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任务驱动”中实施“诗化语文”教学

  • 投稿沧海
  • 更新时间2017-06-05
  • 阅读量995次
  • 评分4
  • 19
  • 0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指令,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等途径,进行学习资源的搜集、开发和共享、应用。真实的任务指标、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学习成效的有效检测,是构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在实施“诗化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原理,让学生亲近诗歌,理解诗意,掌握技法,熟读成诵,接受熏陶,进而提起笔,学写诗歌,以上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根据笔者多年的探索实践,具体实施途径可以有以下几条:

一、创设情境

真实的学习情境性,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迥异于传统教学法的突出之处。1962年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笔者改动三字,“教学贵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造境燃情”,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充满热情地进入学习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感知诗意,领会技法,得到审美熏陶。

徐荣祥在《教育,要亲近自然》中认为:在校园里,一枝花、一泓水、一棵树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一门课、一位教师、一次考试的价值同样重要。”钱理群先生曾深情回忆师生月下围坐学《月赋》的美好情景。现在的学校,差不多都建成了花园式学校,春园花朝,绿树蓊郁,群葩吐芳,美不胜收。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培养出的只是一群只会枯坐教室,死做题目,对身边的美景毫无感应的树瞎花盲,那实在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失职。真正的语文老师,应该既会读纸上之书,又会读自然之书;而引导学生读纸上之书和自然之书时,又不是随意散漫地心血来潮。笔者所在的学校,花草树木已达140多种,每年春天,笔者都会抽出一两节语文课,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赏看一些名花嘉木图片,再让学生赏读一些咏赏名花嘉木的诗篇。有了这些任务驱动的“纸面功夫”后,再带学生穿行于校园的花香树影之中,边赏花木,边聊语文。活动结束,再让学生重温古今中外赞树咏花的佳作。引而后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自然高涨,每逢这样的活动结束,我总能收到一批充满诗情画意的随笔佳作。汇编成一本《花香树影中的行吟》后,学生都特别爱读爱看。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说得好:“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自而至,不为而成。”师生协同,指向明晰,多作一点语文学习的诗意游泳,是提高语文学科魅力指数的重要途径。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回目“不悔仲子逾我墙”。笔者在引发学生诵读《诗经》的兴趣时,就有意创设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首先问同学:有谁知道这一回目的意思吗?学生说不知道。但笔者知道他们急欲知道,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在学生“猴急”时,笔者先卖个关子:“读过《诗经》的人就能读懂这一回目的意思了。”学生忙问:“在哪里?在《诗经》的哪里?”笔者乘机向学生布置课外赏读任务——搜寻并赏读《诗经·郑风·将仲子》,第二天上课交流赏读心得。

经过课外赏读,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同学们兴奋地互相感叹:我们的祖先并不是那么一本正经嘛,还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呀。成语“人言可畏”竟然在《诗经》里就有了!

在赏读过程中,同学们也明白了“将仲子”的“将”是“请”的意思,应读作“qiānɡ”。有的同学还举一反三,说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将”也应读作“qiānɡ”。

再结合《倚天屠龙记》中峨眉派女侠纪晓芙与魔教头领杨逍的爱情故事,同学们都明白了“不悔仲子逾我墙”这一回目的深刻内涵。这一回目表明纪晓芙爱上真正具有男子汉气概的杨逍是无怨无悔的,因此她将自己的女儿取名为“杨不悔”。

在这样一环接一环的任务驱动下,同学们在叹服金大侠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又深深觉得《诗经》里的人物仿佛就是邻家男孩或女孩,《诗经》里的不少语言依然鲜活地留存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二、确定任务

在片面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风潮卷袭下,在“非指示性教学”、多元解读泛化的今天,语文课堂放羊式教学的现象风靡一时,从而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中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向进行学习、研讨论诚属必要。学生带着明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去温故知新,去思考钻研,可以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探究能力。

赋诗填词,向为雅事。引导学生趋雅向上,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当第一堂课指导学生研习了《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写作背景、字词内涵和思想内容后,笔者给学生确定了一个课后写作任务:每人以自己的母校东阳中学为题,填写一阕《沁园春》。

有了初中时学过的《沁园春·雪》和高中刚学的《沁园春·长沙》打底,尽管是高一新生,但同学们对于写作《沁园春·东中》不但没有感到发怵,反而跃跃欲试。

学生的词作很快交上来了。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词作中各句的字数都符合词牌的要求,但大多忽略了《沁园春》词牌须带“领字”、多抒豪放之情、韵脚安排有其特定格式等特征。

第二堂课,笔者利用课件申述了《沁园春》词牌的相关知识:

当代中学生填词,对平仄可放宽要求。但《沁园春》词牌所特有的宜抒壮阔豪迈情感、全词共114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上下阕各有一领字等规则必须遵守。

笔者以张雅雯同学的词作为例,作了评析。笔者首先肯定了张雅雯同学的词作在内容、格调和体式上的不少可取之处,同时指出她的词作还存在该押韵处没完全押韵。笔者发动全班同学共同思考,一起来帮助张雅雯同学修改词作。

针对某些资料对《沁园春·长沙》下阕“领字”的不同说法(有的认为是“忆”字,有的认为是“恰”字),笔者除了让全体同学温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还引入了辛弃疾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和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

通过对《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和《沁园春·寄辛承旨》四首词作的认真研读感悟,同学们都明白了《沁园春》词牌下阕的领字应是第三句开头的第一字。明白了这些,笔者让全体同学对自己的词作进行了回读审视,然后要求他们按照情感基调、字数、押韵、领字等四个方面的任务指令,对自己的词作进行“二度创作”,重新填写《沁园春·东中》。有明确的指令,有明确的指导,经过再次努力,不少同学都写出了形式和内容臻于完善的词作。

明确写作任务,通过读和写的双向互动,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沁园春》词作的格律和内容、风格等的认知,又引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自主研习、协作共进

现代人的学习,既是个体性的沉潜思索、钻研探究的过程,也是相互探讨、启发共享的过程。语文教学一味强调自主学习,容易陷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狭隘局促格局;片面提倡对话、讨论、共享,也容易让课堂变成表面热闹、实则高耗低效的群嚣闹市。正确的选择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当接收到明确的学习指令和任务后,单兵作战与协同进攻不偏执于一端,而是紧密结合,双管齐下。

笔者听过一些有关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发现不少课堂只知道从文章学的角度或训诂学的路径展开教学流程,造成的结果是,只见字、词、句、段、篇的理性剖析,未见诗的灵性和情趣。教学味同嚼蜡,听者恹恹思睡。怎样才能激活诗词教学中的诗性因子?笔者按“自主研习、协同作战”的原则,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诗歌与对联携手:优秀的对联,本身就蕴含着诗美与诗趣。对联配合教学,运用得当,可以与诗歌的相关教学内容互为生发。在讲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尽量避免四平八稳、照本宣科式的作者介绍,而是课前向学生下达学习指令:

自主查阅《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中学《语文》课本作家名联辑录”,以及图书馆中的相关纸质及网络资料,找出一副与辛弃疾有关的对联,互相提醒、帮助,读懂并背诵这副对联。

与辛弃疾有关的对联不少,最有名的当数郭沫若的“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一联。但此联用典较多,诠释起来费时费力,容易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核心内容的学习。笔者让学生自我查阅资料进行研读,再请他们在课堂上作简单介绍并背诵,有效拓展了课堂文化涵量。笔者在课堂上又选用了学生推荐的诗人臧克家为山东济南辛弃疾纪念馆题写的一副对联:“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此联内蕴丰厚,用语浅显,适宜课堂穿插。学生在诵读对联优美词句的过程中,怡情动心,就会对辛弃疾的一腔报国志、壮志难酬心及其文学成有更多的感性体认。

2.以诗去点燃诗:由一首诗有机地引领起众多的诗,众妙荟萃,云蒸霞蔚,更增诗味盎然之趣。在正式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前,笔者下达学习指令:

通过自主回忆,或同学互问等方式唤醒对小学、初中时学过的辛弃疾词作的记忆。

结果,课堂上学生多半能将小学时学过的《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初中时接触过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词背诵出来。温故知新,便可用一星诗火引燃诗歌学习的烈焰。

3.古词与新诗辉映:不少老师感叹古诗词教学上不出味道,这固然与教师自身阅读面狭窄,腹笥空乏大有关系。就诗论诗,单薄拘谨,在联想上敛翅垂羽,自然引发不了学生学诗的兴味。钱钟书先生说:“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教师只有广书卷见闻,才能使性灵活泛。平时多读书,多积累,上课才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而认真设计学习任务指令,积极发动学生以课文为根据地,或自主,或协作,广搜博览,在拓宽视野中领略诗词妙趣,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生查阅资料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首题为《读稼轩词》的新诗:

江山千古/英雄难觅/谁的豪放歌声似虎/气吞万里//断云依水/百鸟无言/襟衫湿透/故人问我何处成愁/残破的秦砖汉瓦//回首/千古事灰飞烟灭/那人已瘦成/一册薄薄的宋词/惟如铁的心/在格律中/化为剑啸/至今铿锵

《读稼轩词》一诗巧妙地嵌入了辛弃疾词作中的不少词句,对辛弃疾的性情与才情都作了优美而深情的诠释。课堂上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这首新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别有情趣。

此外,在讲到辛弃疾的一腔忠君爱国之情时,学生找到了梁衡写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把它进行资源共享,既拓宽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又让学生接受了一次诗情与美文的精神洗礼。即便应试,也可以比别的学生能力高出一筹。当学生做到这样的语文题目时,满分自是手到擒来:

下面是作家梁衡《把栏杆拍遍》一文中的话,其中“一人”是指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本文转自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代写教育教学论文]

A.辛弃疾 B.岳飞 C.文天祥 D.柳永

四、效果检测评价

无检测,学习过程容易浮泛;无评价,不利于教学的长善救失。在任务驱动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的科学检测和评价必须及时跟进。

语文“诗化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的检测与评价不妨按下列四个维度展开:记诵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水准。

运用上述四个维度的检测评价体系,每学期每班推出一位“诗王”,进行总结表彰,以点带面,从而将“诗化语文”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