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是琵琶,还是伤疤

  • 投稿二月
  • 更新时间2017-10-28
  • 阅读量653次
  • 评分4
  • 33
  • 0
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其脍炙人口历来流传甚广,正如元稹所说,“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这广者”。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不幸命运合为一体,写人写己,哭人哭己,使悲剧美变得厚重而深邃,达到“情致曲尽,入人肝脾”(王若虚《滹南诗话》)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意象“琵琶”里。从幽怨之声到知音之寻,从漂徙之泪到迁谪之意,从身世之叹到命运之舛,无不由琵琶引发,又无不由琵琶宣泄。“琵琶”已超出了琵琶的本意范畴,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意象。可以说,它揭开了琵琶女的伤疤,揭开了诗人的伤疤,也揭开了历史的伤疤。

  一、琵琶:揭开琵琶女的伤疤

  琵琶“成就”了琵琶女,同时也“败坏”了琵琶女。在封建社会,琵琶女是乐妓,属于歌妓的一种,隶属于“娼籍”,在本质上是奴隶。由此“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一个女子的命运若和“琵琶”联系在一起,注定她的命运是伤悲的。

  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琵琶女的一生可以用“幽愁暗恨”来概括。琵琶曲可以分为三个乐章,即欢乐曲、深思曲、悲愤曲。这三个乐章概括了琵琶女“琵琶人生”的三道伤疤。

  1.欢乐曲:被侮辱的伤疤。虽说琵琶女艺压京城,色艺俱佳,但在封建社会,只能处于被玩弄、被侮辱的地位。一个供人玩乐的歌妓,命运注定掌控在别人手里。琵琶女那些所谓的欢乐里,饱含着满腹的心酸。

  一曲下来,五陵少年争着赠送缠头,“红绡不知数”,可是这些绫缎丝织品是怎么换来的?这时,要注意一个场面——“血色罗裙翻酒污”。这是一个纵酒作乐的场面,从这个生动的细节里,我们大抵可“窥斑见豹”,琵琶女整日周旋的是一群怎样的酒色之徒。酒杯的翻覆可见行为之放荡,色情之放纵,被“污损”的岂止是罗裙,而是人格的污损,尊严的践踏。说到底,琵琶女只不过是一个供人消遣的玩物罢了。多少“春风秋月”就这样随随便便地消磨掉了。琵琶女空有超群的弹奏技艺,却找不到真正的知音。因为从她的弹奏技艺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应是越来越精湛了,在浔阳江头的弹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呢?可见这些富贵子弟,图的只是她的色相。遣兴的寻欢作乐,被侮辱才是本质。

  2.深思曲:被抛弃的伤疤。在封建社会,歌妓们的命运大抵相同:一旦年老色衰,就会像旧鞋子一样被人抛弃。想到身世之悲,抑郁之情,琵琶女情不自禁“弦弦掩抑”,凄凄的弦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回肠荡气。这是肝肠寸断的嗟叹,嗟叹岁月的流逝,青春已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有悔恨交加,痛不欲生。看似是琵琶曲的“掩抑”,实则是“琵琶人生”的“掩抑”。痛定思痛,痛心疾首。

  3.悲愤曲:婚姻的伤疤。韶华已逝,无奈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哪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她独守空船。这时的琵琶声,变得高亢激昂,急促紧迫,这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控诉。这怒目金刚式的悲愤,就像“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样惊心动魄,内心深藏的愁绪和恨意由此爆发出来。琵琶女有多少“幽愁暗恨”无人诉说,这是痛定思痛“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爆发出来了。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琵琶女并非轻薄浮浅之人。

1.骨子里的羞怯与矜持。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并非孤高傲慢,而是因在月夜江上,不肯随便和陌生人尤其是男子搭讪;更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的难言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犹抱琵琶半掩面”“琵琶声停语欲迟”,则表现了她满腹心事、欲说还休的矛盾心理。这种拘谨、腼腆,也恰恰是萍水相逢时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2.沉稳自重。“整顿衣裳”“敛容”两个细节,表现琵琶女刚才弹奏时由于情绪激动,衣裳有些乱了,悲欢也都形于色。当她意识到失态时,马上整理情绪,说明她已洗去了往昔的浮华,变成了一个沉稳、自重的中年妇人;

3.内慧自省。弹琵琶不仅靠技艺,更靠心灵驾驭。琵琶女用琵琶泣诉了人生的悲恨,虽弹奏出了“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的圆润动听,但也悔恨年少不更事;“幽咽泉流”的低沉哽咽,“银瓶乍破”的激愤幽抑才是乐曲的主旋律。千变万化、荡气回肠的演奏,可以看出琵琶女的一颗慧心,她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命运能自省。

  二、琵琶:揭开诗人的伤疤

  《容斋五笔》一语道破了白居易的创作意图:“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纲虽于此为宽,然乐天曾居禁密,且谪居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尔。”陈洪绶则道出了诗文强烈的情感:“十分情十分说出,能令有情者皆为之死。”后人大可不必追究诗中所写事件是否真实,因为诗是诗人敏锐的触角,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给诗以灵感,诗给生活以灵魂。

  “琵琶”这个意象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琵琶本身是美好的事物,却与悲伤的事件相联;琵琶可代表京声,与被贬后的村笛相对。因此,琵琶是揭开诗人伤疤的诱因。

  1.直谏遭贬的伤疤

  在序诗中诗人交待,无辜遭贬,谪居浔阳城,“恬然自安”,闻琵琶语,始觉有“迁谪意”。历史上被贬的官员大都不能“恬然自安”,诗人这样说,无非不便把贬谪意直接说出来,但贬谪的阴影始终笼罩心头。琵琶曲触动了他的痛处,那麻木了的内心隐隐作痛。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皇帝赏识提拔,应报知遇之恩,尽言官之职责,于是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讽谕诗,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他还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是他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贬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早期以“兼济”为志,逐渐转向“独善其身”,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2.天涯沦落的伤疤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他在浔阳江头遇到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琵琶曲触发了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琵琶曲揭开了诗人的伤疤。原来的他是天子近臣,高朋满座,丝竹不绝;贬官九江以来孤独寂寞,在琵琶曲激起的感情波澜中,他坦露心曲,将沦落天涯的失意心情倾诉出来。1.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2.无聊孤寂。“终岁不闻丝竹声”;3.没有知音。“往往取酒还独倾”。在京城时邀朋聚友,吟诗作赋,开怀畅饮;现在却独自一人,喝着闷酒,寂寥难遣。这种沦落天涯的苦闷心情,使诗句里浸透着感伤与愤激。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他只笼统含糊地说是“天涯沦落人”,“谪居卧病”浔阳,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听到琵琶声无不勾起他的悲哀的缘由。

  3.怀才不遇的伤疤

  诗人以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琵琶女的弹奏,并提出请她再弹一支曲子,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是诗人。“满座重闻皆掩泣”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 “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难遇知音人,一洒同情泪。他们身份不同,一个是飘零江湖的长安歌妓,一个是无辜遭贬的朝廷命官;而情感却是相同的,都是怀才不遇。因此,二者彼此地位悬隔,却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

  一个技艺超群而无施展的舞台,无欣赏的知音;一个满腹经纶,一腔报负,却无赏识的君王。“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不得志。将诗人贬谪江州和琵琶女流落江头的悲惨遭遇联系在一起,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

  三、琵琶:揭开历史的伤疤

  毛泽东读《琵琶行》时批道:“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并在诗题上连画三个大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旁一路密圈。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官场腐败、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的社会背景下,琵琶女和诗人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形象,都具有现实的典型意义。这首诗至少揭开了历史的两大伤疤。

  1.“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等级观念

  琵琶女才貌双全、艺压京城,但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只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度日。她是众多被摧残、被侮辱、充满愤懑的歌妓形象的代表。琵琶女的命运走向代表了封建社会歌妓们共同的命运走向,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只是一个缩影而已。

  旧中国的妇女地位十分卑贱,尤其是歌妓这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她们是统治阶级精神消遣的工具,身似浮萍,命比纸薄。她们被人贱视,可以随意地被转赠、变卖,或年老色衰而被遗弃,或因环境变故而衣食无着。即使曾红极一时,而最终的命运是十分凄惨的。其根本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等级观念决定的。《乐府杂技》中记载:“开元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这位歌妓深得玄宗宠爱。但在安史之乱中,她流落到扬州,以卖艺为生,终老长安妓院。连受君王赏识的歌妓的遭遇都如此凄凉,别的歌妓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聂耳曾为《铁蹄下的歌女》谱曲,歌中对那些辗转飘零、落魄无告的歌女们表示深切同情,对她们身心受到的摧残,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可见,琵琶女的不幸命运是黑暗的旧中国造成的,是“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等级观念造成的。通过这个形象,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妓们共同的悲惨命运。歌妓们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底层妇女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2.封建官场的黑暗、倾轧

  由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关合到诗人无辜被贬的遭际,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诗情才如此哀婉悲凉。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几千年来,封建官场从来都充满着阴谋和陷阱,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官位之争、利益之争让人恐惧。官员们手段之卑劣、阴谋之瞩目在世界官场历史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像白居易一样的忠直之士们往往顾大局,行大义,立志做一番青史留名的事业;而佞臣们只琢磨人,少琢磨事,通过奇技淫巧,溜须钻营,殚精竭虑地寻求往上爬的稻草和为别人设置陷阱的机会。忠直之士们由于缺乏必要的斗争技巧,不仅失去了一些本属于自己的升迁机会,面对被搞得一团糟的混乱局面也只能扼腕叹息,甚至惨遭陷害,性命难保。

[作者通联:河北怀安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