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美育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 投稿Arth
  • 更新时间2017-10-30
  • 阅读量435次
  • 评分4
  • 56
  • 0

甘肃陇西县文峰中学(748100) 梁宝宝

[摘 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的教师,应当作美育的普及工作,而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除去教师的智力及知识水平之外,还要借助于语言的魅力和审美价值,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08-02

美,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字眼,席勒曾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执教多年的教师,大多有深切的感受:听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像观赏一幅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油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就像欣赏一首悦耳的歌曲,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学生那一双双凝视的眼睛、一张张陶醉充实且满足的面孔,证明高水平的语文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美育渗透到教学语言中去指导教学实践,总结优秀教师的课堂实践,其教学的艺术性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的教学,它以语言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无论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还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或者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创造性的活动,都必须借助于教学语言。在讲授《故乡》一文时,教师用深情回忆的语言,先引导学生去欣赏一幅神奇的画面。你看,那“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细柔的沙地上还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深蓝”“金黄”“碧绿”的背景,是沉睡平静的大海,海滩上是点缀着五颜六色贝壳的洁净细柔的黄沙,画面正中立着的是紫色圆脸、颈带银项圈、手捏钢叉的一位小英雄。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画面,它饱含着“我”对少年闰土的友谊、热爱,以及对美好童年的无限怀念。这是现实的美与作家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的结晶。它必须通过教师轻细、优美、深情回忆的语言传达出来,最后才能熔铸成光彩照人、扣人心弦的艺术形象,“印”在学生的记忆中。

二、富有启发性,力戒一览无余

优秀的语文教师绝不满足于将自己的见解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希望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讲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举一反三,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见解去进行“再创造”。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若能灵活使用不同的启发性语言,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适度、采用富有艺术技巧的启发性语言:在梳理知识的关键处运用启发性语言。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探究前问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题目结合小说三要素去说说本节部分小说的内容。”这种启发就像一条绳子一样帮助学生串联起了全文。在重点知识内容精讲处使用思辨性启发语言,例如在教授《过秦论》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本文贾谊所要论述的是秦国还是秦朝的过失呢?”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全文论述脉络。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尝试使用启发性语言,例如在教学人物传记单元时这样导入:同学们,如果让你给你的同桌写一篇人物小传,你会抓住什么内容去写?一开始上课,学生便思维活跃,跃跃欲试,然后再对比着所学文本,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在学完后的感悟理解处可使用启发性语言。对于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不同,所收获的东西也不一样,研读完后,让学生合上课本几分钟静静思考感悟,教师这时只需轻轻地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你在写作方面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其实很有必要,大多数学生学完课文后往往不知道反思,经过教师的启发,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准确生动且风格多变的表达能力

我国的语言是极其丰富的,一词多义或多词同义、近义的语言现实,需要教师在讲述中恰当地选择,用最准确的词语,确切地传达出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到生动活泼不呆板,以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语文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口语,它不俚俗,更精炼,它不同于一般的书面语言,不必过分拘泥,更不要文绉绉的书卷气。它高雅而浅近,更多亲切的生活气息,应当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精华荟萃。当然这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选词用语,必须依赖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驾驭语言的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面对着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的语文课内容,教师的语言是应与之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中的美,大概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类,这些美的因素渗透在各种不同题材的作品中,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比如,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醉翁亭;那“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兰亭集会;那笼罩在静谧之中的荷塘月色;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致;那“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怨,读来均使人平静,不乏静穆优雅的美感。对于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教师需用优美的语言、舒缓的语调,传达出它们那清新、优雅、秀逸、柔和的特色。又如,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排山倒海、壮阔非凡的钱塘江潮;那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大观;那“危乎高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及“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东去大江,均属雄起瑰丽之美,动人心魄。教师需要用壮丽的语言、昂扬激越的声调,传达出它们那雄伟恢弘的特点,使人襟怀高旷。再如,那大义凛然充塞天地的《正气歌》;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苏武传》;惊天地泣鬼神的《窦娥冤》都包含了一种崇高圣洁的美。对此需要用深情悲壮的语言、肃穆感奋的声调,传达出它们的阳刚之美,以感染学生。

四、“真”是教学艺术的灵魂

语文教学的“真”应包括三个方面:对教材内容的真知灼见;教学语言的真情实感;教材分析的真实可信。庄子讲:“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真贵也。”

教师的教学艺术必须建立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由深刻理解,取得真知灼见。比如《岳阳楼记》一文,中间第三、第四两段,是历来为读者所喜爱传诵的精彩片段,经过作者着意雕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就全文来讲,这两段文字虽美,它不过是最后主旨段落的铺垫,作者是用古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为全文压卷的。统观全篇,教师必须突出重点,用透辟的论述,使学生领略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伟大抱负。如果教师把握不住文章中心,本末倒置,即使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工具去继承丰富的文学遗产,去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那就必须自身学一点美学,并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的人们如果忽略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朱熹有一首诗写得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语文教师应放开眼界,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从各种科学中取得营养借鉴,为自己的教学找到“源头活水”,这样才可以保证语文教学像一条涓涓细流,具有不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