫很自然;三是从下文看,家人对陶渊明的选择也是十分欢迎的,“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早早等在门外,等候诗人归来。这也正是陶渊明急于向征夫打听前面路的原因:他希望早点回到家中,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至于有的人说,陶渊明离开家不过几十天,不可能不记得自己家的路,我觉得这正可以用来说明“前路”指的就是回家的路。陶渊明离开家不过85天,要说他不记得自己家的路,那就只能有一种理解,那就是环境变化太大了,使诗人找不到归家的路。而环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这不正说明官吏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吗?而这不正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之一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里的“前路”作“前面的路”理解更切合文章实际。

★作者单位:安徽明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