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11-26
  • 阅读量91次
  • 评分0

  摘    要: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一度出现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给人以雾里看花的困惑,须要“去其外饰,还其本真”,实现“返璞归真”,这对中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质效,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学语文教学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切入点,实现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精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语文教学高效、实效;增强课堂的朴素真实性,聚焦妙处以读促悟,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蒙以养正。

  

  关键词 :     中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路径;

  

  中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包括“真教真学”“实教实学”“多读多写”“巧读巧写”,是谓“去其外饰,还其本真”,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本的质朴状态”。语文教学积淀深厚,其与思想、政治、科学、生活等息息相关,是东方文明的优秀代表。与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教育相比,语文教学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然而,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却备受责难,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每节课都想感动天感动地,一味追求所谓的精彩,刻意地去挖掘教材,甚至去创造内涵,“将语文课上成了故事课”,“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将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到头来只是一派虚假繁荣,并没有真正使学生走进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字背后的广阔空间。中学语文不是“筐”,啥东西都能装。如何上出“语文味”、让学生走进文本,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不能被“语文的外延”等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理应回到语文的本色——言语能力上。言语能力是语文的基础,是语文课程、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是其课程、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教学中理应以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引领学生落实语文的“本体”。从内表来说,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外表来说,旨在凸显扎实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1]。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切入点,实现正本清源、返璞归真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认识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制约因素,教学内容的取舍、重难点的确立、策略的选择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明晰、合理,教学效果的评价才有参照依据,教学活动才有明确指向。对于教学内容和对象来说,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要明确、适切、科学,不能贪多求全、含糊其辞。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给人以雾里看花的困惑,大有百花齐放的势头,语文课堂教学也成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忍受的苦差事,教学目标欠科学,教学内容繁杂。因此,教学目标应科学适切,教学内容应删繁就简,避免陷入繁杂的窠臼,真正实现正本清源、返璞归真。

  

  1. 矫正教学展开方向,简约教学目标

  

  总体说来,应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量教学目标的设立,即知识、能力、情感。而一些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常常会罗列诸多目标,自然为课堂教学带来极大压力。对此,必须简约教学目标、矫正教学方向。首先,减少目标基数。在传统教学中,为提升目标达成度,教师逐一执行教案,学生逐一落实目标,这导致师生疲于应付,目标落实不到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难以达成目标。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有必要减少目标基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展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学习思维。如《背影》一文教学时,教师可只保留两条教学目标,简化处理教学参考资料上的目标内容:从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感受父子亲情,掌握旁批阅读法;学习作者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在教学中,教师重点围绕这两个目标,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经典的描写内容,并进行语言鉴赏。同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等方式,进行旁批阅读,对课文内容进行批注式阅读。这样教学合理紧凑,课堂积极互动,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学习认知收获颇丰。其次,教学目标应突出教学重点。语文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获得一点启迪、一个方法。因此,在设立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本节课须要解决的问题、突破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具体操作中,教师应尽量做到少而精,简化处理教学目标,促进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在讲授《昆明的雨》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与昆明的雨相关的事物,重点感知昆明雨的特点,追寻作者的情感走向。然后,为了让学生达成共识,组织学生进一步进行分组讨论,从一个角度深入推进教学,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2]。

  

  2. 确立教学切入视角,简约教学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语文教材和校本课程。为了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通过整合教学资源,确立教学切入视角。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不管什么课文,很多教师都习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律按教材内容来处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找出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通过深度分析、整合教材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如在讲授《藤野先生》一课时,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从课文线索启发学生思考: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来写的吗?能否找出文中两条线索?写作线索是什么?当学生明确这个学习任务后,就会通过理性阅读的方式,逐条理顺其基本情节: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暗线,描写的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表达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条是明线,写的是鲁迅先生日本求学过程。课文内容较多,篇幅较长,教师从写作线索角度出发,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围绕线索来梳理鲁迅的情感走向,快速地帮助学生构建起阅读的认知体系,从而实现“一线串珠”式的教学引导,促进语文教学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其次,应关注校本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向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视角,教师应全面筛选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通过整合校本课程和语文教材,为学生准备适切的学习内容,促进语文教学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如教学《我的母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为学生准备诸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相关“母亲”的文本,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性整合,从而开阔了学生学习的视角。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胡适写母亲的写作特点,让学生通过多重对比阅读,深刻地认知“母亲”这个主题,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精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难点,促进语文教学高效、实效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比较固定的程序,程式化现象普遍存在,教学难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低质低效,难以实现高效、实效。而简洁顺畅的教学程序、科学简便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也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因此,为了促进中学语文教学高效、实效,教学程序应简洁顺畅、教学方法应科学简便,只有这样方能促进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1. 教学方法科学简便,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筛选教法,引导学生学会归结学法,从而提升教学与学情的匹配度、学习效率。一方面,“教无定法,只求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针对学生和课堂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将学生平常不容易看到的内容,生动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将大量教学内容简单植入课件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水平分层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还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不能过分依赖媒体,应正视教学的促学效果。如在讲授文言文《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大多主要是解说,只就文本教文本,习惯于为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人物刻画、主旨理解等产生局限性,甚至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忘记文本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种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梳理文字,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将桃花源展现在学生面前,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组织小组开展翻译展示活动,最后教师进行答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验收,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意识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采用归结学习的方法。即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法,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断归结学法。如在讲授柳宗元的藏头诗《江雪》一文中,通常教师会先让学生进行读,背熟这首诗,然后再对名句进行赏析,虽然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但对这首诗的内涵、意境等都不够理解。因此,在学法传授方面,教师应要有所创新、突破。先让学生诵读熟悉这首诗,然后对诗词之外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联系写作背景梳理作者的表达意向,最后通过课堂辩论、游戏等活动,发动学生拓展挖掘诗词的内涵和意境,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他们对诗词的探索能力,促使课堂教学有序而高效[3]。

  

  2. 打破常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有不同的程序设定,包括阅读课、复习课、训练课、考查课等,都具有一定的程序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通常会根据现成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完成。在此过程中,很多教师会硬性衔接、迁移,忽视学生实际,致使整个设计与学生实际脱节。因此,在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理应打破常规,简化教学程序,根据实际学情,促进教学程序简洁顺畅。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常会从说明顺序、方法等角度,按照说明文教学的一般程序实施教学,此时可无需按照统一的操作,采取讲授自己游览苏州园林的经历和见闻,或者让去过苏州的学生自己讲述等方式,打造高效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的学习环节,整合优化教学程序,提升教学质效。另一方面,不同课型有不同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优化教学结构,整合设置课堂结构,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契机。如在《赤壁赋》一文的导入中,教师可采用极为简洁、直奔主题的开门见山法,略去学生已学的本文文言词句知识,对其已初步掌握的有关“赋”的知识加以概括、补充、提升,且简洁凝练地概述解决文言词句的方法,此时特强调卡片法积累文言词句的重要性;然后用5分钟左右时间,明确该文的三大教学目标;接着用30分钟的时间,按照“诵读—设疑—解疑—诵读”的思路,以“苏子愀然”的原因以及如何突围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相关段落探索苏轼实现人生突围的过程。第三板块则可向学生推介影响苏轼思想的《与范子书》和《楞伽经》两篇文章,简要介绍其要义,深化学生对苏轼人生实现突围原因的认识。同时,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苏轼人生境界豁达乐观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将《赤壁赋》与同时期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比较。第四板块,则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全文和布置作业,最后以复习课在平时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作结。这样围绕“苏子愀然”这个核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结构环环相扣、严谨,不蔓不枝,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最大地优化了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促使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核心,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最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获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

  

  三、增强课堂朴素真实性,聚焦妙处以读促悟,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蒙以养正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将课上得花样百出、苦涩深奥,一堂课下来,学生难有实在的收获,原本轻松快活的语文学习变得忙乱而繁杂,导致耗时费力、花里胡哨,减损了学习效益。如一些教师自以为教学活动异彩纷呈、环环相扣,却不知将语文课上成媒体欣赏课、活动课、科普课、自我展示课,学生眼花缭乱,难以获得丰厚的知识。因此,要让中学语文教学有趣有味、高质高效,就必须要朴素真实,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蒙以养正、“真教真学”,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正道上来[4]。

  

  1. 增强课堂教学的朴素性和真实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朴素如原木本色、真实自然。语文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教师都面临着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技能的发展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应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方可真实朴素、扎实而有效。现行教育环境下,多媒体和黑板不是为用而用,而是因需而用,它们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必每每激情四射、妙语如珠地进行课堂导入,课件也无需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的板书,而是通过直接朴素的导入:请同学们读一下这个课题,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文章。让语文常态课堂如这般家常朴素。一般情况下,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往往会提前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在课堂上则不会给学生留下过多的读书时间,也不会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这难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并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圈画关键字词,在随后的阅读分析中,伴随着课堂教学,根据文章理解的需要,通过片段和语句的多次诵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走进文本,以增强其对文本的理解。一篇大约千字的文章,一般可以用4分钟来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字词与文学常识的学习是一篇课文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最简短的时间来安排字词学习或检测环节,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讲课,还原真实的课堂。可以采取短时间、当堂听写的方式,听写内容涉及读音、字形和词义等,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朴素真实、返璞归真。

  

  2. 课堂教学应聚焦妙处,以读促悟

  

  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促悟能够引领学生“还原”文章中人物的情态、心理和语境。诵读时通过反复揣摩作者的声律气韵,可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积淀和生活体验,唤醒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以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聚焦妙处,以读促悟,巧妙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促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首先,妙析标点悟情感、多种手法写心理。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不会利用动词的刻画来体现人物心理变化,也不会利用感叹号、句号来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因此,在阅读文章、赏析理解过程中,教师应引导赏析这些动词、感叹号、句号的妙处,促使学生体会副词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关键动词,分析动作描写,通过朗读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会标点符号的妙用,让学生能读懂字外的意思,促进学习渐入佳境。如在讲授《走一步,再一步》一课时,爸爸找到“我”时与“我”的对话中,爸爸的语言表现的是他的故作镇静,都是以句号作结;而“我”的语言描写则充分表现出“我”的极度不安,全是以叹号作结。同时,通过对“我想”“我觉得”等直接心理描写语言妙处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到作家的高明之处,明白作家借助环境、生态、动作等描写的用意和方法。其次,巧用设问入主题,自然拓展教方法。主问题设置是研读文章的巧妙切入点。一篇浅显易懂、大约千字以上的短文,为了增强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后,通过设置结构主问题,用几句巧妙的问话,将学生引到对文本各个方面的分析上。如《走一步,再一步》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文章中的哪句话表现出我对这件事的印象特别深刻?”“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我的紧张和害怕?”“作者印象中的闷热到底指什么呢?”通过这几个主问题,将学生引到对“我”当时害怕、惊惧的心理分析上,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对“我”的心理变化的品析和体会上,增强学生习作技巧的培养。另外,为了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几个提问式总结,巧妙询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如除了父亲的作用,“我”能从悬崖上下来,还有什么原因?如果你是文章中的一个角色,你会怎么做?会有哪些感悟?教师以课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感知人生哲理的同时,自然拓展,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文学习的要旨。当完成文章的主体分析、字词学习和评析之后,教师告诉学生:理解文章学字词很重要,好文章的字、词、句、标点都有妙处,要好好推敲。当学生深悟人生哲理后,教师让学生在思考中再次明确学习语文的方法,提示学生:文章对学语文有没有启示呢?[5]这些充满实效的教学方法借助文字,辅以读写听说,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交给学生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如何借助标点符号表情达意、通过朗读体会、情感与心理等知识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思考和领悟,细而不杂、多而不乱,化繁为简、返璞归真,让学生感受到了应该要感受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李耀伟.重温育才语文教改:中国古代经典教材的编选与实验[J]教育学术月刊.2019(12)-55-43.

  

  [2]王晓宁;吴建利.论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39-40+46.

  

  [3]尹小燕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探索一-评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J] .语文建设2019(21):81.

  

  [4]冯海英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J]教学与管理2019(13):44-47.

  

  [5]白杰;车晨阳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诗性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8(12):78-80.